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忠】金山白族本主文化初探

文摘   2024-09-12 00:00   云南  

金山是以位于丽江坝子正东方的震青山而得名。这里繁衍生息着“汉人迁来说”中的一个民族,他们是明朝廷于“公元1392——1398年再移南京人民三十万人于云南”(《云南民族史》尤中著)从南京应天府出发至云南的移民中的一支,先以民屯形式置屯于鹤庆县漾江两侧。雍正初年,以整治漾江水利被迁移到丽江坝子的东坝,至今已有三百年。明朝后期以来一直自称为民家族,后统称为白族。

金山白族与周边的白族一样有自己的本主文化,而金山的白族本主文化是鹤庆本主崇拜的历史文化的继续。它结合金山垦耕的实际,成功地改造并形成了金山白族本主文化体系,是金山白族的社会缩影和白族文化的主体之一,具有金山白族农迁垦耕的文化特征。在过去三百年的历史中,他们以村寨和女性“妈妈会”为载体,建立了本主祭祀的组织机构和巩固了固定的祭祀本主的操作形式。较规范、有组织地进行一年一度的“迎本主、祭本主、娱本主”及震青山“朝山会”的传统活动,使其形成了丽江坝区各民族参与交流民族文化、民俗的金山民族文化盛会。

在资料收集中,由于本主文化历史久远,内容十分丰富,地方色彩浓厚,本主崇拜的传承活动已停止五十余年,先辈的本主祭祀组织者均已去世,一些重要活动虽有线索但无从查考,难以将金山白族本主文化的全貌予以揭示,仅能揭开其神秘面纱的一角。

金山白族崇拜本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和核心是唯心主义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是,它所包含的颂扬本主韩成爱国爱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化本民族子弟重文化、重教育,知书达理,刻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主旨,劝化儿孙孝老爱幼,尊敬亲师,遵守国法,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不能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禁忌,在今天仍然是一部很好的正面教材。如果加以开发和利用,是可以为金山“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

一、金山白族的本主及其本主庙

本主意为“本境福主”、“本境恩主”,是白族村寨的保护神,是掌管本主所辖范围内居民生死祸福之神。按金山白族人的意识,本主是万能的,他能保国安民、能保护人们吉祥安康,能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嗣发旺。位于震青山脚下的东山庙是金山白族的本主庙,庙里供奉着“东山老爷”和“六畜神”。

据传“东山老爷”姓韩名成,字宣德,号灵帝,安徽人氏,是明太祖朱元璋属下的一员大将。“至正年间跟随朱元璋转战于鄱阳湖一带,在一次战斗中被敌手陈友谅围困无法脱险,朱元璋无计可施,韩成敬请朱元璋互换衣冠,舍生替死,毅然投湖。身似朱元璋的韩成,身着龙袍投湖使敌首陈友谅深信朱元璋已死而撤军,使明太祖得以生还。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为祀死难将领,在江西余干县康山袁家村建立忠臣庙,赐韩成为宣德将军(《被遗忘的东山庙》谜谜著)”钦赐头功,塑像位置正中,比其它死难将领塑像高出一头,身着龙袍、夸玉带。

明洪武十九年(1386),明王朝采纳了沐英的建议,从南京移民的三十万人中,有一支属韩成的旧部下,并置屯于鹤庆县,他们将英雄的首领供奉为本主,在鹤庆石宝山下建立东山庙,世代供奉祭祀。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丽江军民府改设流官政权(《云南民族史》535页尤中著)。这就意味着清朝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统治,政治上必须直接受流官的统治,不久后,鹤庆府改设为州,归丽江管辖。清朝廷为了增加赋税收入,在云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完成“庄田制度改革”以后,紧接又进行了“屯田制度改革”。“雍正四年(1726年)在恢复以往抛荒的土地和增开荒地的同时,云贵总督鄂尔泰指令云南各地官吏发动人民兴修水利。规定云南各府州县凡有水利之处,加给水利职衔,专管各地河道渠水利工程”(《云南民族史》尤中著)。“屯田制度的变革”和水利的兴修,涉及到置屯于鹤庆漾江两侧的民户。金山白族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带着朝廷给予的籽种、路费因水利移民至丽江金山坝居住。

迁入丽江后,面对一片沼泽地,水患无穷,对于在鹤庆饱受水患的农耕民族,见水色变。加之与纳西民族相处交往中,首先是语言不通,再就是白语与纳西语的相互冲突成了交往和贸易的障碍,曾先后逃回原籍,经做工作二次又迁送回丽江定居。但每逢农历二月八和三月十五,他们必须回到鹤庆东山庙祭祀和叩拜自己的本主“东山老爷”。有的又一去不归,去投靠自己的亲友,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当局根据震青山的地形地貌酷似鹤庆石宝山的特点,遂筹集人力、物力、财力,将玉皇阁、“一碗水”法喜寺、东山庙依样建在震青山的山头、山腰和山下,庙内分别塑有“天王地母”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和本主神像。从此,金山白族人有了自己的民族保护神,精神有了寄托,用心开垦和耕耘这片土地。对不相协调的白族语言作了部分必要的修改,生活习俗上吸收了纳西民族的精华,努力学习纳西语言,较和谐地融入到了以纳西族为主体的丽江社会大环境中。

(金山东山庙)

二、金山白族本主文化的基本特征

金山白族本主文化是一个受汉文化、佛教、道教、巫文化、纳西东巴文化影响和渗透的多元信仰的文化。尽管如此,他们最注重的是扎根于白族村寨生产生活中最能左右他们行为举止的白族本主文化。他们称东山老爷为“都胜波”,意为“金山的主人”。具有金山白族祖宗的含义,但他不能与姓氏家族祖宗相提并论。金山白族人对祖宗的崇拜是以“祭祖节”(农历六月初四、腊月初四)和节庆以祭世代相传的祖先牌及正月初一、清明节家庭全员上坟扫墓叩拜的礼俗去完成。而本主则是白族村寨的保护神,村民的佑护神,他能赐予安康、幸福、丰收、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等等,因此,他们出自内心地感激他,并采取各式各样的讨好和献媚的活动来表达感激之情,以博得本主的好感和高兴,祈求来年赐予更多的佑护去完成祭本主的礼数。

金山白族的本主崇拜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文化特征:

1、明显的农迁垦耕文化特征。金山白族作为一个农迁垦耕的群体,他们必须放弃对过去农耕生产生活的留恋,收心正视垦荒培养地力的现实。它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必须对原籍过去历史的传承而产生本主文化,通过本主文化来统一和协调金山这一区域内的山场、土地、水源、排洪排涝、河道走向及方位的关系;处理好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民族之间的地界确立关系;处理好共有水源的支配关系;处理好与周边纳西、汉族的关系等。因此,无论从鹤庆的什么地方迁来,凡是居住在丽江坝子的白族都必须祀奉同一本主——东山老爷,通过对同一本主的崇拜,使居住在这一区域内的不同姓氏垦耕群体有规可循地服从于这一种统一的协调力量,使之减少矛盾和争斗,稳定和促进垦荒耕耘的顺利发展。

金山白族为融入以纳西族为主体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持续化解本民族内部矛盾的同时,修改和废除部分白族语言,集体场合不唱白语民歌,不跳白语舞曲,继而产生用汉语对唱的自娱舞曲“依呀妹”和汉语对唱的“对口山歌”,形成了金山白族地方色彩较浓的语言和生活习俗,以致与周边白族地区的白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

2、重文化重教育的文化特征。在金山白族居住的十八个村寨中,就有十五座村寨本主庙,都建在各村寨的附近或中心地点。庙宇为三方一照壁的建筑群。分正殿、左右配殿、大门。院内用条石砌就两个高一米左右的花台,内栽两棵象征充满紫气和清高的紫薇树及桂花树,大门两旁各栽一棵象征本村人丁兴旺的扁柏树。庙里供奉着三尊泥塑或香木雕刻的村寨本主神。对于村寨的群众来说,本村的庙文化就是他们的传统文化,是他们祭祀村寨神圣诞的地方,是本村开办马子会祭马王的地方,是节假日娱乐、户主统一思想、调解矛盾纠纷的地方,是学子祭孔夫子的地方。

在十五座庙宇里,几乎清一色地塑有文昌为主神、魁星和财神或马王为配神的神像。三月初三、六月二十三、七月初七是他们的祭日。

为何将文昌祀为主神?是乎金山白族人在漫长的苦难煎熬中发现,只有重汉文化教育,方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而代表文明的汉儒文化随时冲击着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在愚昧和无知中觉醒,故将文昌供奉为主神,并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将文人和学子集中起来进行祭祀。左配神魁星右手持巨笔,身姿如跃,左脚踏踩鳌鱼背部,有“独占鳌头”的寓意。这应该是劝化白家子弟重汉文化教育,激励知书达理,“学而优则仕”的启示。右配神财神黑面黑须,头戴铁帽,手举钱鞭,骑坐老虎。金山白族人为何将道教的财神塑在本主庙中祭祀,其用意一目了然。其功用似乎在于表达只有重视汉儒文化的教育,学得知识,方可求得功名,才能处处赢利的寄托。供奉如此的祀神客观上它避不开功利的实质,但在主观上是积极的。

3、劳动力再生产的文化特征。人类自身生产属于社会生产。人口中的主要部分是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是劳动力的来源,它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者。金山白族迁居丽江,须开垦的是一片沼泽地,大部分地下有一至三米不等的草煤层。开垦如此荒涝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作业。据传,刚定居金山时,人口密度很低,一个村少的为三户(故名三家村),最多的为五至七户。面对土地荒瘦而宽广,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影响着获取简单的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生产物质资料成了生存的第一前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劳动力就没有人使用工具,社会无法分工,物质生产也就无法进行。由于劳动力的紧缺,很多家庭中姑娘年纪到了二十八九岁仍留在家中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贻误了生育的年华。加之当时当地缺医少药,瘟疫横行,在“听见娘生娃,不见娃走路”的高出生、高死亡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十分低下,适应不了金山社会生产的需求,以致光绪二十年,文生田舜耕、高凌宵等二十二人向丽江府联名公禀前情,经钦加三品衔丽江府准奏。但考虑到“虽蒙示禁恐复后仍蹈故(辙),请再出示以便勒石永遵:夫妇为人伦之始,婚姻贵在及时,丰啬称力量而行,服饰尤宜从俭……女子年二十不许留家;寡妇去留听其自主……以上数条违者一概禀官,决不宽贷。光绪二十年四月四日(二十日)示(东山庙光绪复古碑)”。这就是丽江府为解决金山白族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人口生产上作出的大的调整。是强制早婚早育,纠正晚婚的一个大的转折。通过这次调整,在后来历史进程中,金山白族人口有了明显的增长,劳动力的数量有所回升,逐步缓解了劳力制约物质资料生产的状况,相对地解决了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到民国年间,人口有所回升,劳动力有了明显的增加,不断地扩大了物资资料再生产,有一定比重的农户积累有所增加。而这一切,在金山白族人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这是本主的恩德,是本主赐予子嗣延续,是他们以德以贤虔诚祭祀本主的结果。

4、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的文化特征。传说,金山白族本主“东山老爷”和纳西族保护神“三多”(白语称“白岳波”)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做老庚),他们之间相敬如宾,平时往来很密切。因为二人都属羊,且都出生于农历二月初八,因此二月初八是他们的圣诞,是祭祀的隆重节日。金山白族人把此日作为重大的节日完成他们祭祀的礼俗。

每当“三多”请“东山老爷”去做二月八客的时候,金山白族人要在前晚上就事先准备好“三牲九礼”,凌晨头鸡叫就不约而同地赶往十公里外的白沙北岳庙争烧头香,祭祀“三多”神,以求神灵像保护纳西子民一样保佑居住在金山坝的白民族。而当“东山老爷”请“三多”做客的时候,同样,整个丽江坝子的纳西族则成群结队地赶往东山庙祭祀“东山老爷”和“六畜神”。每逢三月十三震青山“朝山会”,盛况更是空前。久而久之,两个兄弟民族到对方保护神处祭祀已经是很正常的活动。

金山白族人到北岳庙祭祀最多隔两年一祭,有的农户则一年必往一祭。他们乘早赶往北岳庙祭祀“三多”,尔后又赶回东山庙祭祀自己的本主。一个上午往返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可以说是风尘仆仆,但他们愿意。

对于有牲畜迁徙历史的纳西族,他们对东山庙的“六畜神”情有独钟。每年正月十五至二月八这一段时间,他们都纷纷赶往东山庙祭祀六畜神(纳西语称“不署”),从大研镇的南门桥到东山庙的道路上(铺有路心石),人来人往,你让我退,车水马龙。他们背篮里带有祭祀的香、纸帛、香油、酒茶之类的,还特别带一小袋蚕豆、鸡碗豆之类的饲料粮,他们先酬谢东山老爷赐予六畜兴旺,然后将香油抹在六畜神身上,再将饲料粮喂进六畜神嘴里,口中念念有词,避着别人抓几把从六畜神口中掉出的饲料装进袋子带回。到家后,遂将这些饲料喂给猪、马,据说喂过此饲料后就能猪肥马壮。

清朝末期以来,前去东山庙祭祀“六畜神”的影响越来越广,东元里、大研里、腊沙里、白沙里、拉市里,甚至九河里的雄古一带的纳西人都去祭祀,而且,居住在丽江坝的汉族苗族等兄弟民族都前去祭祀。

金山白族除了前去北岳庙祭祀外,也前去文峰寺、普济寺、文庙、武庙、川主庙祈求保佑。

民族的交往实际是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民族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局面。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加深了民族之间相互理解,这种理解造就了社会稳定是必然的结果。

三、金山白族传承了鹤庆本主文化的独立系统。

金山白族本主文化是鹤庆本主文化的继承,是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被赋予新的内涵的传统文化。从本主文化的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金山白族人迁到丽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本主崇拜的礼仪系统、组织操作系统、娱神系统都必须从零开始,必须结合金山社会的实际,不断地建立和健全、完善本主崇拜在金山开展传统活动各方面的有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金山白族本主文化具有金山特色的相应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具有金山农垦文化特征的,以金山特定的地理环境为纽带的民族民间文化。它不是某一种宗教或某一文化渗透的变异,而是以求稳定、求丰收、求生殖、求和谐为核心的金山白族本主文化,从而形成既传承了本主文化的内涵,又有金山实际的传统文化现象。

(一)金山白族迎本主

金山白族所崇拜的本主东山老爷,在东山庙里供奉时他是神,具有神的威严,当迎出东山庙到民间时他是人,他有人的好恶喜怒。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金山白族都要举行场面大、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内容丰富的迎本主活动,白语称“请危”,这是整个金山坝为主体的在本村迎本主的重要礼节。他们按居住的状况,将其分作南、北、中三片,故称“南北中三节”。他们分别轮流做会首。当轮到做会首的片,先推选出有威信、有组织能力、德高望重的人组成理事班子,具体负责祭祀本主的各项事宜,包括议定迎神祭礼、程序、内容、人员分工、经费筹集和开支。

二月初七,由祭礼班子到东山庙中请神,将东山老爷的神像抬到供台上供奉,由庙祝通宵烧香守护。

二月八日,被指定的擂鼓者、敲锣者、主祭者、“妈妈会”、拈香案者、打“万民伞”者、抬神轿者依次进入东山庙。先燃放鞭炮,主祭者诵祭语,擂鼓鸣锣,“妈妈会”跪拜本主,诵“大悲咒心经”,祈祷本主救苦救难。毕,主祭人率所有参与迎本主的人员向本主行跪礼后,将本主神像抬入神轿内,迎神队伍按顺序依次而行。被挑选的力壮汉子抬着本主神轿,锣鼓喧天,前呼后拥,按指定的路线而行。一路上,本主神所经过的村寨,村民持香路祭,最后将本主神像置放在事先临时搭好的彩棚行宫内,由村民祭祀叩拜,直到担任会首片的村民祭祀完毕时,再将本主神象抬送回东山庙,一般当天完成。

金山白族迎本主活动涉及每家每户,每一个村民都必须投入到活动中。盛大的迎本主活动使人们的集体意识、凝聚力得到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及自尊心在这项传统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一活动是金山白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

(二)金山白族娱本主

二月八庙会的第二、第三天,活动的重点是娱神。娱神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是取悦于东山老爷,乞求给予佑护,向本主神讨好和献媚的祭祀活动。

娱神期间,担任会首的村寨在理事班子的安排下,以会首村寨为主地展演舞龙舞狮,唱歌跳舞,唱戏。而唱戏是东山庙会的主要内容,多才多艺的金山汉子在大研镇滇戏师的指导下排练一段时间即可上台演出。演职人员行当生、旦、净、丑齐备,其年龄、性格、身份又有具体的区分,且有训练有素的器乐伴奏队,二胡、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等器乐奏得有板有眼,演出的传统剧目有《秦香莲》、《四郎探母》、《五台会兄》、《狸猫换太子》、《赵子龙》、《岳母刺字》等,许多戏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节、道德伦理及“三纲五常”等,就这样连唱三天方散。

金山仲春宜人的气候为白族民间歌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好环境。庙会期间的夜幕刚来临,圆舞曲“依呀妹”随着笛子的节拍,伴以起伏的舞步,男女歌手起始对唱,众人相合,边唱边舞,通宵达旦。“依呀妹”的曲谱为宫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多为集体舞,是金山白族迁入丽江后独创的自娱性歌舞,均用汉语歌唱,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都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两个七字句为完整的一句。如“(男)调子多来调子多,哥的调子用马驮。头马到了大理府,后马还在金山坝。(女)我要唱曲就唱曲,肚里曲子万万千。妹拿一篮搭你对,唱到明年三月三……”

这种圆舞曲可以十人八人围绕即可打跳,也可四五十人甚至几百人。它对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是块空地或草坪之类的即可歌舞自娱。有乐器伴奏也可,无伴奏也行。

山歌对唱也是二月八娱神中的主要活动。男女歌手对唱,听众几百人,分性别地围在歌手周围静听。歌手唱得难分难解,听众听得如痴如醉。金山白族的对口山歌是一种即兴创作而就的抒情性很强的自由诗体。涉及的生活内容广泛,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腻。两个诗句为一组,由男女对唱,诗句可长可短,可押韵可不押韵,表现的形式比较自由。如男女歌手的水平不相上下,那么,整个祭祀本主庙会期间都分不出胜负。山歌对唱一般对答式先由男方起唱。如:

(男唱)阿哥弹起弦子来找妹,

只因日日夜夜想着你。

(女唱)阿哥弦子好象在喊我,

听见弦子声音就来了。

(男唱)阿哥弹弦就缺着压线妹,

天天就等着阿妹压线人。

(女唱)你等哪个你不说,

咋个一开口就说是等我。

(男唱)约你哥弹弦子妹压线,

阿哥弦子给能压着妹的心?

(女唱)这回撘你哥弹弦子妹压线,

哥的弦子时时压着妹的心。

金山对口山歌是鹤庆山歌的延续,它吸收了当地汉族山歌和江边调的精华,故而金山白族歌手可与周边的汉族和白族对唱。

金山白族在本主圣诞时的戏剧娱神和歌舞娱神历来较为狂热。他们认为,只有使东山老爷快乐、六畜神快乐,才能得到心灵上的感应,才能表达出与本主共同娱乐的酬谢心理。

(三)金山白族祭本主

金山白族祭祀本主是以献祭酬神的形式由个人和集体祭祀的办法去完成传统礼俗,用荤食品和素食品虔诚地到东山庙供奉。荤食品有全猪(猪头、猪尾、排骨、香肠、里脊肉)、全鸡、全鱼,鸡鸭蛋等先要生献,尔后端回家中煮熟,煮时不得盖锅盖,意为以便本主食用;素食煎品如粉皮(包括大米、小麦、绿豆制品)、糯米煎粑、豆腐煎品等。同时置备香、纸钱、马料盐米、酒、茶等。待将荤食煮熟和素食加工好后再去虔诚地熟献一次。意思是先让本主食用后自己方可享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二月八、三月十三日是金山民间约定俗成的统一祭祀本主的节日。

六月二十三和“火把节”,全村人集中在一起祭马王神,采用集体聚餐的方法进行集体祭祀。当开餐前,先要到东山庙祭祀东山老爷,给马王神披红戴彩,酬谢本主和马王赐予的六畜兴旺。会费由当年产驹户负担。村寨神的祭祀是根据各村庙宇祀神的圣诞进行供奉,没有统一的祭祀时间。

每当二月八祭祀东山老爷时,金山白族人热情邀请要好的朋友和六亲到家做客,规格不低于春节。这是金山白族人家一年中最快乐和最体面的时候,故纳西人称“勒补积赠二月八”(意为白族的春节二月八)。

金山白族祭本主活动之所以能有声有色地进行,就因为他们有本主,有本主庙,有村寨庙宇,有崇拜神像,有祭祀组织,有崇拜本主的民族。因此,有组织较规范地完善了金山白族祭祀本主的传统礼俗。

四、金山白族祭祀东山老爷的求福观念

金山白族祭祀本主祈求赐福的观念完全不同于佛教、道教、基督教所宣扬的经过修行得道成仙成佛,把幸福寄托于“天堂”,或达到“清静无为”,或达到“超脱现实烦恼”的最高境界和境地,把幸福寄托于来生来世。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祭祀本主的目的不是为了来生,而是为了祈求本主保佑今生今世的幸福,是极为现实的、急功近利的、“吹糠见米”的一种功利性很强的信奉观念。这种观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稳定。作为一个垦耕民族,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它需要一个安定无动乱的环境局面来发展农耕垦荒生产活动。他们害怕战乱和民族斗争、民族分裂给他们带来创伤、痛苦和灾难,更害怕战争引发的瘟疫带来的人祸。他们无力担当风险、经受不了折腾,为此,他们祈求本主保护不要再出现道光、咸丰年间那种战乱给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而寄望于社会安宁、天下清平无事而虔诚地祭祀,以求本主赐给社稷稳定的环境局面,以便安心从事农耕生产。

(二)求风调雨顺。金山历来是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地方,每年必有一灾,不是风灾就是雹灾,不是雹灾就是洪灾。自然灾害的降临,金山白族人认为那是人们不应该的行为触怒了自然神灵。因此,每年二月八的春祭,祈求本主保佑当年风调雨顺是春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惧怕天灾,虔诚地求助于本主保佑当年能避开风、雹、洪、涝、旱、虫灾给农作物带来致命灾难的降临。大年三十的年祭是酬谢东山老爷一年来赐予风调雨顺而获得的丰收。

为了避免触犯自然神,在民间形成一整套制约人们行为的规矩。如立夏节令后不准进山砍柴伐木,取石挖土,鸣枪放炮,死人寄存到立冬节后再行埋葬等。如发现有人违反,必然会遭到全民族的谴责。

(三)求丰收。求丰收是金山白族春祭中最重要的内容。作为农耕民族,一年两季的农作物生长良好,避开农业致命的灾害,通过辛勤的劳作,稻、黍、稷、麦、豆五谷获得丰收,这是他们企盼的结果,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靠当年的劳动收成来安排人食马开销、衣食住行的必要添置都离不开出售粮食来完成。因此,金山白族将粮食视为金子般的贵重,无论到什么地方,只要见到地上掉着粮食都必须弯腰拾之,否则就会视为犯罪,认为会触怒雷神。同时他们反对浪费,见到别人用脚踩着掉在地上的粮食视而不见,会遭到金山白族人的谴责。

每年的“火把节”,是金山白族祈求五谷丰登的节日。所有白族村寨的男丁都要集中到本主庙中集体聚餐。开餐前,先要到北门坡城隍庙上香“谢水”。火把节回娘家的女婿会被认为是无作为的人,娘家人不欢迎火把节女婿回家吃饭的习俗是有道理的。傍晚火把先从本主庙点燃,尔后各村寨继而点燃火把在村旁和田间挥舞,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无论男女老少,围着火把以家庭为单位,分食糖果,火把会一直燃至午夜方熄。

(四)求六畜兴旺。金山白族自迁入丽江金山后,对过去渔业的从业经验已经失去意义。只有从金山牧草资源丰富和农耕生产需求的实际,加强和从事对牛、马、猪、羊、鸡、狗的饲养,使其为农耕提供劳役、肉食等社会物质资料。在金山从事农耕生产必须依赖的生产生活资料甚至劳役牲畜的减少和死亡,都已经直接影响和威胁着金山白族的生存状态,因此在东山庙的本主祭祀中,他们对“六畜神”显得很崇拜,特别对马王和猪王神崇拜有加,并很虔诚地祭祀它们。每年六月二十三日是祭祀马王神的节日,白语称“满旺辉”,人们积极参与这一传统活动,酬神赐福及祈求六畜兴旺。

(五)求生殖。金山白族在本主的春祭和年祭中祈求子孙发旺、人寿安宁是祭祀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希望新一代不断出生、成长,老一代长寿健康,世代不断更替,子孙不断延续,家族在不断更新交替中由低向高逐步完美发展,世代相传,永不绝后,因此,祭祀的形式也是多样性的。如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阶段,乘朝山会相约到震金山“天王地母”神像前祈求姻缘成就,到“一碗水”法喜寺,男拜弥勒佛、女拜观世音菩萨,祈求有情人能成眷属,再到本主庙祈求本主能主持正义,姻缘有成;结婚时新婚夫妇先要到本主庙祭祀,祈求本主赐给婚姻美满幸福,子女双全,然后到九西村本主庙“观音送子”神像前用硬币击打观音怀中太子的男根,直到男女双方击中为止;待有了小孩,先要抱到本主庙请本主赐名:“神赐名曰(如何如何)”;尔后三至五年内都对神许愿,到东山庙、法喜寺、玉皇阁上香还愿祈求子女健康。

他们还从孝的观点出发,认为要做到孝就必须繁衍子孙,而子孙繁衍是民族繁衍的最基本条件。这当然是受儒家学派主张大量繁衍人口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

(六)求功名。金山白族人认为,来生人的灵魂转世是不可能的事,是智者愚弄愚者而已,人死就意味着一了百了。他们最注重此生此世如何立足于世,通过深造求得功名(更多的包含匠艺精湛),造福于社会、家庭和个人,淡漠来生的追求。本主韩成的忠君爱国精神激起本民族的人生进取精神,清朝年间高辉照将军等一大批文人武举是他们的人生楷模。在八年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独立的战争中,一批又一批的干部及其数以百计的战士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作出了一个少数民族应尽的义务并为此而作出了必要的牺牲,这些勇于献身的人和事是他们做人的榜样。

金山白族在祭祀本主时,寄予本主赐与功名利禄的思想,然而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激起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这又是很可取的。

五、金山白族本主崇拜祭祀组织

金山白族人以崇拜本主为主体,同时也信佛教、道教及巫教,也崇拜“三多神”,他们的祭祀活动是一个多元信仰、混合交错融合在一起的祭祀活动,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不是自发的、无组织纪律的原始行为,而是根据区域分布形成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民间组织活动。根据区域把活动的组织分作三个片区,三个片区分别轮流作会首,负责筹集办会资金,落实二八会有关事宜,主持整个祭祀本主的仪式。它是以十八个村寨为基础,是金山白族祭祀本主的第一载体。

祭祀本主的第二载体是民间女性组成的“妈妈会”,大多由五十岁以上女性组成,她们是本主的崇拜者,又是佛教、道教的信仰者。其组织较为庞大,一个自然村一个分会。会员总数在二百二十人上下徘徊,他们的信仰比一般的群众深厚,每月的初一、十五她们坚持吃斋饭。会员都自备香篮、木鱼等道具。东元奚家村(东奚)设有佛堂,是为金山的“妈妈会”提供培训新老会员习诵经文的场所。在经长和经母的辅导下,定期习念经文及练习祭祀时仪态(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凡欲礼忏,先须洗手,洁净几案,端身正跪,上身如松,头不左顾右盼)。它是金山白族乡间本主崇拜的祭祀组织,担当着一年中村寨的庙宇祀神不同会期的祭祀,在民众中有较高的地位和信誉。据入乡调查,民国年间中片“妈妈会”的组织结构是:

经长 洪四光 总理兼司乐提调

经母 杨阿正 负责习诵和管理

会员 洪阿满 、 李妹贞等八十多人

从中片的“妈妈会”组织结构的严密可略见一斑。

“妈妈会”念诵的经文主要有:《孝经》、《大悲咒心经》、《本愿经》、《观世音灵感真言》。

念诵以上经文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劝化白民族子弟孝敬父母师长、尊老爱幼。经文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黄金失了能再得,光阴失了无处寻”等教化人们珍惜时间去做正经的事,传统的美德不能丢,丢了就要步入歪路等等的教化有着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实际意义。“能得安康,能得富饶,能延年益寿,能除一切疾病,能除恶业重罪,能离障难,能增功德,能成就一切善果”等只是信仰者的主观愿望而已。至于念经者能得“十五种生法”和“能避开十五种死法”纯属唯心主义的东西。

金山白族本主祭祀的格局平面图如下:

 

主祭者(会首)祭祀语(白语):

都胜波(东山老爷)

傲请您自开(请您老做客)

请卓请主(请饮酒饮茶)

哨胜斤楞(三牲九礼)

满鲁闭美(马料盐米)

干览真卓(粉皮煎品)

清秀白辉(清香帛纸)

得顶薄介波(猪头公鸡)

闪文您(酬谢您)

您日熬清洁平安(是您剔给平安)

您日熬庄稼乎(是您赐给丰收)

幸双很(新的一年里)

请您保佑奥(请您给予保佑)

顺顺利利(顺顺利利)

大发大旺(大发大旺)

以上祭祀语,主体基本定型,根据主祭者的祭祀内容和节日而增减。主祭者边颂边用食物祭品祀之。

金山白族民间传统庙会有以下会期:

正月十五 震金山天王会

二月初八 东山庙本主庙会

三月初三 文昌会

三月十三 震金山朝山会

三月二十 娘娘庙会

四月初八 太子会

六月十九 观音会(一碗水)

七月初七 魁星会

七月十五 普同会(中元会)

九月初九 重东会

十月十八 地母会

十月十五 三元会

金山白族祭祀本主的传统活动在会首村寨的筹备和组织下,有组织、有会期、有内容、有礼仪地进行春祭和年祭,它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远久的传承和完善,它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健全的本主祭祀体系。

六、本主崇拜的功德

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末至翌年春末,金山白族通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动员,以本主崇拜能统一协调的功能,在金山白族居住区域内开展了以捐赠功德修复东山庙及桥梁道路的大型活动,金山坝子的白族和部分纳西族村民积极响应,争先恐后地有钱的捐资,有物的捐物,有匠艺的出人力,开展了群众性的公益事业活动。这是金山白族居住区域内民族文化中透出的一种白族民族精神。

(一)修复东山庙。东山庙建于清初,经历二百年风风雨雨侵袭。殿房屋脊已腐残不堪,挂方、行条、椽子已经受不住瓦片的压力,已呈七凹八凸状态,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南北中三片的会首通过共谋,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以捐功德的形式来修复的方案,即捐款、捐木材、捐瓦砖、捐石灰,泥木工匠免捐但要从事匠艺。金山白族村民积极响应,在不长的时间内,所捐功德金数目可观,村民抬着自家木材要求选用,工匠人员要求投工。在片首的统一安排下,经过一冬一春施工,完成砌墙体、修屋脊、盖灰瓦,使本主庙焕然一新,并对本主神像重彩金身。于民国十二年二月八前完工。是年二月八,金山南北中三节召开二八盛会,欢庆本主及本主庙修复一新,狂欢程度胜过往年。

(二)修建松鸡桥和纳西“搬及卓”。东山河和“搬及河”是两条由北向南将金山坝子劈成三长块的河流,歪曲的河道将整个东坝子的水归入漾弓江。旱季河上搭有便桥相互牵着便可过往,然而一进入雨季,山洪说来就来,河水肆虐,木桥常被河水冲走。上山采山割叶的纳西人被困在东山河东,进城买卖的白族人被困在搬及河西,田间劳作的人被困在田间,可谓是束手无策,有家难归,怨声载道,当地富豪绅士动员金山“南北中三节”的所有民族发起功德捐助,数额一元至十五元不等,共募得功德三百余元(银元),建成至今尚存的石拱“松鸡桥”。

松鸡桥由金山赵家登石匠艺人赵四海弟兄三人合建,以押“三架田”为契中标而获得施工权益。建成桥长12米(弧)、宽4.5米,拱高5米的单孔半径空腹式石拱桥。桥面两边用面石围栏,高0.5米,桥头北边立有与桥体相协调的高矮不等的两块碑,稍高的为“松鸡桥”桥名碑,稍矮的为“功德碑”。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十二日竣工。

(金山松鸡桥)

是年三月十三的震青山朝山会,前去朝山的香客与当地村民一道举办“开桥”仪式。走过彩桥,目视石桥及桥碑,所有香客无不为之赞颂,文人墨客无不驻足浏览为之感慨。

金山开文村富豪和立朝等人在文宏、开文、开元等村和大研镇发起赞助,募得现金若干。随后不久,以金山纳西人为主建成拱桥“搬及卓”,白语称“新古”。

两座石拱桥贯通东西,连接城乡。从此,过往人员络绎不绝,再也不用担心“过河无桥,回家无耐”。年老的在桥上闲侃,年幼的在桥上嘻戏,青年男女相约在桥上相会……

两座石拱桥的建成,是金山白族和邻近的纳西族团结和睦的见证。“松鸡桥”的功德碑文中有一部分姓和、木、杨的纳西人捐了功德,而在建“搬及卓”的过程中,白族人进行了投工投劳。这些都说明了两个居住在这个区域内的兄弟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两个兄弟民族团结和睦的结晶。

(三)铺修一条路。从东山庙起至大研镇南门桥止的路是一条金山连接大研镇的主干道,宽约2米,长约7000米。它是金山上片区白族进城做生意的必经之路,是纳西人上山积肥、上坟的必经之道,也是大研、腊沙、白沙、拉市人前去东山庙祭祀“六畜神”及震金山朝山的唯一线路。长期以来,由于水冲雨刷,泥泞路烂,行步艰难,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在建石拱桥的同时,对这条路也进行了治理。“修桥补路,万代有功”,这是白族人长期以来坚守的信条。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当事者号召,从东山庙起用五面石(平面长方型)作为路心石铺设,共用去五万余块石料。投工者仅靠人背人挑,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就是在如今交通方便的情况下,也是不可想象的。

在铺设完路心石的基础上,对震青山朝山路作了修整。从“一碗水”到震青山顶的路段的陡坡,用石头砌成台阶,为出行提供方便。金山白族的先人凭着对本主的崇拜,捐献了自己的一份功德,作出了无偿的奉献,可见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可嘉的。

(四)架设村寨桥梁。是年,在修建主体工程的同时,各村寨积极配套在与主要干道相连接的河道沟渠道上架设桥梁。对多年失修的进行修复,木桥难以支撑的改建成石拱桥。建较大石拱桥无资金的,就采用栗木修建。如下存仁的东木桥,寸家登的独木桥,南地子的“玉鸡桥”等二十余座。修建小石桥十座之多,使村与村相连接,各片区与本主庙相连接,东山庙与大研镇相连接。

民国十二年,金山白族和部分纳西族村寨作了不懈的努力,完成的土石方之多,投工投劳之多,捐赠功德之多,成效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工程的实施在金山民族文化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

七、金山白族本主的神话传说

金山白族神话传说很多,内容涉及多方面,如天地孕育白族的传说,本主韩成英雄事迹的传说,龟山和团山的传说,本主除妖的传说,东山老爷风流的传说等等。这些神话传说在金山白族民众中广泛地流传,成为本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份金山白族的文化遗产。

(一)天地孕育白族的传说。在远古时代,世上没有万事万物,天地连在一起,中间夹着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天地、大海相互运动发生变化,滚烫的海水把天冲开一个大洞,天洞里冒出两个太阳。两个太阳相碰撞,撞出的火星变成了满天星,撞败了的那个太阳因外壳被撞尽而变成了弱光的月亮。两个太阳在运动和相互碰撞,引起滔天的巨浪,将天高高地顶起,将地冲低,天地从此分离。凸起的地势变成了山,低凹的地成了平原和海湖。天地的运动产生了万事万物和人类的始祖老谷和老泰。老谷和老泰结成了夫妻,生下十个儿子和女儿,这十对儿女又婚配,繁衍出十个部落,不知是几世几劫后,形成了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白族。

从此老谷老泰被他们的后代尊为祖宗。每年六月和腊月的初四日为祭祖节。

(二)龟山和团山的传说。传说有一男一女两个神仙,他们分别挑着山和背着山,准备到关坡丫口堵水,使丽江坝子变成海子。男仙将龟山和启良的磨圆山作为一挑,女仙将团山作为一背从天外背挑而来,男仙走得快,已到了金山坝子中心,女仙背的山重,已汗流浃背,便对男仙说:“时间尚早,歇一会再走也误不了大事。”男仙说:“那好,歇一会吧,我也有些累了。”于是便脱下帽子放在一边歇息。

男仙放下担子的震动震醒了东山老爷,他从东山庙出来一看,看见两座小山头突然出现在坝子中间,感到大事不妙。他便请出德启村的土地神询问,土地神道出原委。东山老爷问土地神:“以何阻止?”土地神说:“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只能是夜间完成。只要晨鸡一叫,时辰已属白昼,他们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东山老爷请土地神仿晨鸡一叫。由于土地神身材结实,声调老成,仿晨鸡一声叫,其声之大,竟响彻了整个金山坝子,人们纷纷起床点灯询问是怎么回事,瞬间,千家万户灯火明亮。二仙感到他们的行动已天意不容,慌乱逃离,连帽子也来不及拿走,弃于团山背后,形成形似帽子的小山坡,白族叫它“胜尼帽子”,纳西人叫它“仙人胚吕”,意为仙人的帽子。二仙逃走时在北面山坡上留下的脚印像莲藕的花,男仙留下的脚印像盛开的莲花,女仙留下的脚印像含苞待放的莲花苞。从此,人们叫此山为莲花山,山下居住的这个村子叫莲花村。

(三)东山老爷授计除妖。相传,在新团下存仁的北边,有一座东木桥,桥边有一棵两人合围粗的垂柳树,是一女妖所变。一到黄昏前后,女妖就变作媚态十足的纳西姑娘,一会儿又变作美丽无比的白族少女,专门诱哄过往的纳西和白族男小伙子食用。一时间,失踪的少男村村皆有,一到太阳落山,无人再敢路过此地,所有村民谈桥色变。

守信村有两个小伙子是赵家兄弟,是远近出名的木匠,年过二十尚未谈婚。哥哥叫赵万海,弟弟叫赵万九,经常帮人家装修竖房建屋,早出晚归。

一次,赵家兄弟到相距六公里的则古村帮人做木工,晚上收工回到东木桥正是黄昏时分,只见一美丽的白家女子坐在桥沿,媚态十足娇声娇气地要约兄弟俩做朋友。赵家兄弟早有耳闻,此地有一女妖专骗哄过往人员,便没有理睬她,低头赶路,那女妖觉得使用媚计恐吓不成,将舌头伸出一尺来长加以恐吓,两兄弟被吓得夺路而逃,魂不附体,虚汗淋淋。

第二天,赵氏兄弟为了生计,也为了坚守对主人家的信用,照常到则古村做木工活。傍晚收工时,为防万一,顺便带上木匠用的斧和凿子,一路行来正商量着当晚的脱身之计。当走到九西村南的河湾时,突然有一彪型大汉出现在他们面前,只见他身着黄袍,和蔼可亲地说“不要惊慌,也不需要绕道回家,只许如此如此”,授计于赵氏兄弟,当他两兄弟胆怯地走到东木桥边时,只听树身内发出“咯吱”的啃食骨头的声音,赵万海用斧头遂将凿子钉进树身,当第二斧头打下时,只听见“哎哟”一声尖叫,兄弟俩弃斧而逃。

翌日早上,赵氏兄弟上工走到东木桥一看,凿子钉进的地方流下的黑血淌了一地,柳叶黄萎,柳枝枯黄,柳树已经死亡。兄弟俩感到无比地轻松,遂买香纸到东山庙谢本主保佑,当兄弟俩叩谢抬头时,望到东山老爷的神像和衣着与昨天晚上授计的彪型大汉一模一样,一点不差。兄弟俩这时才知晓授计除妖的竟是自己的本主东山老爷。消息传开,整个东坝子的村寨无不称快,纷纷来到东山庙酬谢本主老爷为民除了一害。

(四)东山老爷(韩成)的故事(略)。

(五)风流的东山老爷。传说鹤庆小教场一带的本主叫“白姐姐”,她是一个十分美丽、多情的少妇,风流的东山老爷和她眉来眼去,日子一久便从丽江去和白姐姐半夜相会,同枕共眠。有一次,两人情切意浓,一夜贪欢,待鸡鸣才从小教场本主庙惊醒,东山老爷慌忙穿上衣服往金山的东山庙坐于神龛受人们供奉。人们发现他左脚穿靴、右脚穿女人的绣花鞋,而小教场的人也发现白姐姐左脚穿绣花鞋,右脚穿靴。两地人这才发现他们的两位本主晚上“私通”之秘密。直到现在,金山白族人还在传说东山庙的东山老爷塑像雕成一脚穿靴,一脚穿绣花鞋。

(六)借碗筷瓢盆的故事。东山庙的庙基是“南龙北龙,大龙小龙”群居的一块丰水宝地。东山老爷经常和龙神处在一起。一次东山老爷提议各龙王,只享受人间香火而不为人间做事实为久妥,龙王问:以何为之?东山老爷说,金山人间贫困交加,死人送葬、迎妻嫁女碗筷紧缺,多少人家凑数方可齐备。你龙王家珍珠宝贝无数,你就揍上一百个大碗、百个小碗、百个碟子、百双筷了、百个盆子、百把勺子,有借有还,损坏赔偿,有求者则借,无求者则了。你意下如何?龙王则说,我还以为是何等的大事呢,区区小事,就由小龙潭王去办理吧。从此,金山白族人家办红白喜事,只要到小龙潭烧上三柱香,请求借用数目,第二天早上,已如数搬在龙潭边,取回用后,洗净如数送潭边,烧香酬谢便是。

不知是何年何月,外地来了一位商人,他带了很多日用百货,来三月十三朝山会出售,当听到当地人说可向龙王借碗筷瓢盆的事后,便心生一计。待到朝山会的最后一天,他便提出此次来东山庙做生意,回报颇丰,特将此次所赚资金拿出部分宴请会首、绅士耆民。他依样向龙王借了所有碗筷 ,待宴请结束后洗净,他不急送还,而是半夜乘机带着这笔龙家的真品逃逸。小龙王得知此事后问东山老爷如何处置。东山老爷说:由他去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这确实被东山老爷言中,商人连夜逃到“麦子哨”时,被强盗抢劫一空,还丢了性命。从此,向小龙王借用碗筷瓢盆的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从上述的传说故事中可以看到,本主崇拜的根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金山的白民族之中,白族子民是本主文化好恶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这种观念的虔诚接受者。就因为他们从本主那儿所得到的远比从别的宗教那儿得到的要多,因此,他们借以本主崇拜传说向人们灌输正义正直的行为,去战胜人间各种各样的困难险阻,教化人们从小就要注重人品的培养,去取得人生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创造幸福和完美的生活。其次要神来为人们服务,依靠神来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在文化并不发达的金山广大村寨,一直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精神支柱。

八、本主崇拜的禁忌

金山白族在本主崇拜中,有很多禁忌。金山白语称“忌究”。所谓禁忌,就是所有村民的行为举止均不能违反或超越的语言及举动,积久而成为禁忌。大体分为语言、行为、饮食等三个方面的禁忌。

(1)语言禁忌:在金山白族人的心目中,东山老爷是他们的福神,是舍生救君的英雄,是光明、吉祥、智慧、丰收的总象征,是处处呵护白族子民的保护神。故他们将生活中美好的语言和行为举动视为人品的标准寄托给他。因此,在本主庙内不得说丑话、坏话,也不容许外人说自己本主的坏话,如果听到外人说东山老爷的坏话,就像掘了他家的祖坟一样,他们会拼命地加以维护。村民平时与人不合群而发生争吵,不得涉及本主。如果涉及将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2)行为禁忌:金山白族人不祭祀猎神,因此,不能游山打猎,不得乱捕乱杀野生动物,更不得将野味带回家中或予以煮食。不懂事孩童有违反的举动,孩童的父母会遭到族内长辈的训斥。金山白族人在稻谷出穗后,每个村寨都会养一只鹞子,那是用于保护庄稼的逐雀之鹰,一旦稻谷成熟,将其喂至膘肥后,解开脚绊放生。本主崇拜宗旨中要求白族人要有“好生之德”,只有买来放生,而不能“杀仔害命”。他们认为,不祭祀猎神而从事游山打猎的举动,会触怒猎神而遭到报应,故而祖祖辈辈就矩循规,谨慎防违。

每年的立夏节至立冬节令期间,不得上山伐薪,挖石取土,鸣枪放炮,否则会触怒山神龙神,会招致冰雹洪灾的灾害降临。就虽立夏节令后死了人,也只能入棺寄存在山下,待立冬节令后方可入土下葬。

严禁在本主庙边和龙潭边大小便,认为那是缺德的行为,会触怒本主和龙神,引来灭顶之灾。禁砍山神树,禁动山神石。禁用砌过庙宇的石头和庙里的一切东西。

进入东山庙,必须衣着清洁,洗手净面,不得蓬头垢面,大喊大叫,严禁争吵,否则会引起本主不高兴。

大年三十向本主年祭后不准串门,只能认真守岁。正月初五前不能上山采山割叶,初六以后开山门,第一次上山要拈三柱香,烧香磕头谢过山神后方可进山。

小暑、大暑、处暑、土黄天不能动土,认为此时动土会触怒地脉龙神,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会招致祸端。

火把节是金山白族男丁集中在本主庙聚餐求神赐丰收及到城隍庙“谢水”的日子,此时,岳父家忌讳女婿回家过节,女婿到岳父家过火把节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青年男女结婚时,先要到东山庙拜谢本主老爷,然后摇签一支,看其是否有“白虎压房”、“白虎压床”,如抽到白虎压房或压床,便不能结婚,要另择吉日良辰。

(3)饮食禁忌:金山白族本主东山老爷属羊,不能用羊肉祭祀。为尊重自己的本主,金山白族人不吃羊肉。姑娘出嫁时,娘家养一只白绵羊取其皮作为嫁妆之一,但自家不宜宰杀,必须请屠户宰杀,羊肉出售或送人。

不准宰杀耕牛及食牛肉。牛是金山白族农耕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能提供劳役的生产资料。耕牛的减少或死亡,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生存。耕牛为白家的农耕生产提供劳役一生,年老无能力提供劳役时,要认真饲养到老死予以埋葬,不得将其宰杀食用。

不准宰狗和食用狗肉。相传,白族人种植的稻谷种子是狗从天上挟带在毛发中带到人间的,它有功于人类,是白家的忠实看家者。金山人感激狗的带种功劳,使白族人拥有“世上至宝米为先”的粮中之最。每年当稻谷成熟后,在收割前抹新谷烧制新米饭,白语称“新谷得”,待新米饭蒸熟后,加上菜肴,先要让狗食饱,尔后全家方可食用。因此,金山白族人非常喜欢狗,但决不食用狗肉,待狗老死时埋葬。特别是食用过“天狗肉”的人,要一辈子认真的忌口。

过年时的所有年货食品,首先要请本主食用(年祭)后,自家方可心安理得地食用。

九、金山白族追求“真善美”的优良意识及本主文化的局限性。

这里所述的良好意识是指金山白族的民族心理素质及人品的方方面面,其本身就是一种民族自我意识的表现。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种民族意识的表现形式,它最能代表金山白族文化,最能体现金山白族特点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对于正确地认识这个民族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了解金山白族本主文化在金山白族三百年的历史社会中的特别地位,就不能真正认识金山的白族本主文化以及民族特征。

在金山白族本主文化中,更多的是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惧困难险阻、刻苦耐劳、孝敬仁慈、勤劳称著的具有民族精神的东西,表现出金山白族人追求个人与社会群体和谐,个人与家庭和谐,个人与自然环境生态和谐相处,战胜重重困难险阻的良好品质。

(一)本主爱国忠君舍生取义的精神是金山白族良好意识形成的源泉。

金山白族奉祀的本主韩成是明太祖部下的一员大将,在鄱阳湖畔战斗中被敌手陈友谅围困无法突围,韩成敬请朱元璋互换衣冠,舍生取义毅然投湖,陈友谅以为朱元璋已死而撤军,使朱元璋得以生还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故他是唯一穿龙袍的白族本主。

他爱国爱民、忠诚于国家的思想和舍生取义的精神,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精神纽带,他具有为国家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只要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再所不惜。他的这种精神从根本上激励着金山白族人民的精神和民族良好意识的形成,曾经是对金山的社会历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也是民族生存的重要精神力量。如果没有一种顽强的生存精神,就不可能在金山垦耕生产活动中征服重重困难险阻和来自自然界的险恶。

崇拜本主韩成舍生取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是金山白族人取之不尽的一份精神财富。是个人与社会群体和谐,个人主动服从于国家利益,服从于社会群体,服从于社会利益,乐意将毕生献给社会的高尚情操,激发出一代又一代的良好的民族性格深及做人的楷模。因此,金山白族在本主崇拜中所灌输的英勇献身的精神是三百年来金山白族人良好意识形成的源泉。

(二)开拓进取的斗志是金山白族征服困难的条件。金山白族的本主是一条硬汉子,他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着金山白族向自然界抗争,征服各种困难险阻,“打铁要靠本身硬”是他们的座右铭,使他们造就了“石头硬,白族人比石头还要硬”的坚强意志,表现出创造和进取的精神。

磨盘镇水讲的是“东山庙门前大龙潭常年水大无穷,地下水喷冒出地面有一米多高,南海子至则古一带经常被水淹没、小春作物的晚熟品种往往无法收回。金山人为了控制水源,组织石匠打凿一块大型磨盘式的石块予以镇压。实施以后,水源被控,出水量控制在磨盘眼限内,从而减轻了来自大龙潭水的压力”的传说。

改造东山河渠道讲的是金山白族人在开发东坝子时,将东山脚一线低凹之水归入一条直线大河。可是大雨刚停,洪水说来就来,其速度快得惊人,庄稼很快被淹没,河堤被冲毁,破坏力无比。在与洪水斗争中发现,如果让河道设一些歪道,水的冲击力可以在歪道中被抵消,可以收到控制水流的速度及保护河堤的效果。实施以后如愿以偿。进而栽树护堤,从此,东山河的肆虐被控制住七八成,也形成了弯曲的河道。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金山白族人在迁到丽江的三百年时间里历代以练就的精湛的工艺从事建筑、石雕、建材称著,处处留有创造和进取的业绩:

江桥类:梓里江桥、石鼓江桥、塔城江桥,都是金山白族工匠参与基础工程建设。

石拱桥类:大研南门桥、双石桥、团山松鸡桥、向日桥、金山桥、金山搬及桥等大小石拱桥二十余座均由金山匠艺人员承担主体工程建造。

牌坊类:木府“忠义坊”,团山“贞节坊”,均由金山石匠艺人提供精美的艺术石料及参与工程建造。

石雕类:丽江坝范围内大部分有名的建筑群的基础工程和艺石如狮、碑、标均出自金山工匠艺人之手。

坟碑类:丽江坝历代坟碑及石雕人、狮、象、鹿、马、标、杆均出自金山白族石匠艺人之手。

还有各类功德碑、纪念碑及重要碑文的刻字等等无不留下他们的手迹。

建材类:石灰、瓦、砖以其质优而供不应求。

这些都是金山人历代求实的创造和进取,为丽江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一个民族应有的贡献,也是金山白族本主文化中重视农耕生产、创造和进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金山白族良好意识的展现。

人与生态环境和谐是金山白族本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禁忌要求”人们规范自己与生态环境的行为,纠正和克服与之不符的行为举止,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村寨做起,去创造、保护一个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家园。

在每年立夏到立冬节令封山育林期间,不得进山砍薪伐木、挖石取土的禁忌之所以能行之有效,靠的就是每个村民都有良好的意识,自觉地服从于整体意识,整体意识的良好,维护造就了震金山脉山常青、水常秀、飞禽走兽自由生活、挺拔的云南松岭岭相连、片片相接,只可惜毁于大炼钢铁铜的年代,伐薪烧炭砍完烧尽。从此,水土流失、灾害无穷。经过五十年的精心呵护,如今震金山又恢复了往常的“山常青、水长秀、鸟常鸣”的生态环境。

金山白族十分重视家庭环境的美化,他们总希望有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家园。为此,在房前屋后都会栽上桃、李、梅、杏、梨之类的果木,用人为因素来改进自然因素,以求得家庭与生活环境的和谐。

村寨不断地组织民众在路旁、河岸旁进行栽杨插柳加以更新。故凡有河渠的地方,总是水流潺潺,杨柳青青,一派美好的乡村田园风光。

(四)金山白族本主文化的弱点及其局限性

金山白族本主文化中所包容的许多民族的良好意识在今天仍然应传承和倡导,这是主流。但这种文化形态确实有其弱点,不能过高地评价和夸大它的社会作用,而要用实事求是的尺度去衡量它、对待它。

(1)其弱点在于它不能反映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必须性。金山本主文化从本质上看是属宗教信仰。它的基础是对本主神的依赖和膜拜。是对自然法则的不真实的认识,所反映的也不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它与辩证和历史唯物的观点背道而驰。它作为金山白族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产物,待到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时,其中的某些内容也必将自行消失。

(2)其弱点在于它是低层次的文化形态。金山白族崇拜东山老爷,求神赐福,把它视为救苦救难、征服各种困难险阻的救世主,这是文化层次低的表现,它所反映出来的落后生产方式也必然约束生产力的发展。

(3)其弱点在于它缺少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对东山老爷的崇拜使金山的社会稳定、团结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保留了较淳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但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低层次的文化形态,已经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和挑战。

尽管时代潮流不断地进行冲击,但在文化并不发达的乡村,对本主的崇拜不可能立即消失,东山老爷的“村社保护神”的地位还会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十、金山白族本主文化的开发与运用

既然金山白族本主文化有其重要性,是一份珍贵的乡土教材,那么,我们在金山白族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及“文化大乡”的实施中,就要善于运用这份珍贵的乡土教材,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一)发扬爱国爱家的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与周边纳西民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团结和谐相处共荣。金山白族本主文化的基本思想是追求“天下清平无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几百年来的良好心愿。他们饱尝了战乱和民族争斗带来的灾难后,体会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才是各民族安居乐业、养家糊口的保障。这种淳朴的思想是符合各民族利益的,也是十分纯洁的。因此,要运用这种思想教化子孙后代,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二)认真传承和发扬金山白族本主文化中的孝顺、仁慈、创造、进取、勤劳、刻苦的民族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现在,人们的知识提高了,财富积累了,生活富足了,但传统的美德不能丢。如果将传统美德丢了,就会步入歧途,各种歪门邪道、不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就无法避免。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对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跟不上,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危险倾向。在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青少年施以传统美德的教化,培育良好的人品。把本主文化中的文化精华予以发扬和倡导,加以充实和完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发挥金山白族本主文化在村社文化中的积极作用。近三十年来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过去的体制和文化结构已无存,新的村社文化结构和文化中心尚未形成。因此,东山庙应很快予以恢复,使其成为金山坝子的村社文化中心。这样做既符合乡情,又符合民意。恢复后,使其成为道德伦理教化的场所,教化的重点应放在青少年一代。乡土教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主:(1)爱国爱家、护持社稷、维护稳定的思想。(2)勇于献身,为公众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德。(3)宽容和博大的民族胸怀。(4)孝顺爱幼的民族传统和伦理道德。(5)刻苦耐劳、创造和进取的精神。(6)人与生态环境和谐、有所作为和有所不作为的品质。

在不损害本主文化的前提下,对东山庙加以开发和利用,发挥它的功能:

金山文化中心。利用现有的房屋,筹措一定资金,设立图书室、阅览室、棋艺室,诗、书、画展厅,民族文化研究所等,造成文化氛围,传播时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

金山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东山庙有一块很宽敞的场地,有山有水,环境十分优美,戏台修复后,购置娱乐器材,经常开展有民族风格的戏剧、民族打跳、歌舞等,丰富金山各民族的业余文化生活。

老年人活动休闲中心。如今老年人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因健康长寿和子女的孝顺,很少参加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多数人无事可做。可以将“老年人协会”组织安排在东山庙,在附近组织部分 “农家乐”,准备茶水、饮食之类的,供老人们会聚、休闲、聚餐,使其有个快乐幸福的晚年。

金山白族本主文化旅游景点。丽江是以美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闻名于世,许多老外不远千里跑来丽江旅游观光。金山白族本主文化很独特、很能吸引人。游客会来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要为他们提供观光的场所和食住行,使游客感到有一种金山白族的文化氛围,将它开发成为丽江旅游的又一个景点。我们是可以做好做强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剖析为什么金山的白族和纳西民族如此地信奉东山老爷和六畜神,而且对金山白族社会又有如此广泛的影响,甚至能左右他们的行为举动。我们要运用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其积沉的精华,为金山坝子的人民群众服务。这才是进行“金山白族本主文化初探”的真正目的。

附录:

(1)本文的参考资料:《云南民族史》,尤中著;《丽江地区民族志》,地区民委著;《白族本主文化》,杨政业著;《两种生产协调发展》,国家计生委宣教司编;《被遗忘的东山庙》,谜谜著。

(2)本文先后得到吴升有、李仕贤、章习文、洪文光、李仕成、洪学智、寸玉辉、杨学文、和振家、章述武、田焕南、洪云庆、洪文碧、张立鹏、赵云彩、段世荣、张国保、段永年、寸光一、段克明、钱送生等提供材料,在此一并鸣谢。



【作者简介】 

洪建忠,金山街道新团居委会人,丽江市卫健委退休干部,已故。


  

  

     
     
稿  704210558@qq.com

     

 3371

纳西话賨
努力建设一个融汇不同区域、文化和观念的交流平台,提倡和合共荣,共创共享,唯有团结和合,广纳博取,方可成大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