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6周啊哈数:1

文摘   2024-09-02 09:13   北京  

早上好!2024年的第36周!
本周的啊哈数是:𝟏

昨天是9月份的第𝟏天,也是开学的第𝟏天。本周也是我们新学年的开学第𝟏周,所以我们选择了𝟏作为本周啊哈数。

1是我们学数数时说的第一个数,是学校里教我们写的第一个数字,“一”也是我们学写的第一个汉字……可以说,1是我们踏入学习大门的起始。

可你知道吗,数学史上,围绕看似最基本的1,却有一大串故事,甚至能出现分歧。今天,我们会带着大家重新认识我们最初的数字朋友——1(文章有点长,但是并不难,而且还会有很多我们的老朋友出现哦)。

1算不算一个数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是最小的正整数,是计数的单位,是万物之源,是万数之首,这是公认的常识。然而这并不是自古以来的共识!

你可能听说过,很早以前,人们并不把0当作一个数。古希腊数学里很长一段时间就没有数字0,直至托勒密在他的著作中引入了0的符号。但你一定想不到,很多古希腊数学家甚至不把1当作一个数,因为它实在是太基本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先哲,智慧的代言人,就曾经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a)第十卷里花了好几章的篇幅跟人杠一件事情:1为什么不能看作一个数。

也许现在看来有点可笑,但这是古人在为数学大厦奠基时绕不开的思辨,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经之路。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


现在,我们不用争辩1是不是数了。现代数学体系早都一致同意了,1当然算一个数。可是,关于1的争论却还没结束。承认了1是一个数,可我们却说: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就是最本质、最基础的数。可偏偏最最基础的1却不算质数。这也是因为它有点过于基础了。

如果你还没有学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请看我们的小补充:

如果一个正整数能分成两个更小的正整数之积,这个数就叫作“合数”(composite number)。20就是一个合数,因为它能分成2乘10。

如果一个正整数不能分成两个更小的正整数之积,这个数就叫作“质数”(prime number)。5就是一个质数,因为它不能写作两个更小的正整数之积。

数学家们已经证明,质数有无数多个。前几个质数依次是2, 3, 5, 7, 11, 13, 17, 19, ...。

数学里经常谈到质数。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质数很重要啦!质数,也就是那些不可再分的数,是最本质、最基础的数。

20能被分成2乘10,其中10又能被进一步地分成2乘5。也就是说,20被我们分成了2×2×5。至此,20就被分到底了,不能再接着往下分了。所以,20可以看作是由两个2和一个5组成的,就好像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可见,质数是算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就好像在化学中,原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质数是组成各种数字的基本元素。寻找质数背后的规律,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数字中的各种奥秘。

1的质数籍之争


在学质数的时候,你有为1打抱不平过吗?1也不能写作两个更小的正整数之积,1也是一个不可再分的数,凭什么1不算质数呢?别说,以前还真有很多数学家把1也看作质数。

在1830年的一本著作中,法国数学家阿德里安-马里·勒让德(Adrien-Marie Legendre,我们的“反转王”勒让德         出现了)介绍了证明质数有无数多个的方法。书里赫然写着:

不只是勒让德,我们的另一位老朋友,英国数学家、数学人才挖掘机戈弗雷·哈代(Godfrey Hardy),也在1908年的经典教材《纯数学教程》(A Course of Pure Mathematics)里写过:

有人支持,就一定有人反对。下面我们有请反方代表——德国大数学家、数学王子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高斯就认为1不能算质数,而且他的反对有理有据。

刚才我们就说过,质数就像原子一样,是组成各种数字的基本元素。高斯严谨地叙述并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都能用唯一的方法表示成质数的乘积。(是的,这个看似显然的结论并不是公理,而是一个需要被证明的定理。)这就是著名的“算术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arithmetic)。但是,如果1也是质数,这个漂亮的结论就不成立了,因为20既能分解成2×2×5,还能分解成1×2×2×5,还能分解成1×1×2×2×5……分解方案就不唯一了。啧啧啧,简直是来搅局的,于是高斯就把1从质数圈里驱逐出去了。

反方可不只有高斯一位重磅人物,下面还有一位神级人物没收了1兜里揣着的“质数公民卡”,他的理由还有些不一样。

1与哥德巴赫猜想


说起质数,不得不提到一个特别“出圈”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吉尼斯世界纪录》把它称作“历时最长的数学未解之谜”。哥德巴赫猜想是以普鲁士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的名字命名的。

1742年6月,哥德巴赫和瑞士大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在通信过程中逐渐碰出了一个猜想:

每一个大于2的正整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欧拉在信中写道:“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个正确的定理,但我没法证明它。”

别看他俩表面上聊得投机,其实两人前期的通信交流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哥德巴赫仍然采用当时数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1是质数。我们可以在下面这封哥德巴赫写给欧拉的信里清楚地看到他的立场:4能分成1+1+1+1,还能分成1+1+2,还能分成1+3。

但欧拉却打心眼儿里认为,1不能算作质数。他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欧拉是最早系统研究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之和的数学家。他发现,对于任意一个质数p,所有因数之和都等于p+1,但1却并不满足这一点。所以,和高斯一样,欧拉大神潇洒地撤掉了1的质数籍。

正式除名与残存拥护者


到了20世纪,数学家们逐渐体会到,如果1不算质数,很多数学结论会更合理、更美妙,数学规律会更一致。于是数学界慢慢达成共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就连哈代自己也叛变了。在后面的几版《纯数学教程》里,数字1从他的质数列表中消失了。

你可能觉得,数学怎么可以这么任性呢?其实这并不是任性,相反,这一切都是非常严谨的。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这是数学先驱们为了我们的数学大厦建得更高、更稳固,研究设计出的更科学的地基。有什么样的地基,就会建造出什么样的数学大厦。如果哪里没有放置妥当,有可能造成数学大厦崩塌。因此,如果发现哪里有偏差,数学家们也会及时进行调整。

说了半天,1到底是不是质数?根据当前数学界的主流观点,1不是质数,你的课本里也是这么说的。

可也不排除一些残存的拥护者暗中支持1保留质数籍。我们曾经推荐过一部电影,讲的是用质数与地外生命握手。电影改编自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1985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接触》(Contact)。可没想到卡尔·萨根就是一名1的地下“信徒”。他毫不避讳地把1列入了质数序列。

对嘛,没准儿向地球发送信息的那个外星世界里,数学家交流后达成的共识真就跟咱们的不一样。地外文明可能在和我们不同的地基上,建造出另一栋数学大厦。


开学日,新学期的起始。这一周,我们小数点同学会打算用“起始”作为主题,陪伴大家度过新学期的第一周。

祝大家开学顺利!

这里是小数点同学会,小伙伴的数学据点。关注我们,每天五分钟,聊点儿小孩也能看懂的趣味数学。


小数点同学会
小伙伴的数学据点 | 青少年数学爱好者共同学习的聚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