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解禅宗,禅宗也需要积累功德和智慧资粮双修(音频+文字)

2024-11-17 07:03   青海  







不要误解禅宗,禅宗也需要积累功德和智慧资粮双修

藕益大师说:
“达摩西来有益有害,益在振兴中华顿悟禅风,大兴佛教;害不在于祖师之法,而在于人误会祖师意,骄慢曲解禅理,行口头禅而执理废事。而今益处全无,只余其害矣。”

黄檗希运禅师,是唐代禅宗高僧,他的禅法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心法精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黄檗希运禅师认为,修行者要直接指向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本性,才能成佛。他强调,佛性人人本具,只要去掉心中的尘垢,就能显现出佛性。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佛教的修行次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得修行变得更加直接和简便。

二、无念为宗。
黄檗希运禅师认为,修行者要达到无念的境界,才能显现出佛性。无念,并不是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分别、执着的念头。修行者要时刻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才能达到无念的境界。

三、顿悟成佛。
黄檗希运禅师认为,修行者要在一瞬间顿悟,才能成佛。他强调,顿悟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修行者在长期的修行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功德和智慧,才能在一瞬间顿悟。顿悟成佛,是禅宗修行的最高境界。

四、实践修行指导。
黄檗希运禅师在理论上提出了直指人心、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等观点,同时也为修行者提供了具体的实践修行指导。他强调,修行者要时刻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去掉心中的尘垢,才能显现出佛性。同时,修行者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去掉心中的分别、执着,才能达到无念的境界。

以下是黄檗希运禅师心法的实修指导:

一、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
修行者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去掉心中的分别、执着,才能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例如,当修行者遇到顺境时,不要过于欢喜,遇到逆境时,也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一颗平静、稳定的心,才能显现出佛性。

二、去掉心中的尘垢。
修行者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去掉心中的尘垢,才能显现出佛性。例如,当修行者产生贪、嗔、痴等烦恼时,要及时察觉,并加以对治。只有去掉心中的尘垢,才能显现出佛性。

三、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修行者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去掉心中的分别、执着,才能达到无念的境界。例如,当修行者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要产生分别、执着。只有去掉心中的分别、执着,才能达到无念的境界。

四、不断积累功德和智慧。
修行者要在长期的修行过程中,不断积累功德和智慧,才能在一瞬间顿悟。例如,修行者可以通过念诵佛号、持咒、禅修等方式,积累功德和智慧。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功德和智慧,才能在一瞬间顿悟。

总之,黄檗希运禅师的心法精要,体现了禅宗修行的直接性和简便性。他的实修指导,为修行者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使得修行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行。修行者只要按照黄檗希运禅师的心法精要和实修指导去修行,就能逐渐显现出佛性,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


实修方面

1. 禅修冥想:
通过禅修和冥想,修行者可以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去掉心中的分别、执着,达到无念的境界。这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逐渐深化对佛性的认识。

2. 日常生活实践:
修行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去掉心中的分别、执着,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例如,在与他人交往时,修行者可以尝试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偏见,以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去对待他人。

3. 持续修行:
虽然顿悟成佛强调直接证悟佛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修行者可以放弃长期的修行。相反,长期的修行是积累功德和智慧、为顿悟创造条件的重要途径。因此,修行者需要持续不断地修行,不断深化对佛性的认识。

4. 请教明师:
顿悟成佛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修行者需要请教明师(开悟的法师),接受正确的指导和点拨。明师可以帮助修行者识别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引导修行者走向正确的道路。

5. 超越二元对立:
修行者需要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如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等。通过超越二元对立,修行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佛性。

6. 积累功德和智慧:
修行者需要通过念诵佛号、持咒、禅修等方式,积累功德和智慧。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功德和智慧,才能在一瞬间顿悟。

7. 保持平等心:
修行者需要时刻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执着于任何念头或现象。这可以通过禅修、冥想等方式来实现。

8. 放下成见:
修行者需要放下对任何事物的成见,包括对修行成果的成见。只有放下成见,修行者才能真正证悟佛性。

总之,要理解和实修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修行者需要直接指向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本性,并通过长期的修行积累功德和智慧,最终在一瞬间顿悟成佛。这一过程需要修行者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实践,不断深化对佛性的认识。


瑞士因特拉肯风光     摄影:H

觉知当下 止观禅修
通过动静止禅,唤醒本具觉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