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又冷了不少,病毒肆虐,孩子稍不注意就生病了。孩子一旦生病,少不了要去医院开药。
一些家长问我:“孩子的病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好像病情好转了。那么没吃完的药,该继续吃完吗?孩子吃药,到底是该吃满疗程,还是见好就收?”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就来详细说说。
中病即止,是中医的治疗理念之一。天地万物都有“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某些药物应用之后,一旦达到预期的疗效,就应及时停用,不宜长期使用。
这里 “预期的疗效”这个概念,很多人就是因为对它理解不清晰,而导致不知道如何安排用药,很多家长感觉不好拿捏这个度,所以造成了两极分化——
一方面,生怕孩子病得更严重、或留下“病根”,会尽量早点吃药、晚点断药,甚至自行用药;
另一方面,又因为近年来儿童药物性肾损伤比例越来越高,药物滥用、剂量过大、服药流程过长成了不容忽视的危害因素,让一些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拒绝一切药物,要么医生开的药擅自减半,或者孩子病情刚有好转,马上就自行停药。
其实,以上两种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孩子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体质越来越差。
其实,一个简单判断的方法:看吃这个药,它要达到的预期疗效,是针对症状的,还是针对病因。
• 针对症状治疗的药物,可以在症状消失后立刻停用。
有一些药物,只针对生病时的症状来治疗,并不解决引起症状的病因,比如孩子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急性肠胃炎等,多是由于病毒引起,很多时候并没有针对清除病毒本身的药品,而是通过其他相关药物来缓解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让身体感觉不那么难受,给免疫力战胜病毒外邪创造更良好的体内环境。一旦身体的这些症状恢复了就可以停药,若再继续服用,反而会损伤正气,不利于病情恢复。
这些药包括退烧药、止咳药、止泻药、润肠通便药等等,比如泰诺林、美林、氨溴索、蒙脱石散、妈咪爱等小儿常用药物。
此外,一些儿童中成药、中药也是如此,比如保济口服液、七星茶、四磨汤等等,都是在在相关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后,就可以停药了,后续通过饮食调理来促进身体痊愈。
• 针对病因病灶而治疗的药物,要遵医嘱吃够疗程。
还有一些药物,是针对引起病症的根源来用药的,这些药物通常是一些经过科学和临床验证的西药,有特定的针对性用药标准,通常由医生开出,不能自行盲目使用。
这些药包括抗感染类的药物,如抗细菌、真菌或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的各类抗生素、抗病毒感染的磷酸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抗过敏的抗组胺类、激素类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以及其他特定疾病的治疗用药。
这些药物的使用,通常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完整的疗程。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用抗生素治疗通常需要服用一个完整的疗程,因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是有周期的,在细菌繁殖的初期,用抗生素最容易杀灭,但到了后期,有些细菌为了抵抗抗生素,会产生一种“盾牌”(耐药性),此时就要加大药量或联合用药,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
又比如,支原体肺炎,用阿奇霉素治疗,一般需要吃3天停4天,然后再吃3天,这样反复几个疗程,这是因为,阿奇霉素在体内代谢慢,半衰期长,吃3天后,体内还残留有足够的药量,能继续发挥作用,而停药4天,是为了减轻肝脏、脾胃的负担,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副作用。
提醒家长,在使用这一类药物时,并没有一定统一的标准说一定要用多少天,医生会根据每个病人具体病情程度、病位深度,来制定用药周期。所以使用这一类药物,唯一要遵守的原则就是:遵医嘱,不能盲目断药、或者盲目延长使用时间。
孩子脏腑清灵,生病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病程到了后半段如何护理好得更快、更彻底,其实比生病之初更为关键。
然而,很多家长到了这一个阶段,看到孩子有好转,反而不知道如何做了。比如上面停不停药就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非常容易踩很多坑。
病情虽好转,但不给脾胃恢复时间
孩子生病初愈,脾胃功能尚未恢复,此时,要清淡饮食,以减轻脾胃的负担,让脾胃慢慢恢复功能。但很多家长心疼孩子生病瘦了,病一好,就着急给孩子进补,大鱼大肉安排起来,结果孩子吃了以后,不仅不吸收,反而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导致病情反复。
孩子活力恢复,就忘记静养
孩子生命力是很旺盛的,有时候病没有好全,但整个精神活力就已经充沛如常。这个时候家长很容易掉以轻心,带孩子出去活动、让孩子恢复上学、甚至让孩子参与运动。其实此时病邪未除、正气还虚,宜静养而不是运动,否则容易加重病情,或者引起新的疾病。
生病后期,未能注重给孩子保暖温阳
在感冒、流感的后期,虽然烧退了,但身体还会有一点怕冷,这是身体在驱邪外出,此时,要帮孩子一把,注意顾护好孩子的阳气,不要让孩子受寒,否则,寒邪重新入里,孩子就会再次发烧,咳嗽也会缠绵不愈。
发过烧以后,忽略了补津液
孩子发过高烧以后,体内的津液是亏损的,此时,要给孩子喝一点温热的米汤、稀粥,及时补充津液。但很多家长不知道要给孩子补津液,反而给孩子吃一些燥热、难消化的食物,结果孩子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甚至再次发烧。
孩子生病时,正气和邪气相争,会消耗大量的正气,虽然用药后,邪气被驱除了,但正气受损,还没有恢复,此时,孩子处于“正虚邪恋”的状态,很容易再次感受外邪,导致病情反复。
因此,一般孩子病症基本消失后的这段时间(尤其是第一周)的养护最为重要。所谓“一周法则”说的就是这段时间。
具体怎么做呢?遵循3个原则。
清淡易消化饮食、以粥羹为宜
病愈初期,脾胃功能尚未恢复,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以减轻脾胃的负担。
可以给孩子吃一些粥、面条、青菜等,肉类要少吃或不吃,等脾胃慢慢恢复后,再逐渐增加肉类的摄入。尤其发过烧的孩子,体内津亏,可多吃粥、汤、羹类食物,以补充津液。
另外,病愈初期,还要忌口生冷寒凉、肥甘厚腻、辛辣燥热等难消化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导致病情反复。
以静养为主,注意保暖避邪
孩子病愈后,虚汗较多,卫气不固,宜静养为主,但不排斥适当的锻炼,活动至微微汗出而身体不感到疲惫即可,更要注意保暖避邪,避免孩子再次受寒感冒。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以免孩子被病菌感染,导致病情反复。
此外,保持充足良好的睡眠,让孩子睡好子午觉,有助于孩子更快地恢复体质。
以推拿和食疗来促进机体恢复
孩子生病后,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遵医嘱吃药,当病情好转后,又懂得用推拿、食疗帮孩子收尾,这样,孩子就能好得更快,体质也会慢慢变好。
• 推拿方,应该以健脾助运、温阳滋阴为主,让脾胃中枢尽快恢复功能,弥补孩子生病时损耗的正气。
✔ 补脾经200~300次、清胃经150~200次——健运脾胃,清胃中积热
✔ 运板门、顺运内八卦100次——加快脾胃运转
✔ 背部工字擦,以透热为度——补益肺气,增强体质
✔ 掐推四横纹20次——退胃肠积热,调理中焦气机,无论虚实引起的食积,都能用此法来消食化积。
✔ 温水泡脚、摩涌泉1-3分钟——温通气血,调节阴阳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食疗方,也应以健脾开胃、缓补阳气为主。推荐一道病后补虚的食疗方“山楂扁豆鸡肾汤”。
山楂扁豆鸡肾汤
材料:
山楂10克,炒白扁豆20克,炒麦芽10克,鲜鸡肾1个,生姜3片,猪瘦肉100克。
做法:
1、药材洗净,浸泡20分钟左右。
2、鲜鸡肾切开,洗净,保留鸡肾内皮(鸡内金)猪瘦肉洗净,汆水后切小块备用。
3、将所有材料放入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文火慢熬1.5小时左右,加适量盐即可食用。
-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