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共计3547字,大约花费11分钟阅读时间。
专栏介绍:
S孙晓明刑事律师团队是一支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一体化、品牌化的刑事法律服务团队,由具有多年司法办案经验的实务型律师和理论功底深厚的刑法专家教授共同组成,通过团队协同办案模式发挥集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确保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优质、高效的刑事法律服务。
“S刑视界”是团队依托德恒重庆“专业化、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而开辟的刑事领域专业栏目;是立足刑事理论研究,聚焦刑事前沿资讯,分析司法实务热点的专业法律服务窗口。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行业串通投标现象屡见不鲜,串通投标行为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该罪也日益受到法律界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串通投标罪是指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或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相关方利益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部分串通投标行为不宜被认定为构成串通投标罪,本文将逐一分析三种不宜定罪的情形。
一、实施了串通投标的行为,但适用行政法即可规制的情形
本文认为,以串通投标罪对行为人进行刑事处罚应具有前置性条件,若投标人之间或投标人与招标人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四十一条所规定的情形,其行为应首先具有行政违法性,其次才是刑事犯罪,刑事犯罪不是对行政违法的否定或替代,而是在行政违法基础上的二次评价,由行政领域递进到刑事领域的违法,具有双重违法性。
在纪某某涉嫌串通投标案中,2020年9月,李某获悉某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第二阶段工作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公告后准备投标,因担心项目流标,便找包括纪某某公司在内的三家公司陪标。
纪某某碍于朋友关系,将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ca锁等出借给李某,李某安排其公司项目总监延某以纪某某公司的名义报名投标、制作并上传投标文件。随后李某联系纪某某缴纳保证金(李某出资),纪某某安排公司财务配合缴纳。开标后,李某的公司成功中标。
侦查机关认为,纪某某明知李某利用其公司资质进行“围标”,仍提供相关资料,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认为纪某某没有串通投标的实行行为,仅有出借资质的行为,情节轻微,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遂向侦查机关提出终止侦查的意见,该局采纳意见,纪某某最终仅受到行政处罚,而未被追究刑事责任。
判断是否构成串通投标罪,关键在于情节是否严重。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也是区分串通投标罪与串通投标违法行为的界限。
若行为不具有实质可罚性,不应以犯罪论处,可由相关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或由招标人及其他投标人通过民事诉讼主张赔偿损失。
二、一人控制多家公司实施围标行为,不构成串通投标罪的情形
长久以来,刑法理论对于“一人控制多家公司围标是否构成犯罪”存在分歧。一方观点认为,一人操控多家公司投标,严重破坏正常市场秩序,其危害甚于与他人串通投标,按照举重以明轻的原则,理应构成“串通投标罪”。
本文认为,应对个案进行具体分析,若一人控制多家公司参与投标的行为,没有对其他投标人的利益造成侵害,则不应当认定其构成串通投标罪。
《刑法》意义上的串通投标行为应具有排他性,即行为人所实施的串通投标行为,客观上排除了其他投标者中标的可能性,而一人控制多家公司围标,并不必然导致其他投标人利益受损。
若在投标过程中,仅有行为人所控制的公司参与投标,那么事实上也并未侵害第三人所享有的投标权,该罪所要保护的法益实际并未受到破坏,而串通投标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损害其他投标人或国家、集体的合法权益,此种情形不具有串通投标罪的这一要素,当然不构成本罪。
同时,本罪中“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是指不同的投标人之间私下进行串通,联手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以损害招标人利益,或者故意排挤其他投标者。
换言之,只有当存在多个投标人并由其相互串通时,才可能认定其构成本罪。而在该种情况下,并不存在多名投标人,多家公司由一个行为人控制,应当将所有公司看做同一整体,真实的投标人只有一个,不可能与其他投标人串通,不符合《刑法》规定的相互串通情形。
例如,在(2018)鲁0304刑初224号案中,被告人虽以不同单位名义投标,但这些公司实际控制人均是被告人,本质上是一个投标人的报价,不属于串通投标罪中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的客观要件,不构成犯罪。
就该种情况而言,若具有真实投标意愿或者中标能力的公司仅有一家,即便其实施了控制多家公司围标的行为,也实难看出串通投标的行为侵犯了哪方法益;反而,如果流标,招标人还将白白耗费为组织此次招标活动所付出的各种经济资源。如果招标人为国有主体,则国有财产将会被无谓消耗。
因此,从客观事实来看,在该情形下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串通投标罪。
三、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但不构成串通投标罪的情形
在社会实践中,极个别企业从公司发展、经营成本、建设质量、项目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对工程承办方表现出倾向性选择,而后再补办招投标手续。这种行为是否构成串通投标罪,不能一概而论。本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此类行为不应直接认定为串通投标罪。
首先,从构成要件来看,该行为不完全符合串通投标罪的主观构成要件。串通投标罪的关键要素是存在串通投标行为,即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危害他人利益的故意。然而,在某些提前内定中标人的情形中,招标人与投标人并无损害他人利益的主观故意,亦不存在暗中商议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的行为。
其次,就市场经济秩序而言,这种行为未必造成了实质性破坏。在此种情况下,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真实构建了招投标法律关系,招标过程公正、合法、公开,完全遵循了《招投标法》的要求。但需注意的是,倘若在招投标过程中,除了陪标公司外,还存在其他具有真实投标意愿的竞争者,那么则应认定构成串通投标罪。
例如,在某案例中,2013年5月,招标人甲公司总经理何某与乙公司负责人王某山商定,由乙公司承建甲公司某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
2013年6月15日,双方未经招标投标程序便先行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之后,甲公司启动招投标流程,并委托招标代理机构组织公开招标。
甲公司总工程师刘某科负责招标投标相关事项,为使乙公司中标,其授意王某山再找两家公司陪标,并帮助制作预算、办理投标手续,还示意招标代理机构人员出具虚假投标保证金收据。最终,经开标评标,乙公司中标。
法院认为,被告人刘某科、王某山、王某乐相互串通投标报价,严重违反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原则,损害国家、集体、公民合法利益,情节严重,构成串通投标罪。
需特别指出的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即使工程项目不属于依法必须招标的范围,但一旦选择采用招投标方式,就应当严格遵循招标投标法的规定,若内定意向单位中标,违反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仍属于串通投标。
最后,在该种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不仅没有造成业主方的损失,反而符合其预期。
综上所述,该种情形下虽招标方与投标方实施了串通投标的行为,但该行为若没有使公开招标投标流于形式,没有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认定其构成串通投标罪。
总之,判断串通投标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当对个案进行综合分析,本文认为认定该罪最重要的因素即为:
串通投标的行为是否侵犯了第三方的合法权益。若并未造成他人利益受损,虽客观上实施了串通投标的行为,但并未达到《刑法》所要求的实质可罚性,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不应当以串通投标罪论处。
在司法实践中,办案机关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保证《刑法》的谦抑性。辩护人则需精准分析当事人的行为,找到出罪的方向,实现更好的辩护效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法治环境的持续改善,刑事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平正义的基石,其地位与重要性日益彰显。鉴于此,我们特别推出了系列刑事法律专栏文章,全面涵盖刑事法律的多个层面。我们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剖析典型案例、探讨学术争议以及解读时事新闻等多种途径,致力于帮助读者深入领会刑事法律的核心理念和精髓所在。我们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加系统地了解刑事法律的基本架构和核心要义,更深刻地认识到刑事法律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保障公民权利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本文作者
声明:
本文由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德恒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链接:
专栏丨如何最大限度减少被告人的财产损失——刑事案件涉案财物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