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志明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红色文化题材文本作为课程内容。这些红色文化题材选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优质的德育素材。
教育政策的持续改革和创新,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逐步把红色文化引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红色经典的德育价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红色精神的渗透,以增强小学德育的有效性。
1
巧用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题材文本距离当下有较长的时空距离,又因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所遇挫折较少,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红色精神的体会与理解存在困难,难以产生共鸣。
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相关资料。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时,学生对文中的“土窑洞”“油灯”“杨家岭”“南泥湾”等词语感到陌生,但如果了解了“杨家岭讲话”“南泥湾开荒”等重大历史事件,看到了土窑洞和油灯的图片,再与现在的延安进行对比,便能理解课文所歌颂的延安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
2
抓关键词,
在品读中感悟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题材文本的教学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时,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雹子”说明五位壮士砸出去的石头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也反映出壮士们对“日寇”满腔的憎恨。“砸”最能表现五位壮士痛打敌人时内心的畅快和想要打败敌人的坚定决心。这些关键词句表现出壮士们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男女生轮流读等,感悟红色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3
延展阅读,
在全面阅读中体会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题材文本中,有的课文节选自书本,短短的一篇课文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产生情感共鸣,便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入整本书的关键情节,予以补充,以凸显英雄人物形象,让学生产生共情。如五年级下册的《清贫》选自方志敏所著《可爱的中国》一书,学习课文时,学生仅通过方志敏同志的自述和他与两个士兵的对话可能无法深刻体会方志敏同志的高尚品质。但如果教师引入《可爱的中国》里相关的情节作为补充,如介绍“狱中纪实”一章,让学生了解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赚钱,层层盘剥、不惜一切办法从囚犯手里榨取钱财等黑幕,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到两名国民党士兵从一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身上搜不出钱财时的惊讶,进而感受到方志敏同志的清正廉洁、一心为公。这种巨大的对比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情感冲击。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之情、亲近之情;另一方面,学生容易受到革命烈士高尚品格的熏陶感染,在心底种下廉洁无私的种子。
4
读写结合,
在写作实践中深植红色精神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素材积累能力等,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除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写作实践,让他们在写作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红色精神的学习。
开展仿写或扩写。如学习完二年级下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后,教师讲述雷锋叔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展示影片中的剧照,并给学生搭好仿写支架,让学生根据图片或者了解到的雷锋事迹、对照课文进行仿写,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习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
进行半命题作文书写。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囊括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等文章。在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设计一次半命题作文:选择本单元中最让你感动的人物,并给他写一封信,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题目是“_____,我想对您说”。在写作的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便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了。
5
讲述英雄,
在故事宣讲中传承红色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口头表达体现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由学生自己讲述红色故事,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强化他们对红色精神的传承。
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材,编排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在综合性学习中安排了《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等7篇形式多样的红色题材阅读材料。学完本单元课文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家乡革命人物资料。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确定宣讲的主题人物,整理革命人物的资料,撰写宣讲稿,以录视频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最后全班一起交流学习。在搜集资料、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深刻感悟并潜移默化地传承了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鞭策年轻一代砥砺前行、团结一心、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养分。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渗透,充分发掘红色文化题材文本中的德育素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适宜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
(本文发表于《年轻人》2024年第29期)
排版丨唐滋焓
责编丨文小刀
一审丨刘爱萍
二审丨宋清平
三审丨陆 阳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年轻人★加星标
点击【在看】
没有什么能抹杀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