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天堂》是《去月球》的续篇。
严格说来,两者之间还隔着三个小故事:《去月球》那两个发生在西格蒙德公司总部的minisode,以及二者之间那部毁誉参半的《鸟的故事》。在《寻找天堂》的结尾处,高瞰自己列出了这五段故事的先后顺序,尼尔·瓦茨博士的试验也显然与下一部作品息息相关。至此为止,埋在《去月球》结尾的那一闪赤红也渐渐清晰起来,已足以想见这一系列故事最终将落在他与伊娃·罗莎琳娜博士二人身上,从垂死的病人,延伸到垂死的博士。
如果说连贯性在《去月球》中仍不过是故事结尾处的一个彩蛋,在《寻找天堂》中则显然占据了更重的位置,所幸高瞰并未让它过于影响主线叙事,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二者进行了融合,故事的主旨开始渐趋复杂,西格蒙德公司商业逻辑背后的正当性不再被视为理所应当,只是当前这一切仍旧成谜,要等到下一部作品才可能揭开谜底。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寻找天堂》的故事。
《鸟的故事》已经对《寻找天堂》的主旨进行了一次预演,你甚至可以视其为某种剧透。这部作品讲述的小男孩与受伤的小鸟之间的故事,并未获得如《去月球》那样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表达方式过于含蓄,太过依赖玩家本身情感与思考的投入,另一方面,少了两位博士之间插科打诨的轻松时刻,也颇有些沉闷,但无论如何,《寻找天堂》中的客户科林·利兹,其性格和背景已于此展露无遗。虽然高瞰本人表示玩家可以直接游玩《寻找天堂》,无需太过在意《鸟的故事》,但其间的关联毋须讳言,唯有将两部作品连缀起来,科林的一生方才得以完整地展现在玩家眼前,也正是在《鸟的故事》中所做的种种试错,让高瞰可以在《寻找天堂》中再度把握住创作者自我表达与玩家感受之间的平衡,而非失衡。
一言以蔽之,《寻找天堂》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幻想朋友的诞生与消失。年幼的科林因父母外出工作而长期独自生活,本就内向寡言的他在学校处处受人挤兑,最终决定动笔创造出一个名叫菲的女孩陪伴自己。在菲的鼓励下,他最终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并学会演奏大提琴。在一次演出中,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索菲亚,随着两人关系越走越近,科林最终决定与菲告别,迈入真实的人生,但这一不得已的选择终究在他的内心留下了一道伤疤。尽管菲是科林幻想出的存在,终究是陪伴自己整个童年,鼓励自己成就梦想的那个至关重要的朋友。就像那只或许从未存在过的鸟一样,菲代表着科林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在他无比内向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个知晓自己生活中一切问题,以及一切解法的菲。
时光荏苒,当他走入人生最后阶段之时,科林得知西格蒙德公司可以让弥留之人实现因种种缘由而错失的愿望,这让他想起了菲,并最终决定尝试这项服务,殊不知这反而造成了原本和和美美一家人之间的裂痕。摆在尼尔和伊娃面前的问题,便是如何在不干扰他真实记忆的同时,寻找到一个能够令其心满意足离去的方法。而真正的问题则远比这个复杂的多:抹去过去曾经陪伴我们,却最终离去的一切,就能够让我们感到幸福吗?
遗忘,便是幸福吗?
如果答案不是遗忘,又是什么?
所谓的幻想朋友,其存在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为普遍,而且往往在很多人的童年便已经出现。他们的诞生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便是外部关怀的缺位,例如父母长时间不在儿童身边。但有趣的是,拥有幻想朋友的儿童,往往因多了一个随时随地存在的朋友,而在语言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上得到更多锻炼,反而可能超越没有幻想朋友的儿童。在认知逐渐成熟之后,大多数人的幻想朋友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但有不少人直到迈入青少年后,依然保有这一方天地,甚至有一些成年人会刻意尝试创造出一个幻想的朋友,以求自孤独的生活中得到解脱和慰藉。
幻想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人,本身便是儿童创造力的一种外在展现,而与幻想朋友的相处,也变相培养着儿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他/她需要学会站在自我立场之外考虑问题,这对提升其未来的合作能力亦有着积极意义。
从《寻找天堂》中对科林童年的处理来看,高瞰是对这一现象做过大量研究的。他笔下的菲出现于科林童年缺乏父母关爱的时期,并在他情窦初开,迈入真实生活,与索菲亚开始建立感情之际消失。此外,与菲之间的相处,确实让科林向着更好的方向发生着改变,他从处处受气的内向男孩,慢慢克服了自己的一系列心理障碍,不仅走上成为航天员的职业生涯,也坚持练习大提琴,并藉此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也正如绝大多数建立起认知的青少年,科林最终选择了告别菲,迈入真实的人生。《寻找天堂》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固然是由于讲述的方式相较于偏幻想的《去月球》更显成熟,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它的现实根基要更深。
这也是为何当尼尔和伊娃探入记忆漩涡的中心时,亲眼目睹科林与菲的别离,会让人如此心痛。菲既是科林这一生中再难寻觅的朋友,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的挚友,但即便是相濡以沫、同行一生的索菲亚,同样始终无法取代菲在科林心中的位置,毕竟对于科林来说,索菲亚始终是他者,而菲则是另一种形态的自我。她的存在,以及她与科林的互动,都在阐述着人类本身的奇妙之处:我们每个人都完全可以藉由与自己的相处,建立起精神层面的内在正向循环。
正如尚未习惯语言的科林会幻想出一只与自己相伴的小鸟,菲则是他的下一个造物。他以这种方式抵抗着外界的忽视和伤害,通过菲的口告诉自己,要想尽一切办法追逐的梦想,要坚持应当坚持的,无论多难。那些孤独的日子因菲的存在而不再难以忍受,科林也从她的陪伴中汲取着面对现实的勇气,最终走出了自己小小的世界。
究竟是谁改变了他的生活?是菲,还是他自己?或许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或许,这个问题本无需答案。对科林来说,菲与索菲亚,都是生命中最值得珍重的存在,虽然他最终选择了与菲告别,但这种成长本身,也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他无法承受告别,也不可能拥有更为坚实的人生;但拥有幸福的生活,是否便意味着一定要放弃另一个自己?
在老年科林的回忆之初,我们看到他在签下合约之前,要求西格蒙德公司尽量不去触碰他现有的记忆,但对于他到底想要实现什么,却并没有明确。这或许是为叙事留下悬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科林自己也未曾明了自己到底想要达成什么。他真的需要回到过去,留住菲吗?抑或彻底抹出菲的存在,让心里不再留下任何遗憾?但若真的删除菲,就真的能够幸福吗?是否正如菲所担心的,删除这段记忆,会导致他整个生命的毁灭?如果没有菲的存在,科林能否走出自己的困境,解开心结,实现梦想,拥有爱情,建立家庭?答案毋庸置疑,他恐怕做不到。换言之,菲的存在,决定了科林能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而菲的离去,则决定了科林能够沿着这条自己开辟的路一直走到尽头。
那么,科林到底想要什么?
或许就像故事结局所展示的,他不过是想再看那个陪伴自己整个童年的伙伴一眼,与她挥手告别。
《寻找天堂》的故事并不像《去月球》那样容易理解,这个故事的结,也不仅在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锁闭。故事的漩涡中心,看似仍然是临终遗愿,实则是长大成人。
成长并不仅仅意味着获得,而是往往与失去相伴而行。伴随着每一次成长,我们都不得不舍弃内心一部分至关重要的东西。对科林而言,迈入现实世界意味着他必须打开自己,让索菲亚进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她分享。于是,放弃菲变成了他不得不做的选择,或者说的再明白一些,在放弃菲的同时,他也放弃了这一部分自己。
科林不再将抵御外在忽视与伤害的重任抗在自己肩上,而是将它交给自己所爱之人,并努力让自己成为索菲亚生命中的菲。从这一角度来看,菲与索菲亚是不可能共存的,即便是依靠西格蒙德公司的技术,也有很多事情是人力难为的。留下菲,就意味着科林不再可能将自己开放给索菲亚,也意味着他将彻底失去这充实而完美的一生。但放弃菲的同时,科林也获得了一个与菲一样重要、却更为真实的朋友。
如果你是科林,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假设同时保有一切的生活就是天堂,那么这天堂既不可能存在,或许也不值得我们追寻。在《寻找天堂》这部作品中,高瞰已经开始反思西格蒙德公司技术在道德层面可能存在的争议,对这间公司的描绘也不再如《去月球》时那样相对正面。从索菲亚对科林选择的抗拒中,我们已经足以看出这种技术本身对现世之人的伤害,所谓完美的一生本不可能存在,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我们不愿直面的部分。但在将这些负面因素彻底剥离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即便感受到了,这幸福是否真实,抑或虚无缥缈?
如果西格蒙德公司所带来的不过是临终之前的虚无幻象,且不能像《去月球》的结尾那样解开外在加诸己身的封锁,抵达真实,这种技术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它所创造出的幻觉与吸食精神毒品又有什么本质分别?
与菲的分别固然令人痛彻心扉,但它同时也是无比美好的,在跨出这一步后,科林终于长大成人,触碰到了真实的幸福。换言之,与科林的离别,是菲能够送给他的最后一份礼物,即便自此于他的表层意识中消失,她也从未真正远离,毕竟她与他,本就是一心同体。
只有接受分离,我们才可能再度相遇,也唯有度过一生之后的重逢,方能动人如斯。
相较于《去月球》的倒叙,《寻找天堂》的叙事逻辑更为复杂,时间线不断在科林的童年与老年之间跳跃,并在最终于其和菲分离的一刻汇合。虽然故事中断菲的“黑化”有些似曾相识,整个故事结构也与《去月球》如出一辙,但在精心调整下,却不会产生太过严重的可预期感。唯一令人稍感遗憾的,恐怕是对两位主角之间性格冲突的描绘远不如前作那样生动,但考虑到科林故事的饱满精彩,这也是不得不做的割舍。
高瞰用《寻找天堂》证明了一点:在《去月球》构建起的世界观和游戏机制下,他仍然有能力讲述一个精彩的新故事。不论故事中尼尔对西格蒙德公司的设定进行了多少吐槽,这个基于临终遗愿的设想,无比准确地抓住了人类一些最为本质的东西,回忆、悔恨、成长,以及最为重要的,死亡。在当下这个依旧充斥力量幻想和重复体验的游戏行业中,高瞰的作品总能让我们跳出这些毫无意义的内容,直面自我。
此外,基于记忆的叙事方式也还存在许多未竟的可能性,倒叙与螺旋式叙事构建起了截然不同的悬念,剧情中段起对已建立套路的偏离,同样衍生出了更多可能性,至于隐藏在每一部作品主线故事后尼尔和伊娃两人的成长,以及两人关系的变化,更是不断切换着视角,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类个体的局限所在。他们是否会在彼此的未竟之志中占据一席之地,或许将成为下一部作品最令人期待的部分。
《去月球》的研发,很大程度上源自高瞰经历亲人离世后的所思所想所感,只不过他以RPG Maker制作了这款作品,将其予以实现,并传递给每一个玩家。《寻找天堂》的研发过程中一度停滞,同样是因为他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到一些问题,尽管语焉不详,但他仍然坚信这些问题给《寻找天堂》带来了正面的影响。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动人,或许便是因为每一作都可以在现实中寻找到根脉,每部作品的存在,都是源自真实的情感与经历,并融入了思考。
有了《去月球》的绝佳声誉,《寻找天堂》如何满足玩家的过高期望,再现前作的成功,对任何开发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遑论这类严格意义上的作者作品。但高瞰并未陷入对前作的亦步亦趋,这本身便已相当难得,而能够在本作中将自己的思考更进一步,并将这层思考传递给玩家,更是令人惊喜。作为一款纯粹以故事驱动的游戏,《寻找天堂》证明了这一类游戏本身仍拥有广阔的空间,唯一的问题在于,创作者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是否有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如果有,这类作品就会永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