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二)

教育   2024-06-23 20:01   广东  


有时,“婶婶”走在放工的路上,正好看到一些妇女在路边聚在一起指指点点,小声说话,等“婶婶”走近了,马上没有了声音,等“婶婶”走远了又开始小声嗡嗡嗡,于是,“婶婶”像有心灵感应一样,回过头来,这群妇女马上呆住,立马分散开来。
人言可畏,“婶婶”实在待不下去了要逃离这个地方,太爷爷他们不肯让“婶婶”把孩子带走,说你要回娘家也行你去改嫁也行,反正不能把孩子带走。
于是,这个孩子就送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那时候其实也不想收养老爸的,因为他们那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了,就是大伯,一般农村人是没儿子的才收养,后来想到老爸是个男孩,多少是个劳动力,就勉为其难的收养了。
那时,老爸还很小,才一岁多,爷爷奶奶他们要出工没有多余的人手带老爸,可一两岁的“大嬉”(小娃)刚学会走路不久,对什么都好奇,会不停地跑来跑去,这摸摸那搞搞的,没人照看要出大问题,隔壁的孩子就是大冬天的跑去玩水掉进了池塘里,幸亏有村民刚巧路过捞了上来,否则小命不保。
一般的村民,这么小的孩子要么是背在背上不影响出工赚工分,要么是带到田埂扔一个脚盆里,一边出工一边可以随时看着,日光浴空气浴啥浴都有了,孩子自己也好玩,广袤的田野就在眼前,没有人会舍得把那么小的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
爷爷奶奶对于老爸很舍得,于是,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老爸就被一条铁链拴着脚踝,铁链的另一端就在那四方的八仙桌的桌脚,老爸的天地就仅限于堂屋的八仙桌底和周边,这基本就是他一天的生活,直到67岁,能在村办小学上一年级的年纪,老爸才去了学校。
有一次邻居到家里来借锯子,无意中看到拴在桌子底下的老爸爬来爬去,抓着地上什么东西的就往嘴里塞,坐的旁边还有一些尿渍,有些不忍,就提了一句,中午刚出工回来还没来得及给老爸解开铁链的爷爷奶奶说,没事的,小鬼调皮刚才怕他乱跑临时的,邻居也不好说什么就走了,回头就跟人说,唉,不是亲生的就是不一样啊。
爷爷奶奶听到这些传言,很不屑的往地上啐一口痰,呸,这有什么好讲的,哪个农村的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就他家的金贵了?
谁家孩子小时候不是在地上爬抓鸡屎吃,有什么了不起的,有的人家没人带,那小孩调皮的,还把小孩拴在铁笼子里呢,我们这算什么?!
确实,当时的环境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要出工,养个孩子确实没有那么娇贵,不像现在24小时身边不离大人,父母忙的请老人带,没有老人帮忙的请保姆带。
那时候哪有保姆这一说,就算有,对于普通人家那也是不止万里挑一的存在,自己都吃不饱,更没什么钱,怎么可能请保姆。家里有祖辈的就祖辈帮忙对付一下,没有的就各出奇招,只要孩子没有大问题,磕着碰着都是常有的事儿,更别说吃得干不干净这些,就是闹个肚子也没什么,多拉几次不就好了嘛。
老爸无意中听到这些曾经的故事,只是沉默,更沉默。更加卖力的养鸡、养鸭、养兔、养鹅、养猪。
鸡鸭鹅猪村里都有人养,谁都没有老爸养得好,他养的家禽总是又大又肥,还不生病,有时拿去市场卖了换钱这种土鸡土鸭还特别抢手,老爸手里买的鸡鸭味道总是格外的好,肉质鲜嫩紧实,红烧熬汤都很好。
老爸甚至给家禽建的小房子都很好看,就像童话里的小房子,其实他也没有建过房子,只是看过别人建房子。
别人问他养家禽有什么秘诀,他憨厚的说,没有什么秘诀啊,就是跟你们一样的“饲”呀,老家话“饲”就是饲养的意思,“饲鸡”“饲鸭”“饲鹅”。
别人觉得老爸就是自私,不肯把秘诀告诉他们,对他各种撇嘴,冷嘲热讽的,老爸觉得莫名其妙,他就是和大家一样的做,比如养鸡,怎么喂养青草青菜,怎么加料减料,怎么保持清洁、通风、温度、光线等,包括何时断喙断嘴从孵小鸡开始保持存活率,唯一的不同就是老爸做得更细致,更勤快。
他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他愿意呆在鸡舍观察,及时调整控制。尤其是养兔子这一项,老爸刚开始养的时候,根本没人看好,每个人都笑他,他也不管,埋头做自己的事,因为兔肉的美味一直在他脑海里。
那是小时候的事情。有一次老爸跟大伯和邻居的小伙伴们上山打猎,都是些半大小子,那时的林子里野物也多。有一个小伙伴打猎特别厉害,其他半大小子最多捕捉到一个小麻雀,很多一趟下来都是空手,那个小伙伴就捕到一只野兔,好肥,足足有五六斤重,那时候肚子里油水更少,大伙都馋得不行,硬是怂恿小伙伴在山上就扒皮放血,来了个烤全兔,还有小伙伴赶紧下山回家偷了点盐巴,脏兮兮的抹上,那叫一个香啊!老爸一小块兔肉吃了半天,剩了骨头还反复吮吸,意犹未尽。
就小时候那一次,吃烤兔肉那个滋味永远留在了老爸的脑海中......老家基本没有人养殖肉兔的,就算偶尔有机会吃上,也就是猎来的野兔,但这种可遇不可求,撞上了才有。
也有很多人说兔子没什么出肉率,所以也没人想到会去养这个兔子,可对于好这口的吃货来说,这绝对是个机会,这个机会被老爸抓住了,他也没想清楚到底是什么机会。反正他不知从哪搞了几只种兔,就开始饲养了。
兔子的繁殖力强,生产率高,老爸养的时候每窝产仔高达8~10只,一年可产6窝,成活率高,耐粗饲料,抗病力也强,肉质好,对饲养环境要求不高,不仅解了老爸的馋,解了自家的馋,也卖出去不少,都不用拉去市场,总有人到家里来问,甚至县城还有餐馆来问。
问的多了,大家也都想养,也鼓动着老爸涨价,结果老爸没涨,还是按照公道的价格。村民们想养兔的来找他,他也毫不保留的传授经验,也从不藏着掖着,很多不养兔的人也说他傻,教会了徒弟就会饿死师傅呀,老爸没觉得,那么多人呢,那么多馆子店呢。
不过大家养的都没他好,但好歹养活了,慢慢的也有人卖出了不错的价钱,给家里很好的补贴了一下,这几家人都提着礼物上门来感谢老爸,爷爷奶奶觉得特有面子,在村里都把头昂得高高的。这时大家慢慢觉得,你以为老爸傻,其实这是他的人生哲学,这是大智慧啊。
外公三番五次来考察的时候,老爸要不就是拎着锄头在田里除草,侍弄各种蔬菜,要不就是在鸡舍鸭舍,清洁剁食,饲养家禽......于是,在做干部的外公在当时算是很苛刻的条件下,老爸啥都不知道的时候就入了外公的眼,就成了老妈的如意郎君。
那时候不流行什么自由恋爱,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思就是两个人结婚要有父母的同意,媒人的见证,这样的婚姻才算是“法定婚姻”,有一个很好听的说法,叫“明媒正娶”。
中国传统社会一向如此,当事人不必费心,父母亲却不能不操心,父母为儿女的婚事操心,既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
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青年男女双方根本就不了解甚至不认识,更不要谈情感,就因为父母亲看中了对方,就可以结为夫妻,在一个屋檐底下生活一辈子,在现代青年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当时却比比皆是。
当然也有为数不多幸运的夫妻,情投意合,先婚后爱,但是更多的是有爱无爱都被所谓的“婚姻”捆绑着过了一辈子,一直到终老。
婚姻的目的,从来就不是男女当事人的幸福,而是“合二姓之好”,所以,父母在为子女选妻择婿时,往往会更多地从家族的利益出发,做一些所谓“全面”的考量,而难以顾及子女们的意愿和情感,甚至还有古老的“指腹为婚”,当婴儿还孕育在母腹中时,其父母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婚姻命运,这是在旧中国曾风行一时的。
当时的老爸完全不知道被人观察,老妈也不知道和自己即将携手走入婚姻的是一个什么人,然后,就听外公说,她年龄大了要嫁人了,于是,他们就结合了!只因为,外公对老爸比较满意,觉得他“很勤劳,很老实”,而爷爷奶奶则无所谓,对于老爸,他们也是遵从生活的节奏,总要男大当婚的嘛。
幸运的是,老爸老妈是为数不多幸运的那对人儿,虽然婚前两人可以说素不相识,婚后两人的性格却完美互补,呈现出难得的和谐,老爸勤劳肯干,虽然不善辞令,老实木讷,却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年轻的老妈个子较高挑,皮肤比较白,心灵手巧,性格也比较开朗大方,老爸看了着实喜欢,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婚后不久就接连生下我们四个,妹妹15岁那年,干农活的老妈,环掉了,怀上了最小的弟弟。
于是,我们就成了很多农村人家常见的那种家庭,一家七口。虽然家里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比较贫穷,可是一家人大大小小都很努力,老爸老妈勤俭持家,倒也幸福美满。

————未完待续————


弟弟(三)


弟弟(二)

弟弟(一)

妹妹(三)


叮当响一二三
特教,艺术,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