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9.21)|神圣政治与中古转型:《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的罗马帝国》研读会

文摘   2024-09-18 21:50   天津  

神圣政治与中古转型

《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的罗马帝国》研读会



时 间: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14:3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引言人:李隆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教授

发言人:彭小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黄春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李云飞

    暨南大学文学院 教授

    田耕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长聘副教授

    高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副教授

    包倩怡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副教授

    陈志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吴靖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助理教授

    李文丹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助理教授

主持人:刘寅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副教授


内容提要


对于欧洲在3—9世纪从古代到中世纪的历史巨变,20世纪以来的几代史家,从经济社会、政治认同、宗教文化等维度修正了爱德华·吉本的“帝国衰亡”命题,将对罗马帝国西部历史命运的考察,置于以地中海和近东为中心的整个古代文明的转型之中。在全新的学术背景下,如何构建有别于传统主题的政治史叙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隆国老师的新著《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的罗马帝国:3—9世纪的欧洲政治与政治观念》综合政治史、历史编纂学和思想史的研究路径,以“帝国”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的持存、形变和神圣化进程为线索,阐释欧洲中古政治转型道路。本次“文研读书”活动邀请了来自罗马史、欧洲中世纪史、中国史、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共同研读本书,通过跨学科的交流探讨亚欧大陆中古历史转型的问题。

《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的罗马帝国》

作者:李隆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内容节选


梳理查理曼最初的帝号及其演化历史, 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地理解查理曼帝号所经历的转变。如果将查理曼最初的帝号与后来发生的帝号泛化适当分离, 也就可以在作为事件的查理曼称帝与称帝之后的进一步历史演化之间进行一定的切割。这样的处理会使得查理曼称帝问题变得相对简单化一些。并找到事件与结构变动之间新的联系环节。


强调查理曼称帝之必然性的结构分析, 重视事件所涉及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拜占庭、 罗马教宗和查理曼三方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不仅防止了拜占庭帝国主宰地中海地区的政局, 也使得欧洲的地理中心从地中海北移, 从而刺激了加洛林王朝的强势崛起。为了应对危机, 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们采取了破坏圣像的宗教政策, 导致皇帝与教宗之间发生严重的宗教冲突, 从而迫使罗马教会日益谋求自身的独立自主。在这一进程之中, 罗马教宗最终找到了法兰克人作为盟友, 并在8 世纪中叶逐渐建立起法兰克—教宗联盟, 而查理曼称帝则标志着这一联盟的最终形成。从此中古西欧决定性地步入罗马人与法兰克人的联合之中, 奠定了此后数百年历史演化的基本政治框架。查理曼的称帝标志着结盟的高潮。《新编剑桥中古史》体现了这一主流解释。在交代了查理曼的扩张之后引入查理曼的称帝事件, 保罗· 弗拉克尔特地强调: “如果注意774 年之后查理曼对意大利的统治、 考虑到他与罗马宗座之间的密切关系, 那么查理曼获得新的头衔以便满足自己那超迈前人的功业, 就变得可以想见了”。


《查理曼的加冕》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考尔巴赫,1861年


随着政治势力版图的改变, 主流解释模式也发掘了政治思想领域的相应思想活动。查理曼的廷臣们提出了帝国思想,罗马教宗的普世教权理念也在决定性地发酵,8世纪末大行其道的世界末世观刺激着教会改革。这些宗教和思想的变动为称帝提供了思想氛围。而799年教宗利奥被攻击之后前往帕德博恩向查理曼求援, 则提供了称帝的历史机遇, 使得必然性的称帝活动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发生。


上述结构性分析, 强调查理曼扩张导致的普世性诉求, 严格说来, 是在解释查理曼的帝号为什么会泛化, 即在简称中用皇帝取代国王, 而没有解释查理曼为何称帝。这一解释的不足之处, 在通行的中古史教科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通过简化叙事, 这些教材甚至在提供错误的解释。如“领土增加, 国王之名, 本已不称”。又如“国王的名号已不能使法兰克王感到满足了。查理只是等待有利时机宣称自己为皇帝”。“查理曼一生南征北讨, 建立一个自5世纪末之后西方所未见的帝国, 公元800 年的加冕不过是一件既成事实的说明”。由美国学者霍利斯特编着、 本内特修订的《欧洲中世纪史》的表述最为直白——“( 查理曼) 从国王升官为皇帝”。


但查理曼并不是从国王升级为皇帝。称帝确实是一次名号升级, 但却是从“罗马国老”升级为“皇帝”。如《法兰克王家年代记》 所说的那样: “他去掉罗马国老的名号, 被称为皇帝和奥古斯都”。基于名号的研究, 可以发现, 解释查理曼的称帝事件, 就是分析: 作为罗马帝国西部残存地区的统治者, 查理曼为什么会称罗马皇帝。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要解释其疆域扩张。或者说, 查理曼的扩张只是一个间接性的宏大政治背景而已。我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切断称帝与传统的普世性诉求之间的联系, 重建称帝事件与其密切相关的结构变迁, 尤其是查理曼对罗马帝国地区的治理变革。


《查理曼大帝》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512年


另一方面, 强调偶然性的学者, 重视地方性因素, 可以说明叛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称帝事情的突发性。但是由于叛乱事件的史料记载极其稀少, 法兰克方面和拜占庭帝国方面几乎没有留下较为详细的记载, 只有《利奥三世传》对此颇费了一些笔墨。而且, 由于查理曼来到罗马, 是为了教会 的 和 平, 其 处 置 的 原 则 是 让 罗 马 教 会 “ 恢 复 和 睦 (ad pacem et concordiam revocavit) ”。所以, 传记也将叛乱淡化为叛乱首领的一时冲动, 以便大事化小, 不伤及众多的叛乱者。受此影响, 叛乱似乎也就成为突发的甚至没有来由的偶然性事件。因此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围绕799 年的叛乱, 寻觅结构性变动与称帝事件之间的联系环节。


查理曼774 年远征意大利, 消灭伦巴第王国, 自称伦巴第王, 并启用“罗马国老”的名号, 确实标志着他开始与罗马政治制度发生密切的接触。754 年, 查理曼尚幼之时, 罗马教宗斯蒂芬三世(752—757 年在位) 就曾在巴黎的圣德尼大教堂授予他“罗马国老”的名号。但他一直没有启用这个具体名号。现存使用这一名号的最早文献证据是774 年7 月16 日。自775 年11 月开始, 查理曼就比较频繁地使用这一具体名号了。称伦巴第王和“罗马国老”意味着查理曼接受了两份意大利的政治遗产, 一份是伦巴第王国与拜占庭帝国的敌对状态, 另一个是服属于拜占庭皇帝的“罗马国老”的臣属身份。在这双重政治遗产之中, 查理曼先攻灭伦巴第王国, “勤王”有功, 因此, 他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不错。他还尝试与拜占庭皇室结为儿女亲家。这个时候, 从查理曼与拜占庭皇帝的关系中很难明确看出查理曼有称帝的愿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法兰克人由拜占庭的“好朋友”变成了“坏邻居”。786 年这一婚姻协议宣告作废, 查理曼开始对君士坦丁堡方面展开紧锣密鼓的军事和文化斗争, 并加紧向意大利的拜占庭实际控制区渗透和扩张。788 年, 法兰克军队与贝内文托联军在卡拉布里亚 (Calabria ) 击败由伦巴第流亡国 王阿达尔吉斯(Adalchis, ? —788) 统帅的拜占庭军队。从此君士坦丁堡方面失去了从陆路与罗马城直接联络的任何可能性, 罗马城第一次在历史上不在拜占庭帝国的直接掌控之下。780 年代末的这些变化, 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查理曼与拜占庭皇帝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查理曼从皇帝的追随者变成了挑战者。


在拜占庭、 罗马教宗和法兰克人的三方博弈中, 教宗负责居间联络二者, 所以教宗的态度和外交策略至关重要。这时的罗马教宗哈德良试图和睦东西方。787 年在拜占庭召开的第二次尼西亚宗教会议, 哈德良派遣2 名代表参加。会议决定恢复圣像, 获得哈德良的支持。但此次会议决议遭到查理曼的坚决反对, 他命令奥尔良主教提奥多尔夫起草《 加洛林书》加以彻底批驳。但哈德良委婉反对, 这部业已草拟的书稿才没有发表出来。也就在此时, 查理曼非常委婉地表达了要改变教宗选举制度并由法兰克人出任教宗的愿望, 却遭到哈德良的断然拒绝: “( 麦西亚王) 奥法怂恿、劝说并向您建议, 以便您将我从神圣的职位驱逐, 另立一位法兰克人为教宗。让他别废话吧!”


《加洛林统治者骑马像(秃头查理)》

9世纪,巴黎卢浮宫藏


改变法兰克与拜占庭双方关系的机遇随着罗马教宗的更替而再次出现。795 年年末哈德良教宗去世, 利奥教宗即位。我们并不知道利奥当选是否出于查理曼的干涉。但新教宗于接任之后的次年派遣外交使节来见查理曼, 请求国王派遣巡察钦差到罗马, 接受那里的所有居民的宣誓效忠。此举前所未有,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797 年便有西西里总督派遣的使者携带皇帝的国书前来亚琛交涉。对此查理曼并没有认真理会, 而是离开亚琛前往萨克森前线, 战事结束回到亚琛之后才“隆重地”接待西西里来的使者, 并很快就把使节打发走了。与此同时, 查理曼加紧了对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渗透, 通过派遣巡察钦差、控制大型教会组织及其管理者(主教和修道院院长) , 强化对该地区的管控。例如位于斯波莱托地区的法尔法(Farfa) 修道院从这一年开始向王室的巡察钦差上诉并获得特许状, 而不再找该地的公爵维尼吉斯( Wiginis,789—822 年在位) 上诉。


也就在这一年, 君士坦丁堡的皇太后海伦娜将自己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废黜, 自己称皇帝。次年即798 年, 海伦娜派遣使者前来亚琛, 请求“教会的和平与和谐(pro ecclesiastica pace et concordia) ”。这次外交使命可以确知的成果是, 海伦娜承认了查理曼对意大利东北部伊斯里亚(Istria)和南部贝内文托公爵领的领主权。“教会的和平与和谐”正是查理曼于称帝之后处置叛乱首领时使用的字眼。从这个角度而言, 在798 年, 拜占庭方面提出过其和平解决罗马教会问题的方案。但双方磋商的结果却不得而知。


随后,799 年4 月在罗马城上演了袭击教宗利奥三世的事件。在提供较为详细记载的《利奥三世传》中, 叛乱分子的主要特征被总结为盲目与内讧。例如, 当利奥被救走之后, 叛乱分子不知道该如何行动, 就想“自相残杀”。但事实上叛乱者不仅在罗马城内非常成功, 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而且当教宗卫队长阿尔比努斯组织人“劫狱”成功后, 他的家随即被叛乱者捣毁。在查理曼主持庭审时, 按照传记的说法, 叛乱者们所做的唯一事情, 就是相互指责。《利奥三世传》似乎在有意识地将帕斯卡尔等人描述为自发的叛乱者。叛乱者埋伏和关押利奥三世的两处教堂都是希腊人教堂。当799年教宗前往帕德博恩的时候, 拜占庭的使者也又一次来到了亚琛, 仍然是由西西里总督派来的外交特使。我们并不能确知叛乱者是否奉了拜占庭皇帝的诏命, 但叛乱应该是796 年利奥三世配合查理曼试图改变罗马城的政治身份认同所导致的一系列反应之一。


刻有利奥三世形象的金币


从事后叛乱者被判处“大逆罪”来看, 叛乱的解决是沿着称帝的方向来安排的。在称帝之前查理曼的名号是“罗马国老”, 这个职位的级别与西西里总督同等, 位在拜占庭皇帝之下。在叛乱发生之时, 利奥三世也是被按照犯大逆罪来惩处的, 要被挖掉双眼, 割掉舌头。但查理曼称帝之后, 犯大逆罪的就不是罗马教宗利奥三世, 而是他的对手帕斯卡尔等人了。如《那不勒斯主教列传》所言, 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并创造一个最高权威以反对他的敌人”。


为了晋级为罗马皇帝, 查理曼还得在军事方面有所表示, 为此在美因茨召集王国大会, 然后亲率大军到罗马。他先后两次派遣儿子、 意大利王丕平出兵贝内文托, 试图征服这个伦巴第公爵领。但贝内文托地处南部山区, 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从政治地理位置而言, 它位于拜占庭意大利和法兰克意大利之间, 又有罗马公爵领居间作为缓冲, 所以这两次大规模的征讨, 都收效甚微。801年查理曼离开罗马返回亚琛。但是, 对贝内文托的战事一直在持续着,802 年法兰克方面的指挥官斯波莱托公爵被俘。君士坦丁堡皇帝海伦娜再次遣使到亚琛, 请求缔结和约, 但没有承认查理曼的帝号。海伦娜的和平外交策略引发了帝国内部反对派的不满, 他们认为海伦娜准备接受查理曼和教宗利奥的建议, 嫁给查理曼, 以便东西部统一。这些不同政见者以此为借口, 将海伦娜废黜。803 年双方缔约,结束战争。在经历了称帝时期的动荡之后, 意大利局势恢复平静。


综合来看, 查理曼称罗马皇帝以查理曼的扩张为大背景, 尤其是他消灭伦巴第王国。可以说, 从774年开始, 称帝的漫长旅程就在不自觉间缓缓开启。从774 年到786 年,为一个阶段。在此时期, 查理曼接替伦巴第王国, 变成拜占庭帝国的“邻居”。双方试图延续原来的“好朋友”关系, 查理曼追随拜占庭皇帝。在这一阶段, 查理曼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称帝的意愿, 因此可以被称为称帝的史前期。从780 年代末到795 年, 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查理曼试图加强对意大利中南部地区的管控, 并与拜占庭在外交上、 宗教政策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由于罗马教宗哈德良的居中斡旋, 东西方局势基本平稳。查理曼开始挑战拜占庭皇帝。这一阶段可以被称为“大国之名”时期, 查理曼想与拜占庭皇帝平起平坐, 是称帝的酝酿期。


查理曼大帝雕像


自796 年之后至800 年为第三阶段, 查理曼称帝的大戏正式上演。借由罗马教宗的更替所提供的历史机遇, 查理曼迫使罗马城及罗马人民宣誓效忠, 接受巡察钦差的最高司法权等, 使得这一地区的教会政治局势发生剧烈的变动, 直接引发罗马城内的叛乱, 并导致称帝的历史事件。拜占庭方面通过外交手段进行干预, 但没有效果, 查理曼态度强硬。欧洲东西部两大政治势力对原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罗马城和意大利中南部地区) 的争夺, 尤其是利奥三世积极迎合查理曼的意图, 不仅改变了罗马宗座的外交政策, 而且也调整了欧洲东西部的固有政治格局, 将查理曼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但以叛乱及其应对方式引发的称帝, 还是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毕竟成功称帝, 为300 余年欧洲西部未有之事。所以称帝之时, 极大地刺激了各种帝国观念的兴起。查理曼君臣尝试过执政官、 拜占庭式皇帝名号等多种名号, 反映了时人的兴奋之情和政治文化创新冲动。但外有拜占庭方面对帝号不予认可, 内有洛尔施修道院等反对将帝号仅仅适用于罗马帝国西部残存地区, 强烈主张复兴古代帝权观念。帝号名实之间的张力益见强烈, 推动帝号不断地泛化, 即作为具体名号的帝号与作为政治体的帝国之间逐渐适当分离, 帝号涵盖查理曼所辖的全部地区。与此相应, 帝号也由“罗马皇帝”变为“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日常用语中, 查理曼的名号被简称为“皇帝”, 则使得查理曼由国王(法兰克王、 伦巴第王) 变成了皇帝。尽管帝号的泛化带来了法兰克认同的强烈反弹, 但帝号泛化也是查理曼的帝号获得君士坦丁堡皇帝承认的唯一可行方式。812 年“皇帝”名号最终获得拜占庭方面的承认, 不是作为罗马皇帝而是作为一名皇帝, 查理曼最终得以站在了基督教世界帝国的历史舞台上。


围绕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原罗马帝国在西部的残存领土, 查理曼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并引发称帝事件。帝号的泛化与被承认则反映了查理曼和法兰克王国扩张的赫赫武功。在考辨了作为历史事件的查理曼称帝之后, 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从长时段的历史进程来进行观察, 并将这一历史事件置于从古代欧洲向中古欧洲转变的大变迁中来加以理解。



本书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罗马帝国衰亡?

一、作为基督教世界历史最后阶段的罗马帝国

二、罗马帝国衰亡模式

三、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

四、全球化的转型研究

第二章、信仰作证:衰亡与转型

第一节 罗马衰亡的提出

第二节 个人自由与罗马衰落

第三节 对上帝的信仰与皇帝的命运

第四节 铁和泥混杂的世界

第五节 新认同的建构:基督教与罗马法

第六节 萨尔维安的社会关怀

第三章 以史为镜:灭亡与复兴

第一节 作为历史事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二节 恢复西罗马帝国

第三节 记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54

第四章 半铁半泥:法兰克蛮族王国的兴起

第一节 晚期罗马帝国与蛮族的关系

第二节 从民族大迁徙到族群生成

第三节 克洛维为什么会成功?

第五章 分而和平:墨洛温长发王制度

第一节 从长发王到长发王制度

第二节 一代不如一代?

第三节 最后的加洛林宫相

第六章 复兴罗马:加洛林帝国的建立

第一节 矮子丕平的功业

第二节 查理曼的武功

第三节 查理曼称帝

第四节 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第七章 名实之间:查理曼的帝号

第一节 罗马皇帝

第二节 “罗马皇帝”

第三节 罗马帝国之“轻”与帝号之“重”

第四节 帝号的泛化

第四节 称帝之谜

第八章 基督教化与中古早期政治道路

第一节 查理曼称帝与欧洲史的整体性

第二节 拜占庭帝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吗?

第三节 罗马教宗与查理曼称帝

第四节 东—西与南—北

第九章 神圣家族与神圣的罗马帝国

第一节 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

第二节 家族政治

第三节  加洛林帝国的罗马性

第四节 罗马教宗与帝国之神圣性

第十章 保护穷人:加洛林王朝的帝王之道

第一节 加洛林王朝之前的帝王传记及其功能

第二节 加洛林帝王传记的兴起

第三节、虔诚者路易的帝王之道

第十一章 上帝之城:加洛林帝国后期的帝国观念

第一节 加洛林王朝的帝位传承

第二节 铁的帝国

第三节 加洛林早期的四大帝国观念

第四节、永恒的西部帝国?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转载自: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世界中世纪史研究
介绍中世纪史学界信息、研究成果、研究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