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上的“健脾和胃术”:2个动作,让孩子好好吃饭!操作时注意1个细节

健康   健康   2025-01-01 20:31   广东  

新年伊始,我在这里先向各位家长道声:“新年快乐!”


在新的一年里让孩子身体越来越棒,是很多家长的新年愿望。长高长壮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孩子不能好好吃饭。脾胃是后天之本,也是决定孩子体质强不强的关键所在,怎样让“健脾养胃”更有效果,就成了科学育儿的重点。


小儿推拿是调理孩子脾胃的优势方法,我在公众号里也科普了不少健脾手法。但是有些家长说:手法套路太多、太专业,记不住,难以坚持。那么今天我就推荐两个手法,都在孩子的手掌上,特别容易找到,操作起来相当方便,却能应对孩子不爱吃饭的多种原因,堪称简单又全能!


孩子不爱吃饭,原因有虚有实


在学习手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长期不爱吃饭就是脾胃不好。但是具体是怎么不好呢?恐怕很多人的认识都很模糊。


其实,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有虚有实:

  • 虚是因为脾失健运,无力运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

  • 实是因为中焦积滞,胃肠缺少空间受纳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食。


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不爱吃饭,不会只有单一虚或实的原因。临床上往往是虚实互见,以实为主的。也就是说,因为积食而吃不下饭的情况很常见,而积食会伤害脾的功能,反复积食导致脾虚,脾虚又进一步加重积食的情况。造成恶性循环。


那么调理的时候,一个是要针对实进行消积导滞,一个是要针对虚证进行健脾助运;一个是攻,一个是补。而且,要根据实证和虚证的多与少,来决定攻补的主次。


其实我之前介绍过的很多手法,都是从这个思路出发的,比如三清二运、顺逆时针摩腹等,都是有效的方法。今天介绍的这一组手法同样如此,只不过更加简单、便于操作——那就是补脾经和清胃经的组合。


针对厌食,善用补脾经和清胃经


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对全身的协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在反映在手掌的穴位上,脾经和胃经同样挨得很近,都在手掌的拇指上下这一块。操作起来也是非常方便。


补脾经:脾虚必用

脾经有两个定位,一个是拇指指腹的螺纹面,一个是拇指的桡侧缘,在选择穴位的时候任取其中之一即可。


脾经不用多说,大家都直到这是健脾益气、补虚扶弱的第一要穴。针对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补脾经”是少不了的应用。如果是拇指螺纹面,以旋推为补,如果是拇指桡侧缘则以向心直推为补。



清胃经:清理积滞

胃经在掌面拇指第一掌骨桡侧边,从拇指横纹到腕横纹成一条直线的赤白肉际间。


胃经以清为主,具有清胃、降逆、通腑的作用。可用于胃热所导致的消谷善饥、口臭口疮等,或腑气不通造成成腹胀、胃痛、便秘等。对于积滞造成的厌食,“清胃经”能直清胃中腐浊、清洁肠道。



所以,简单的1+1手法,补脾经和清胃经,在大多数的虚实夹杂的厌食、不爱吃饭的情况,都是非常适用的。既能帮助清理积滞,又能健脾助运,攻补兼施。


那么,针对虚实具体情况,两个手法要如何配合运用呢?


  • 虚多实少:以虚证为主,实证为辅。孩子长期不爱吃饭,长得瘦弱、脸色苍白或发黄,容易疲倦、经常便溏,有时候便便里还有未能消化的食物,这些表现较为突出。这个时候,以补脾经为主,清胃经为辅。次数比例可以是3:1或者3:2。如补脾经300次,清胃经100或200次。


  • 实多虚少:以实证为主,虚证为辅。一般出现在食量突然减少的情况,同时口臭、腹胀、恶心的表现较为突出,大便干结,夜卧不安。这个时候,清胃经为主,补脾经为辅。次数比列同上。


最后,我想说:调理孩子不爱吃饭、厌食,小儿推拿优势明显,但仍需要长期坚持。希望家长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坚持用推拿这种天然绿色的调理方式,为孩子的脾胃健康保驾护航!


- 广告 -



邵瑛小儿推拿
我是邵瑛,我在这里分享专业的、正确的小儿推拿知识,希望家长看看文、动动手,让宝宝少吃药、更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