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经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zhuó),是故说不受福德。”
[品读]本品名为“不受不贪分”。一尘不染,何贪何受。即使为了佛法,为了正法,为了善法,也不可贪恋执著。因为佛法的要义是空谛,福德的心念也要空,所以对一切福德都不应该有接受贪著之心。旨在阐明通达一切法无我,深知福德其性本空的功德,胜过以恒河沙数七宝布施所得到的有漏功德。
存在的东西是不会永远存在的,只有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才会永远存在。洞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所生,缘聚则合,缘散则离,缘起性空,没有不变的自性,方可做到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忍无可忍,忍而无忍。菩萨心中唯有无边众生,唯利一切众生,所作所为一心一意只为众生。
佛说,假如有位菩萨,将充满恒河沙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与人;倘若另有一人,知一切法本来性空无实,“得成于忍”,证得无生法忍,此人所得功德胜过前面那位菩萨。前面那位菩萨可以用无我之心,把那么多的财宝全部布施给人,做到无私无我,这种功德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而后面这位菩萨不但证得了人无我,还证得了法无我,也就是证得了人法两空的无生法忍,他所得的功德就无量无边。忍即安忍,能克制,能经受,耐得住。无忍即不得法。忍分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指“风雨不动安如山”,对一切法无我的义理,安住于心中,不为一切外缘所动。
传说有个姓庞的居士得道以后,将家中所有财宝装上船,然后沉于江中。自己则与家人一起靠做草鞋卖钱度日。按理说,他那么多财宝完全可以拿来布施给别人,白白沉于江底多可惜,但他没有那么做。也许他这么认为:得之者,终必失之;失之者,则不复失之也。不得,安能失乎?故得亦失也,失亦得也。当然,他老兄也许只是在演戏,我们只管看戏就是,但应该看懂。日月两盏灯,乾坤一场戏。“人生如戏,全凭演技”嘛!其实人生在世既在看戏也在演戏,真看懂了人生这场大戏,也就会做好一个演员,演出一幕幕精彩的好节目。
佛好像自问自答地说,为什么说后面这个菩萨的功德胜过前面那一位菩萨?须菩提你听着,这是因为真正称得上“菩萨”的人是不受功德的。当然,“菩萨”这个称号他也同样不受。正因为不受功德,才说他功德无量。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些好事,就念念不忘,并想有所回报,总认为这回报是应该的,那他就毫无功德可言。反之,认为自己做好事乃是应该的,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放在心上,也从没想过目前或将来会有所回报,那他就真正做了好人好事,功德无量,福德无比。
世人行色匆匆无非为名忙,为利忙,“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所有忙碌的人都是拖着沉重的垃圾桶疲惫而死的。真正知足常乐的人凤毛麟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贪欲是无限的。有限的生命怎么可能填满无限的贪欲呢?正如印度“圣雄”甘地所言:“自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却不能满足人的贪欲。”
在纳西族民间,有一个《公钱母钱》的笑话:有个财主攒了不少钱,舍不得花一文,更怕什么时候丢掉一文,所以天天拿出来数,听到钱声他就高兴得什么都忘了。一天,家里的母猪下了小猪,他很奇怪,人家就说,母猪和公猪交配,就会生小猪。他牢记这话,把小猪背去卖。买主给他钱,他仔细看了看说:“这钱我不要,它跟我家的钱一模一样,都是公的,我要些母钱回去,好下上几窝小钱儿。”这个财主真是个贪财、迷财的守财奴。
其实,有的人之所以疯狂地敛财,并非仅仅是因为贪婪,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缺少安全感。为何暴饮暴食?那是因为,过去曾经挨饿的记忆很难抹去。死亡是我们都没有经历过的未知领域,大家其实并非怕死,而是怕失去已经拥有的。所以俗话说:“富嫌千口少,穷嫌一身多。”仓央嘉措的诗里写道:“自家宝物掌中玩,不知贵重在哪般?一旦落入他人手,痛悔无奈彻心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获得无限私利的一个捷径,那样迟早要完蛋。”“别看今日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并一再强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贪心是平常心的反面,回归平常心,就是要克制贪心,坚守崇高的精神追求。
唐代诗人孟郊《烈女操》云:“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如诗中的女主人公一样,心如止水,本来无一物,何事挂于心?“知止而后有定”,适可而止,“知止不殆”,是真正的止,真止了,自然就断了贪欲之念。即已不受,非但不受一切世间之物,连福德也不受。佛在接受了众生的请求后到各地弘法利生,一直不间断,到了80岁将入涅槃的时候,他对身边的人说,我45年来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法也没有传,这就是不受不贪。
和江华 摄
本品关键词:不受而受。离相而行布施,所得之福是功德,其形无相,其量无边;著相而行布施,所得之福是福德,也称福报,其形有相,其量有限。菩萨进阶的法宝之一就是“布施”。但佛陀反复强调的是无住布施、无相布施。既然法非断灭相,那么所作的一切善法,便不会丧失功德及果报。虽然一切法无我,但其功德并不因此而坏失。菩萨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人。由于悟解之深浅不同,阶位高下有别等原因,菩萨也就多种多样。况且所有众生,只要具有灵性的,也可称作因地上的菩萨,当然这与成就了的(果地上的)菩萨是不一样的。
这里说的“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就是菩萨之间亦有所区别。如果菩萨为求福德而修六度的话,其终极目的则是为了自己,而非为了众生,就属贪著。在这一品中,佛陀有了一个新的提法,即“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就很有意思了,功德之于菩萨是必然会起作用的,难道说你不要了,功德就消失不见了?这不掩耳盗铃吗?老师说的是:如果菩萨们明白“一切法无我”这个道理,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那么所得到的功德就比前面财布施的功德大得多,理由就是“菩萨不受福德”。
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因为“不应贪著”。“不应贪著”是菩萨对自己所作福德的态度。“不受福德”并不是没有福德,不是因为没有而不接受、不领受,而是因为不贪而不受。意思是,我不是说不受,而是说不应执著于功德啦福德啦这些事,故说“不受福德”。老师在这里是告诉菩萨们接受福德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不受而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福德体性也是无实的,而无实的东西都是有生灭的。就是说,再多的功德也都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如果菩萨们在进阶的过程中,对福德有计较、分别的话,就会随福德的生灭而退转。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受而受”呢?这就可以回到前面佛陀说的“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了。也就是说,达到这个境界,就可以做到“不受而受”,从而改变福德的性质了。有为变成无为,有漏福德化为无漏福德。这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老师前面说的“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不是量的比较,而是性的比较。对于普通人来说,福德有一个消耗的问题,因为普通人达不到“一切法无我”的境界。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某某福报耗尽,堕入畜生道去了之类的。人家佛菩萨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家弄的那可是无漏福德。说到这里,似乎听到了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老子发出的感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人之迷其日固久!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作者简介】余建洋,男,纳西族,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玉龙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
◇第3337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不易,转载请注明文章公众号来源。
关注我们,有纳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