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评估制造业公司的人效?

职场   2024-12-20 11:44   美国  

在计算组织人效时的一个常用指标是人事费比,也就是人力成本除以公司营收的比率,该指标越低,说明公司在人力的投入产出比越高。

上周我在和一家制造型企业客户讨论人效指标时,发现不同的企业还不能简单地使用人事费比来获得真实的人效水平。

首先,公司营收与公司产品价格直接相关,产品价格由公司的定价能力决定,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市场环境、销售人员的讨价还价能力等,这些部分因素与公司人员效率并无直接关系。

再次,以这家企业为例,公司每年生产的产品中,有一部分属于委外加工,也就是生产任务由外部合作伙伴完成,同样也与公司自有人员效率无关。如果把委外加工产品的价值也算作公司产出,显然是虚增了公司人效。

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计算公司真实人效时,就不能简单地使用公司营收作为分母,而是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1、 分子使用人力成本,分母使用公司整体成本,包括了营业成本和各项费用(主要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通过人力成本在公司整体成本的占比来计算人效。

用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与同行企业公司进行对比,凡是上市公司,都可以从其公开的财务报表找到营业成本、三项费用等数据。

2、 分子使用人力成本,分母使用总产值。总产值可以定义为企业的产品生产总量乘以其内部标准定价(不考虑市场销售价格波动)。通常,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总产值包含以下几部分:

工业总产值:包括企业制造的产品价值。

半成品和在制品增值:指尚未完成但已有价值增加的部分。

辅助生产活动:如维修服务、工具生产的价值。

标准定价指在计算总产值时采用的产品单位价格,通常是稳定的、基于历史数据或行业水平的价格,用于剔除市场波动等外部因素对分析的影响。

它并非企业的实际销售价格,而是一个反映产品内在价值的客观参考价格。财务人员通常可以通过成本加成法、市场基准法或历史均价法来确定产品的标准定价。

3、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如果公司业务多元(比如包括了非主营业务、委托外包业务等),要注意使用公司的主营业务指标,把其他不相干的部分进行剔除,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人效水平。

另一方面,在计算出该指标之后,需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与行业水平对比

每个行业的性质不同,人效差异很大。例如:以中智公司此前曾经发布的一份2021-2022年企业人效报告数据显示,半导体制造企业的人事费比在15-20%左右,而新能源制造企业则在10-15%之间。

2)与企业内部历史数据对比

做时间同比或环比分析,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人效变化可以反映其发展趋势:比率上升趋势:可能表明人力成本增加或生产效率下降;比率下降趋势:可能表明人力成本降低或生产效率上升。

(3)其他辅助指标的参考

其他一些人效指标可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审视公司人效,包括:

1) 人均产品数量

2) 人均利润:和收入一样,同样注意剔除非主营业务所产生的利润。

3) 人员增长速度与公司收入(或利润)增长速度: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会带来人效降低的风险。

4) 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的比例:管理人员比例上升,会显著抬高人力成本,降低人效水平。

延申阅读:

1、突破HR传统框架来思考如何提升人效

2、研发部门的人效如何衡量?

3、HR部门的人效如何衡量?

4、细说组织人效的提升(上篇)

5、细说组织人效的提升(下篇)

行走的帆
HR自媒体,创办人为前世界500强HR总监、知名民企首席人力官,目前创办有一家专注人力资源领域的咨询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