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几百个穴位中,如果一定要排名哪个穴位最重要的话,足三里应该是众望所归。
“长寿穴”“强壮穴”“健脾穴”“养生保健第一穴”……这些都是人们对足三里的称谓。在日常的推拿方里,我也常提到足三里。
足三里究竟有什么功效?如何取穴更为准确?给孩子操作足三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今天给大家详细讲讲足三里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
民间俗语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老百姓都知道,经常按揉敲打足三里,能够强壮身体。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大意是说,要想身体健康无事,就要经常艾灸足三里。
中医还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出自《四总穴歌》。足三里作为四总穴之一,凡是和肚子、腹部有关的病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来调理。
为何足三里对健康如此重要?这和它所在的位置有关。
足三里是胃经上的穴位
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的循行路线之上(如下图)。胃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和脾胃、消化息息相关,所以足三里可以调节脾胃疾病。
不仅如此,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脉,是补养气血的一条经脉,所以,足三里是补脾胃、补气血特别好的一个穴位。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
什么是“合穴”?“合”有汇合之意,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
足三里作为胃经的合穴,就是胃经经气汇聚壮大的地方,是气血最旺盛的地方。经常按揉刺激足三里,能够让胃经的经气逐渐壮大,相当于间接给脾胃“施肥”,让脾胃更加强壮。
因此,足三里最主要的作用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能够做到这一点,就非常厉害了,毕竟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养化生的源泉,孩子长高、长肉和身体的抵抗力都依赖于强健的脾胃。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嵴外侧1寸处。
▷ 外膝眼:可以摸一下自己的膝盖骨,在膝盖骨前外侧,可以摸到一个圆形 的凹陷,就是外膝眼,也叫犊鼻穴;
▷ 3寸:被操作者四个手指(食指~小指)并拢的宽度。给孩子取穴,就要用孩子的手来测量;
▷ 胫骨嵴外侧1寸:胫骨前缘向外侧量1寸(孩子大拇指的宽度)。
明确了这几个名词的意义之后,应该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足三里。如果还不知道如何找,可以看下面的操作视频:
刺激足三里来调脾胃,健脾益气,常给孩子用按揉的方法。
有家长问我,是顺时针揉?还是逆时针揉?我的观点是都可以,只要起到刺激作用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有明显不适,想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
✔ 如果以上腹部不适为主,比如胃胀、胃脘疼痛,按揉足三里时可以同时往上方使劲;
✔ 如果腹部正中不适,肚脐周围不舒服,按揉时只需要垂直往里按就行了;
✔ 如果以下腹部不适为主,比如小腹疼痛较为明显,则按揉时可以重点往下方使劲。
按揉足三里需要注意的是,稍微用点力道,要让孩子有酸痛、胀、麻的感觉。可以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1~3分钟即可。
同时建议像上方视频中的操作,涂抹一些对调理脾胃有帮助的精油,增强效果。按揉足三里的操作完成之后,再沿着胫骨外侧缘帮孩子把整条胃经都推揉一遍。
作为健脾益气的要穴,足三里可以用于孩子很多问题的调理:积食、厌食、腹胀、腹痛、腹泻、呕吐、消瘦、自汗、五迟、五软、反复感冒等。
可以说,脾胃虚弱、身体虚弱的情况,常按足三里都是有好处的。
脾虚积食,食欲不振
✔ 补脾经、运板门、逆运内八卦:各100-300次;
✔ 掐推四横纹:3-5遍;
✔ 按揉足三里:1-3分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脾虚泄泻
✔ 补脾经、揉外劳宫、推大肠经:各100-300次;
✔ 推上七节骨:100-300次;
✔ 按揉足三里:1-3分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腹胀
✔ 逆运内八卦:100-300次;
✔ 掐推四横纹:3-5遍;
✔ 顺摩腹:1-3分钟。
✔ 按揉足三里:1-3分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寒性腹痛
✔ 揉一窝风:100-300次;
✔ 揉外劳宫:100-300次;
✔ 按揉足三里:1-3分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按揉足三里,一般左右两边都需要操作,可以同时,也可以先后操作,可在白天,也可在晚上睡前操作。
如果是单纯用于日常保健,强身健体,按揉足三里可以和捏脊、摩腹联合应用。
-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