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唐林
我叫唐林,长沙县本地人。我的家庭是普通的三口之家,妻子郑三林是长沙县第一中学的高中老师,女儿唐香毓,是一名高中生,小名叫可可。曾经的我,也是长沙县第一中学的语文老师,现在,我是一名“草根”慈善人。
经过了10多年的寒窗苦读和专业训练,我认为自己当老师当得还算不错。但我当爸爸好像没做什么准备,从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到目标清晰、知行合一,我走一步望一步,慢慢调整当“爸爸”的方式。
今年可可18岁了。回头看,我这个爸爸不能说当得很成功,只能说在朝自己预定的目标前进。
我定了什么目标?有人肯定会说,你们两口子都是高中老师,那女儿的目标一定是考名校,比如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外的哈佛、耶鲁这一类。
但是,转念一想,我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凭什么孩子就一定得考上名校出人头地、走上“人生巅峰”?是不是考上名校就意味着拥有幸福人生?也不一定。所以,可可还没上学时,我就先搞清楚了我的培养定位:普通人,不焦虑。
不焦虑不等于“躺平摆烂”。都说孩子是父母最得意的“作品”,把这个“作品”雕琢得怎么样,不仅关系到是否对得起父母这两个字,也关系孩子终生的幸福。
我把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吃过的饭,赚过的钱通通掰开了、揉碎了,想了无数遍,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丰富的情感;渊博的知识、曲折的经历”的人,并且自创了一个理论,叫“六维人生目标”。
这个目标不能量化,也无法评估,远不如名校毕业、年薪百万那样具体、直观、符合世俗价值观。但我认为,人生是一个过程、一次经历、一场伟大的心灵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独立个体体验到的存在感、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当我形成了自己育儿理念的逻辑自洽,我就带着孩子踏上了慈善公益的道路。因为我认为,在慈善公益方面,可可走过的道路、经历的事情、思考的问题、体验的情绪,将使她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她帮助过的那些贫困的孩子,将让她慢慢养成自己的高尚道德,体验到最丰富的人类情感,这是她人生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唐林一家在西藏参加活动时的合照。
2013年7月,年仅6岁半、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可可,跟着我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公益慈善之旅。我们开着一辆皮卡车,拉着一车物资,从长沙出发。
一路上,可可经历了晕车和长途旅行带来的疲乏,熬过了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爬过了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在路上颠簸了5天,行程2500多公里,才到达第一所学校,西藏贡觉县拉妥学校。
虽然,这时的可可还不太明白慈善公益的意义,但是拉妥学校的条件,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让可可萌生了很多的疑问。她问我,为什么同学们住那么破的房子?他们为什么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为什么同学穿得破破烂烂?为什么学校只有一个露天厕所……
在拉妥学校搞完慈善捐赠,我们又去了500公里外的第二所学校,西藏八宿县来古学校。可可跟着我一起蹚过冰河、爬过篱笆,在村里一共资助了23个小朋友。她与这23个藏族小朋友成了好伙伴,直到今天,她们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唐林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芒布学校与孩子们合影。
从西藏回来之后,可可慢慢明白了我所做的事情:越偏远、越贫困的地方就越需要帮助和支持,越需要我们的关注。于是,我的慈善活动走到哪里,可可的脚步就跟随到哪里。
刚开始的时候,她只能代表我与小朋友沟通,跟他们玩耍,建立信任感,拉近心理距离,融洽我们与受助孩子之间的关系。后来,她也参与慈善物资的募集,在就读的小学、初中发起慈善募集,在资助活动时发放助学金,在捐赠仪式上致辞,在我调查和走访时当记录员,在受助的藏族小伙伴们需要补习的时候挺身而出,甚至在藏族同胞们需要给游客翻译时客串导游,帮助藏族老百姓销售虫草、酥油,做她自己能做的一切工作。
每年假期,我们不是在做慈善,就是在去做慈善的路上。年复一年,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我们从未停下脚步。从2013年到现在,可可已经在慈善公益的道路上坚持了11年,4次进藏,10多次到湘西,行程8万多公里,志愿服务时间上千个小时。她也因为在慈善公益方面所做的工作,获得“徐特立优秀学生奖”“长沙市新时代好少年”“长沙市最美中学生”等荣誉称号。
家住永州市新田县大坪塘乡草坪村的小雷(化名)是个事实孤儿,而且身患先天性血管瘤,脸上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2014年,我接她到长沙来检查病情的时候,让她住在自己家里,8岁的可可没有被吓到,而是和她一起吃饭、玩耍,晚上同睡一床,还要把最心爱的碎花小被子给小雷盖,自己盖毛毯。
还有个叫卓嘎的藏族姑娘,没有了父母的她考上了湖南的高校,却没有筹集到学费和生活费。在我们的帮助下,她顺利来湖南上学。疫情期间,她没能回西藏过年。那个寒假,可可和卓嘎同睡、同起、同学习,和她成了好朋友。
这一个个慈善故事里,有我、我的妻子、我的女儿和受助的孩子,有我们的共同成长的轨迹,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参与的影子,更有红尘温暖、人间大爱。
这一个个时间切片里,是生命的体验,可可在11年的慈善公益之路上,慢慢地构建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形成独特的思想,也在提升自己的道德,丰富着自己的情感,朝我设计的人生目标一点点靠近。
我没有百万家财、别墅、豪车留给孩子,我和妻子用12年的时间,带着孩子在慈善公益上的身体力行,既给孩子打了个样,也给她的幸福人生打了一个基础。
未来会怎么样?我的“六维人生目标”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她在慈善公益之路上,在滋润生命、照亮黑暗、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发表于《年轻人》2024年第25期)
排版丨唐滋焓
责编丨司 南
一审丨刘爱萍
二审丨宋清平
三审丨陆 阳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年轻人★加星标
点击【在看】
没有什么能抹杀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