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降温了,再加上甲流愈演愈烈,家长们纷纷担心自自家小朋友一不小心也中招。这个时候,泡脚就是日常增强抵抗力、祛风寒的一个重要措施。你开始给孩子泡脚了吗?你给孩子泡脚方法对了吗?今天就来讲一讲秋冬季节泡脚以及足部的重要穴位。
大家都知道有“寒从脚起”的说法,这是人们从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夏天孩子在家打赤脚一般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到了秋天,即便白天温度不低,但孩子这个时候如果还是打赤脚,却往往容易感冒。
我们的身体与脚的关系,就像树干和树根。只有根部健壮扎实,树干才会强壮、树枝才会繁茂。秋冬季节,尤其对于先天不足、患有过敏性疾病、抵抗力差、体质虚寒的孩子,一定要注意秋冬季节足部的保暖和养护,让身体的正气生出“根”来。
1. 泡脚可以袪寒防感。《黄帝内经》记载:“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最喜欢由外入里,由上焦往下走。而泡脚,能使孩子气血调畅,让热气往上升,把风寒外邪往外发散、驱赶出身体,无形之中就加强了自身的抗病能力。
2. 在水中加入相应药物,可以治病强体。在泡脚过程中,不仅能发挥中药的药性功效,同时也能发挥局部经络腧穴的功效。泡脚时,药物药性能通过经脉的循行,直达脏腑,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而气血循环得到了改善,就更能有效地将营养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位,让脏腑功能提高,孩子的免疫系统也就更强大了。
但是泡脚要如何才能让泡脚真正起到作用呢?记住以下5件事。
1. 水位不能低,至少没过三阴交。
泡脚不是简单的洗脚,要有一定的水量,最好是到小腿,至少也要没过三阴交这个穴位。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重点介绍过这个穴位(详见:春季猛蹿10cm,不可错过1个“生长穴”,但很少人知道!)。三阴交是肾经、肝经、脾经三条经脉的交汇处,有滋阴、健脾、助阳之功用,堪称人体自带的“地黄丸”。泡脚水没过此处,可以同时调理脾、肾、肝三脏。
2. 不要过度追求出汗。
有的家长以为不出汗就没效果,其实也不是,主要看是什么病,如果是外感风寒,那肯定是出汗效果更好些;如果只是日常保健,泡到温热就可以了。尤其不宜大汗。秋冬主收藏,出汗太多,不仅不利于收藏,而且伤津液,得不偿失。
与此相关,泡脚的水温不宜太高,水温控制在比体温稍高1-2℃,也就是37-39℃的范围最好。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岁以下泡5分钟左右;3-5岁泡5-10分钟左右;5岁以上可以泡10-15分钟左右,或以孩子身上微微汗出就可以了。
3.饭后或空腹不宜泡脚。
泡脚不适合在刚吃完饭后孩子饱腹,或还没吃饭时孩子饥饿的状态下进行,一般要间隔1小时以上。
饭后全身气血多集中在脾胃紧锣密鼓进行消化吸收,全身的气血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通畅,这时候泡脚,只会加速气血运行,导致气血阻滞在中焦,引起孩子中焦脾胃不适;而饥饿时孩子气血消耗多、运行慢,同理温热之力强行推动气血也只会造成气血阻塞不通。
4. 不生病时不用天天泡脚
孩子为纯阳之体,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自身的阳气本是足够供给生长发育的,并不需要外界给予过多的干预,尤其是过多的温热干预,否则可能会引起孩子阳气过亢,或耗伤阴津,导致阴虚。
所以在病情需要时,比如感冒发作初期、鼻炎发作期,可每天泡脚直到症状缓解,但要注意如果孩子好得差不多了,就不适合每天泡了。如果只是作为平时保健,那更不需要每天都泡脚,一般一周1-2次也是足够的。
此外,如果孩子有阴虚火旺的表现,比如舌质红舌苔薄黄,心烦气躁,五心烦热等,就不要泡脚了。孩子高热的时候,也不要泡脚,反而会让体温进一步提升。
一般阴虚火旺体质的人,比如长期大便干硬便秘、舌质红舌苔薄黄,心烦气躁,五心烦热等,日常养生不需要泡脚,更适合喝点养阴生津的茶饮,给身体补补水
5. 泡脚加“料”,也要对症
药物成分通过泡浴后经皮肤吸收,会对孩子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药物总是有偏性的,不同的药物其作用不同,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在这方面,我建议大家把中药泡脚定位为防病保健的一种补充方式,并且要在专业指导下使用较温和的药材进行。
最后再建议大家,泡脚最宜睡前泡。肺主皮毛,孩子的生理特点是,本身肺气不足,腠理疏松,身体毛孔的开阖控制没那么好,泡完脚后,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很容易受到风寒再次入侵,所以建议泡完后尽快把脚擦干,然后睡觉,不再外出运动,阳气才能收敛在体内,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
在泡完脚之后,还可以给孩子做推拿保健手法,可以帮孩子祛风散寒,安神助眠。以下推荐几个手法:
邵儿3分钟推拿 ✦ 睡前调理方:
✔ 平衡体内阴阳——头面四大法,操作时一定要轻缓,各100-300次。
✔ 补益肺气、补益正气、增强体质——补脾经、补肺经,各100-300次;按揉肺俞穴,1分钟。
✔ 安神助眠——揉小天心,100-300次;摩涌泉,操作至温热即可;摩囟门,1分钟左右。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