前几天和一家客户HRD讨论2025年度绩效指标的设立,这家公司有不同的产品线,需要针对每条产品线设立有针对性的绩效指标。
在讨论过程中,业务团队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对产品线如果设置了收入和利润指标,就没有必要再设成本或费用指标;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即便考核收入和利润,也有必要重点考核对成本和费用的控制。
在绩效管理中,收入和利润目标是常见的关键指标。从财务利润表的计算关系来看: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如果等式左右的收入和利润都已进入了考核,似乎没有必要再考成本或费用,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只考虑收入和利润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收入和利润的增加可能来自外部因素。
如果外部市场好了,企业收入和利润可能同步上升。这种情况下,只考核收入和利润,容易让人忽略企业自身管理的提升。而企业内部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是与其自身管理水平息息相关的。
另一种可能,企业不断增加高额的成本和费用投入,也实现了收入和利润增长,但是是以不合理的成本和费用为前提实现的增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就掩盖了自身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的现实。
其次,只关注收入和利润容易忽略局部。
收入和利润是企业整体经营的结果性指标,难以直接分解到具体部门或团队。比如,一些职能部门(如采购、行政、人力资源)就难以找到与收入和利润挂钩的直接绩效指标。
如果部门间缺乏类似明确的整体目标,容易影响相互协同,而成本和费用控制类指标往往能够弥补这个缺憾。
第三,只关注收入和利润可能导致短期行为。
利润目标可能驱动企业追求短期结果。例如:减少研发投入或员工培训费用以降低成本,但损害企业长期发展能力;通过降价促销打价格战,忽视了成本上升对未来利润空间的侵蚀,等等。
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单纯依赖收入和利润目标并不足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健康状况,驱动优化相关的行为。为此,单独设置相关的成本和费用控制目标成为一个必要。
以下是我在过往经历中曾经接触过的费用或成本指标设置案例
案例 1:一家ToC快消品公司的费用管理
企业设定了年度收入和利润增长目标。后来,尽管目标完成,但发现部分门店的运营费用持续上升。
解决方案:增加“门店运营费用率”(运营费用/销售额)和“人均运营费用(运营费用/员工数)”指标,要求各门店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保持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案例2: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制造成本控制
企业实现了年度的收入和利润目标,但是发现产品毛利率呈下降趋势。
解决方案:更多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与费用控制,增加了均单成本(物流成本/订单数)、当期实际制造成本率(制造成本/标准成本)、采购降本率(采购成本同比下降)作为绩效指标。
案例3:一家互联网服务企业的人力成本控制
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人员规模扩张速度更快,部分岗位出现工作不饱和与人员冗余。
解决方案:关注人员成本和劳动力效率,增加了人均营收和人事费比(人力成本/营收额)作为考核指标。
以下列表是各部门可以参考的相关成本与费用控制指标:
1. 采购
单位采购成本降低率:[(上期单位采购成本 - 本期单位采购成本) / 上期单位采购成本] × 100%
采购成本节约率:(单品降价+返利+项目降价)/当年度开票采购金额
2.生产制造
单位生产成本:生产总成本 / 总产量
实际制造成本率:实际制造成本 / 标准制造成本
废品率:废品数量 / 总生产数量
设备维护费比:设备维护费用 / 总生产成本
3、销售
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 / 销售收入
客户获取成本(CAC):营销费用 / 新增客户数量
4. 市场营销
市场费用率:市场费用 / 销售收入
单次活动费用效率:单次市场活动费用 / 活动参与人数
5. 人力资源
人均招聘成本:招聘总费用 / 招聘人数
人均培训成本:培训总费用 / 培训总人数
人事费用率:人力成本 / 总营收
人均营收:总营收 / 总人数
6. 财务
财务费用率:财务费用 / 总营收
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 / 总营收
预算完成率:实际使用预算 / 总预算
7. 行政
人均办公费用:办公费用 / 员工总数
行政费用控制率:实际行政费用 / 预算行政费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