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乡”约一夏,遇“践”青春 ——湖南省202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乐活   2024-10-10 18:04   湖南  

陆阳    滕思楠    杨平    任子博    王金林

雷纯欧    李萌萌  

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稻田泛着金色的波浪,山间回响着青春的歌声……


“三下乡”,这不仅是一场对乡村的深情凝视,也是一次自我发现与成长的实践之旅。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满足于屏幕里的世界,他们渴望亲身体验那份来自大地的质朴与真实,渴望用自己的双手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里,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以汗水浇灌希望,让青春的色彩在广袤的田野上绚丽绽放,共同书写一段关于梦想、责任与爱的夏日传奇。


契合民生所盼,紧贴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


今天的农村,面临新的形势,对“三下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挑战:


那些掰着手指头盼着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渴望得到怎样的心灵慰藉?


那些拄着拐杖在村口眺望远方的空巢老人,需要哪些医疗服务?


那些从大城市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又期待吸收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


唯有切准农村实际、把握农民意愿,更好地与“三农”无缝对接、同频共振,才是雪中送炭,这样的下乡才不虚此行。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吐鲁番的云层,远处传来小朋友的欢呼声:“彩虹巴士来啦!”


这是长沙理工大学“移动实验城堡——梦想送达计划”项目团队的身影。团队将车辆改造成流动实验室,开进偏远山村,为孩子们带去科普教育课程。在“城堡”里,孩子们可以参加有趣的科普活动,上奇妙的科学实验课。


维吾尔族小朋友正在参与长沙理工大学“移动实验城堡——梦想送达计划”项目团队开展的课堂。


从长沙到吐鲁番,有3000多公里。不少同学在加入团队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新疆的荒漠戈壁。而在新疆的一些偏僻地方,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孩子们甚至不知道“科学”意味着什么。


团队成员两次踏上新疆这片热土,累计行驶上万公里。在吐鲁番的烈日下,“移动实验城堡”化身为一个充满魔力的科学乐园。在这里,孩子们动手操作,从简单的电路实验到复杂的气象模拟,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而在喀什的夜空下,一场场关于宇宙奥秘的讲座,激发了孩子们对太空的无限向往……


大三学生陈佳怡是第二次来到新疆参加科普行动。从初来的不适应,慢慢到熟悉、热切起来,李明和小伙伴们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的界限,用生动的讲解、有趣的互动,让科学的光芒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团队创建于2016年。指导老师赵俊程介绍,8年来,团队秉承“为中小学生播种科学梦想”的理念,已与社区、中小学等共建50多个公益科普基地。团队足迹遍布湖南、西藏、青海等地,34个乡镇留下了他们的身影。2023年,团队入选“笃行计划”优秀实践团队。


“笃行计划”,全称是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青春笃行”专项活动,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创设开展。在团省委的广泛发动下,湖湘学子积极参与“笃行计划”,他们聚焦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现代乡村治理、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公共服务、农业科技支持等方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开展社会实践。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7月17日晚,2024年“笃行计划”团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乡遇新田筑梦前行”实践队组织导演的《小英雄雨来》红色舞台剧在邵阳市邵阳县五峰铺镇新田村百姓大舞台开演。


《小英雄雨来》的参演演员,均为新田村弄子小学的学生,实践队成员担任编剧和现场导演。舞台剧通过六幕精彩情节,展现了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勇敢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小演员们稚嫩但生动的表演,引来台下一片叫好声。


每一片土地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瑰宝和独特的精神追求,若不及时挖掘与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青聚新田·红色传承”活动中,实践队的队员和村民们围坐一堂,共同聆听老一辈人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先辈的敬仰之情。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湖南省202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共组织8000多支队伍12万多名大学生,深入湖南、贵州、湖北、新疆、四川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期间,团省委面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40个陆地边境县和15个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设立专项活动,选派“三下乡”重点团队开展帮扶实践——


中南大学“简单说”医学科技服务实践团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的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围绕医学专业和新质生产力科普工作,开展医学科技下乡服务,帮助当地拓宽乡村振兴和文旅品牌创建工作的思路;


长沙理工大学“移动实验城堡——梦想送达计划”项目团队志愿者指导塔吉克族小朋友做实验。


湖南工商大学桃源解意“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以“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出发点,探寻当地历史文化根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提供新视角;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青春旋律·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团,来到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小学推广普通话,以实际行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广度、深度、精准度,让“推普”之花开遍祖国大地;


怀化学院“微爱”青年志愿者用自己的努力,为怀化市麻阳县的留守儿童带来爱与陪伴,给当地老人带来欢声笑语,将“微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


还有更多的他们——


有的团队活学活用“互联网+”思维。他们开设了线上直播间,邀请农民朋友参与互动,分享农业技术知识,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让“科技之光”照亮田间地头。同时,他们还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当地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而一些学校则注重将“三下乡”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组织师生深入基层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农业院校的师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养殖指导;师范院校的师生则走进乡村学校,为孩子们带去丰富多彩的课外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还有团队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他们不仅为乡村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注重精神上的引领和扶持,让乡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实现双提升。


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发生在乡村的各个角落。团省委学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三下乡”团队


充分考虑基层需求,并将其作为实践方向,深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边境县和全省乡村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团省委把“三下乡”活动作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紧密结合实际、精心安排部署,持续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激发正能量。


回答时代之问,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

“书记,专家今晚不会走吧?我爸不熟悉死鸡的具体情况,我想当面请教下专家,看看我们家的鸡还有救不?我下班后立马赶过去。”


傍晚时分,湘西州龙山县树溪村驻村第一书记任江接到了来自村中养鸡大户杨世考的儿子杨太胜的电话,急切的语气中带着期待。


“还没走,你快回来吧!”得到任江的回复,杨太胜跨上摩托车,急忙赶往镇上的酒店。


原来,当天村里来了一批贵客。


湖南农业大学赴湘西州龙山县树溪村助力乡村振兴养殖、食品加工技术博士服务团的成员来到当地养殖户家中,了解他们遇到的农技问题,当场提出解决方案,让不少村民直呼“救星”。


杨太胜急匆匆地赶到了镇上的酒店。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描述鸡生病时的体征:互啄、掉毛、散翅,慢慢一只一只就死掉了……刚结束走村入户工作,来不及用餐,团队成员纷纷给杨太胜支招。


“一是因为上半年雨水较多,鸡淋雨以后常容易发病;二是因为鸡舍搭建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鸡淋雨感冒。”经过分析后,团队的指导老师宋泽和教授在一旁耐心地说道。


被问及主要投喂什么饲料时,杨太胜说全部喂玉米。另一位指导老师肖定福教授也在旁出谋划策:


“饲料投喂要营养均衡,缺乏蛋白质、矿物元素等是鸡发生互啄的主要原因。要适量补充蛋白质,它们才能长得好。”


在全面了解情况后,博士团成员现场开出了一张养鸡“处方”。看到一整套详尽的“处方”,杨太胜不住地感谢道:“今年上半年一直都在亏损,幸亏你们来了。有了你们的帮助,我就有了信心。”随后,团队成员张思颉还主动加了杨太胜的微信,嘱咐他后续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线上联系。


自2003年以来,湖南农业大学每年暑假都会组织30多支由专家教授牵头,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体,高年级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团队,精准帮扶农民致富。每到一个帮扶点,团队都会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而且一帮就是三五年,直到问题得到精准解决,不解决不撤队,因此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和喜爱。


“农业生产一手抓,助力基层干劲大!专业知识助发展,写下青春好答卷!”提到今年的“三下乡”,张思颉现场写了一首“打油诗”。


如果说本科生的“三下乡”更侧重于体验乡土文化和感知社情民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基层、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提高社会参与能力,那么这些“博士服务团”,则更加聚焦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围绕“三农”工作中关键领域的重要任务,开展科技支农、卫生医疗、基层治理、生态环保等服务,深入调查研究,剖析乡村振兴的“难点”和“痛点”,给出解决方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20世纪80年代,各地兴起修建“村村通”公路的热潮,农村经济也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但随着路面老化、年久失修,道路安全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乡间水路桥房屋安全检测”暑期“三下乡”硕博科技服务团桥梁安全检测组正在勘测桥梁。


7月10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乡间水路桥房屋安全检测”暑期“三下乡”硕博科技服务团桥梁安全检测组前往宁乡市沙田乡石笋村,深入了解乡村道路桥梁病害情况,利用现代科技,为乡村桥梁的安全保驾护航,助力当地防汛工作有力开展。


“石笋村村民大多居住在河流两侧,连接两侧的桥梁是村民自建的,使用了近20年。加上今年夏天暴雨频发,防洪防汛工作压力较大,前几天还发生过局部山体滑坡,公路边坡出现过局部塌陷等情况。”实地调研时,乡长黎艳阳向队员们表达了担忧。


“您别担心,在排查道路桥梁安全隐患这方面我们是专业的!”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仔细检测了连接石笋村乡村主干道和居民住宅区的10余座桥梁,发现5座桥梁出现保护层脱落,3座桥梁主梁出现钢筋裸露锈蚀,2座桥梁桥墩混凝土块有轻微偏移……问题很多。


在向村干部了解桥梁修筑年限、施工资料等情况后,带队老师罗一帆与同学们仔细翻阅设计图纸,结合桥梁原始基本数据及现有病害情况,提出对病害桥梁进行实时监测、定期保养,必要时进行改建或重修等建议。


2024年“三下乡”期间,同学们的足迹遍布沙田乡13个行政村。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新时代青年需要扛起的责任与担当。


乡村振兴不仅仅要带动产业振兴,还要发掘当地特色,并将其转化为带动发展的原动力。由来自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10名硕士、博士组成的暑期实践调研团,瞄准了乡村旅游这片“蓝海”。


“快快快,这一定出片!不愧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呀!”清晨,太阳从远处的九龙岭上缓慢升起,灿烂的阳光倾洒而下,将黄家坝水库的水面照得波光潋滟。队员们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眼,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


九龙岭,有“宋濂溪周子洗墨之地”之称。它坐落在邵阳市邵东市九龙岭镇,距邵东市区20多公里,相传因有九条神龙盘踞此地而得名。九龙岭海拔631米,山势高耸,九峰连绵,山顶有寺庵、山腰有清泉、山间有巨杉,美不胜收。


为助力这片宝藏地的旅游业振兴,实践调研团搜集对比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等“网红”景点的“出圈”要素。


同学们发现,这些“网红”景点之所以能够长期“霸屏”“出圈”,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开发方在规划时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保留了当地原汁原味的景色。


基于调查,实践调研团综合各地的做法,决定采用“旅游+N”的创新模式,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挖掘并传承地域文化,打造丰富的旅游体验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综合实际考量,实践调研团还重新规划了游玩路线,深度参与观景台点位设计等工作,并向当地政府就九龙岭“三通一平”(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的建设提出想法,并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的采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学们以调研之“矢”射发展之“的”,以调研之“笔”答民生之“题”,以“双手带土”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两脚沾泥”看到“第一眼真实”,考验的是实践作风,厚植的是为民情怀。


团省委学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三下乡”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青年学子回答时代之问、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同学们带着对乡村的深情与对社会的责任,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用实际行动回应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呼唤。他们不仅在思想上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呼唤产生了共鸣,也在行动上积极回应,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增强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2022年,经过长期酝酿,湖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示范性项目——“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创新出炉。


这是一项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团省委、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公益计划。每年,主办方在“三下乡”团队中优选出120支团队作为示范性的社会实践团队,每支队伍将获得2万元的经费支持。


经过2年多的探索和创新,“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的开展模式和内涵不断深化,逐步建立“基金+项目+人才”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择优选择24所高校与全省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结对后,项目团队将在当地开展为期3年的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当地的发展,让实践项目跟着基层的需求走。


在实践中,各团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发展路径。它们如同催化剂,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热情活力,使得“三下乡”活动历久弥新,焕发勃勃生机。


中南大学“简单说”团队成员在生产基地向同学们讲解当地特产的“前世今生”。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如何切实推动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下沉?如何打造出属于乡村孩子的精彩科学课?湖南工商大学慧湘村科创教育实践团给出了他们的探索。


湖南工商大学慧湘村科创教育实践团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开展乡村科学教育公益项目,积极与政府、科技企业等单位展开合作交流,以提升乡村科学教育为着力点,打造了可复制、可持续的“1+2+3”乡村科学启智教育公益模式,即“一套合作机制、两条实施路径和三大核心举措”。


团队成员黄心怡说,来之前她本是希望自己的一点付出,能够给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一些色彩。但相处下来才发现,这段经历也正在“治愈”自己的童年。“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与价值所在。教育的意义远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


支教不仅仅是一次短期的知识传授,也是一场心灵的触碰与成长的共鸣。支教的持续性,关系到效果的稳定提升和孩子们的长期受益。


“今年团队的实践地点选在了湘西州古丈县龙王湖村”,团队负责人李泽昊介绍,根据往年的经验,团队以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的方式,弥补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积极保持与当地政府的紧密合作,开展暑期夏令营,确保实践成效得到更持久的发挥。


但,由于龙王湖村地处偏远,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团队虽然在短期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如何保持科研教学成效的常态化,是团队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为解决支教队伍到村支教时间短、助学成效低的问题,2023年开始,湖南工商大学在学校驻湘西州古丈县岩头寨镇蒿根坪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指导下,创新开展支教大学生结对帮扶山区儿童的“星蒿计划”,通过线上平台为当地儿童进行长期的远程学业辅导。“星蒿计划”开展以来,已累计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150多个,并为山区困难儿童募集各项资金20多万元。


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牛背岭村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也是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仲夏芙蓉医路行,医路向前”团队多年扎根的地方。


团队自组建以来,立足于当地民族产业特色与少数民族儿童、老年人实际情况,发挥团队成员医学专业优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医学小课堂,普及健康知识。


在不断探索中,团队逐渐形成“2赋能+2形式+7行动+3创造+1走访+1回访”六位一体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赋能当地居民,提升他们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建立具有长效性与稳定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仲夏芙蓉医路行,医路向前队”团队成员正在参观葡萄园。


“爷爷,您的血压控制得还可以,记得坚持吃药!”团队成员每年都会来为村民做一次体检,并根据近几年的体检数据报告,耐心地讲解每一名村民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对于那些患有慢性病的村民,团队成员会特别关注,确保他们了解如何控制病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有益于健康的改变。


走访和回访是团队与村民建立深厚联系的重要方式。通过定期走访,团队成员能够及时了解村民的健康需求和生活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回访则确保了团队的建议和干预措施得到了有效地执行,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后续的服务计划。


“以前我们这儿有句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现在村里的人对健康都很重视,这得感谢团队的科普!”东山侗族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龙秋萍说。


面对娄底市新化县曹家镇天竺村在农业发展粗放化、农机尾气排放污染严重、农民环保意识和新技术认知不足等方面的重重挑战,中南大学“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团队——中南智农团队精准破解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难题,为新化县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前种田哪有什么高科技,就知道撸着袖子干活哩!你们城市娃娃聪明得很,这一来,我们种田都轻松咯!”当地村民在得知人工智能检测能够分析庄稼的生长环境时赞不绝口。


针对新化县的具体需求,中南智农团队聚焦“科技助农”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发了易于操作的微信小程序和网页平台,内嵌了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和数据分析算法,为农户提供即时的作物生长状况反馈和科学的管理建议,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作物产出品质,为新化县等国内各地的植株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旱地灌溉等农业发展痛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答案、新范式。


因地制宜,见病开方,对症下药。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机制的涌现和实践的深入,“三下乡”活动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农村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团省委十分关注“三下乡”的长远成效。因此,团省委建立“三下乡”与精品项目联动、与重点品牌互动的机制,将“三下乡”实践育人与“青年实干家计划”融合推进,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返家乡”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芙蓉学子·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等工作项目融合开展,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


烈日下的汗水、泥泞中的脚印、乡亲脸上的笑容……在“三下乡”这条路上,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咬牙坚持,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播种希望。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本文发表于《年轻人》2024年第29期)

图丨受访者

排版丨唐滋焓

责编丨司 

一审丨刘爱萍

二审丨宋清平

三审丨陆 阳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年轻人★加星标




点击【在看

没有什么能抹杀你的未来

年轻人
年轻人在哪里,趋势就在哪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