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方向性的思考(一):过去三年,我们做对了什么?

文摘   2024-08-16 13:30   中国台湾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提示:本文较长,内容较丰富,可以先关注、收藏后慢慢读。


经济学理论繁多,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实践情况又总是有所差异。因此,在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时,总感觉各种经济学家、出租车司机、财经自媒体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分辨优劣。


因此,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分享笔者在辨别专家言论真伪、分析现实问题时所秉持的一些经济学原则,都是经过理论和现实双重验证过的常识,很简单,也很实用。


之后的第二部分,按照:“具体问题-主流观点-我的判断-依据原理-经济史实-现实数据-结论”的论述结构,针对当前热门的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如:


中国是否如日本进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我的结论是当前中国和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完全不可比,受限于篇幅,今天先简单分析该问题,之后该系列会继续更新,逐一回应以下问题)


谁在做空中国市场?房地产应该托底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不应该起决定性作用?应该进行大规模直接扩大内需的刺激吗?会不会有日本衰退的二十年?产能到底有没有过剩?一带一路究竟是不是撒币?……


抛开看似复杂实则空洞的理论模型,没有眼花缭乱的数据,只是尊重事实、尊重常识的分析,并给出方向性的思考结论。供读者参考和批评指正。


总体而言,对以上的问题,我的结论都比主流的基调更加乐观,当局在这轮周期中体现出的政策定力、决策质量很高,做对的比做错的要多得多,我们应该坚定信心。


一些常识


1、经济学不是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基于数理模型的逻辑推演高度依赖各种假设条件,但是在应用到现实世界时,需要修改各种假设参数。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套用相同的理论框架的话,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的。


2、目前全球使用人次最多的经济学教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经济学研究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由此我想谈谈这两个关键词,“社会”和“人”:


        1)“社会”,提示我们经济学并非孤立于社会结构和制度之外的学科,经济学在解释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是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提出的“嵌入”概念,市场经济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框架下运作的。因此,市场经济不能脱离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来孤立地理解。


         2)“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主动性决定了经济学分析的挑战性。卢卡斯批判和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政策和市场的运作,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结果,而非单向的因果关系。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市场参与者,都必须时刻意识到每项政策推出后,人们会调整他们的行为以应对预期中的政策效果,甚至利用政策。从而削弱甚至完全扭转政策的预期影响。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到人们的反应函数,而不能假设人们的行为是固定不变的。


3、经济学是一门实践可以领先于理论的科学。在经济学的世界里,理论往往是对现实的总结和提炼,但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正因为如此,同样的经济政策或方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或微观环境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不要总是想用旧的理论去指导当前的实践。

二、问题回答


受限于篇幅,本文先尝试分析以下问题,之后有空再持续更新本系列。


问题一:


中国是否如日本进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


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按图索骥,认为中国也将如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一样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失去三十年。”


我的判断是中国与90年代的日本完全不可比。


依据原理:通缩所传达的信号截然不同。


在90年代的日本,通缩是资产泡沫快速上升后破戒、需求见顶、经济停滞下的结果。目前中国,通缩主要是由于生产力驱动的供给侧成本下降和政府主动去杠杆的结果,且国内庞大的需求并未被满足,和彼时日本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具体经济史如下:


1/90年代,日本已成为发达经济体,人均GDP一度超过美国。这意味着它在大多数物质商品上达到了富裕国家的水平:现代住房、人均汽车消费、消费电子产品等需求见顶。


2/9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广场协议后日元迅速升值引发的资产泡沫(这个建议也来自于经济学家),导致了大量资本被错误配置到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后,需求暴跌,导致了持续的通缩环境。


3/日本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被动地位,特别是在美日关系中的制约因素,导致其应对乏力。


4/此外,日本长期停滞的关键原因还有 (1)来自东亚四小龙的经济竞争上升以及 (2)企业部门缺乏严肃的改革,阻碍了其进入新的增长领域,如互联网、智能手机和软件。


中国呢?


1)供给侧驱动的成本下降显著,许多行业的价格下跌来自于企业内卷,但背后的本质其实是生产力的提升。例如,中国在汽车电动化方面的投资和制造能力的提升,大幅降低了电动车的单位成本。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价格下跌也带来了一定的通缩压力。


2)需求尚未见顶:中国的物价下行主要体现在住房和汽车两个关键领域。住房成本的降低帮助家庭提升了生活水平,而汽车成本的下降则是由生产力提高驱动的。这种“好的”物价下跌,通过更低的价格点解锁了潜在的需求。当前,每人拥有汽车数量、人均能源消费等指标仍然较低,提振国内需求还有极大空间。


3)技术进步:除了半导体,中国企业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在电动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中,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过去三年并未掉队,反而是弯道超车,一大批企业开始“出海”。


结论: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与1990年代的日本有着本质的不同,借用日本的故事来演绎中国的经济增长逻辑,只能是南辕北辙。


感谢阅读至此,该系列后续将持续更新……


如果您对这些分析感兴趣,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获取更多深入解读和最新观点。



【如果大家觉得本文有点意思,还请热情点赞打赏以资鼓励(1元即可)!】



RandomlyWriting
遍历周期,在推动进化的智慧认知与阻碍进步的愚蠢无知进行激烈斗争时,献身其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