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债务周期的中后期:自2019年、2020年起,中国开始进入去杠杆的长期周期。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由债务驱动,但目前债务已达到必须解决的地步。与西方国家通过危机后大幅刺激经济不同,中国采取了“主动的、有管理的去杠杆”政策,目标是控制债务规模并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去杠杆导致的收缩效应:债务收缩必然带来经济的收缩,影响需求和资产价格,在这过程中,企业和居民部门必然会考虑优先偿还债务,从而出现与“资产负债表衰退”相似的表征现象,但这绝不意味着成因一致。去杠杆的政策使得经济增长减速,通胀水平较低,消费需求疲软,工业增值反而快于消费增速,经济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外部冲击(这部分主动权不在手里): 贸易摩擦的长期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行业持续承压,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关税、供应链中断和订单减少的问题,削弱了其利润空间。随着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缩减投资和雇佣,最终传导至消费端,抑制了内需的增长。 外资流出压力:随着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有所波动,导致部分资本流出中国市场。国际资本的外流不仅影响了国内企业的融资环境,还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加剧了市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 中美息差倒挂:中美之间的利率差异进一步推高了资本外流的风险。由于美国利率上升,资本倾向于流入美元资产,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息差倒挂使得中国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进一步压制了国内的投资需求。 通缩风险加剧: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企业利润和需求都受到影响,且短期内尚未看到企业利润的复苏拐点。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主动去杠杆下的通缩虽然不易应对,但相较于在美元降息周期中被动吹高泡沫,随后泡沫破裂后引发的经济衰退,前者仍然是更可控的调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