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百家姓(34)袁

文摘   2024-12-04 08:02   安徽  
源出有四:1.出自妫姓,为虞舜之后。陈胡公妫满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世袭陈国上卿,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袁邑。后裔以邑为氏,后衍迁河北,为河北袁氏。3.出自少数民族。蒙古族王公显贵有乞袁氏家族,后人以袁为姓。4.出自拓跋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字元姓,其后元、袁二姓互用。
袁氏早期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中心为陈郡,其次是汝南。秦汉时期向外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陈郡袁氏为涛涂裔孙直系;汝南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袁安。 彭城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襄阳袁氏出自汝南,为袁术之后。
1.袁湾袁(盛桥)
先祖袁义,原名张四,其兄张德胜为朱元璋部下,阵亡于采石矶之战。为纪念舅氏袁宣,朱元璋赐姓张四为袁义。《明史》记载,袁义归附朱元璋后,历任帐前亲兵元帅、管军千户、兴武卫指挥佥事、同知、羽林军总领、楚雄卫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卒于任,追封威远侯,敕赠沂国公,御葬中吴桥。配陈太君、孙太君、罗太君,俱封一品夫人。有九子:聚、兴、广、聘、联、职、容、赞、丞。长子袁聚,字子聚,袭南京左卫指挥使。配胡安人,生一子九成。袁九成,郡庠生,配徐氏,生一子起绪。袁起绪,世守祖墓袁家户,后移居袁家岗(今大袁井)。盛桥袁氏为袁义后裔东分,明嘉靖年间从庐城迁袁家湾。七子袁容,为明成祖朱棣长女永安公主朱玉英驸马。
祠堂在盛桥神墩村袁家湾。字辈:棕依德盛,克培乃心,由之昌永,光家有人,作熙朝瑞,为上世民,建业守信,立爱成春。人口7千余。
2.古巢袁
本支为汝南堂袁氏。世居顺天府宛平县龙骨桥袁红、袁赤兄弟于元末避乱于巢邑西乡窦家嘴包公庙左大塘(今巢湖柘皋冲袁村)。明末清初,袁氏老三房一支自柘皋迁徙庐江泥河袁坝,后散居泉西茨山尾、柯坦柿树村。字派:肇业传先志,存谟启后图,求学精文义,为官宜政声。
3.插花岭袁
宋末元初,始祖袁立,明初任右军都督府佥事,由浙江鄞(读yin)县迁庐江南乡黄山北麓插花岭(在今砖桥)。配柏孺人,生一子庆宗。夫妻合葬砖桥徐塝村官庄岭。康熙四十二年己卯科举人李生渤在《袁氏宗谱序》中云:“吾潜自有明以来...不下数十万家,而其间声名藉藉者,不过数百家,稽其由来,皆自洪武之初流寓于此。求其自元而明而清,历数朝而不替者,惟袁氏为最”。意谓本支袁氏为地地道道的“老庐江”。
五世袁伏海,字禹谷,太学生,配汤孺人,生三子:经、纶、缙。
六世袁经,字大经,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举人,任袁州府同知,配刘氏,生三子:瑛、琦、玉。
七世:袁瑛(1440-1506),字仲明,郡庠生;袁琦,字仲良,太学生;袁玉(1452-?),字仲昱,贡元。
九世袁鹭(1475-1566),字珑泉,贡生,任湖广黄州府知府。
革命烈士袁如海(1894-1944),袁家院人,新四军地下交通员,1944年4月被国民党杀害于庐城 西门吊桥。
宗祠原在庐城东门外,毁于咸丰年间,后迁建于矾山砖桥天桥袁家凹,1958年拆毁。新建于泥河胜利村。从十四世起字派:可学道,宏光世,国肇鸿运,必有贤良,和顺忠厚,宽裕吉祥。后裔分布矾山、乐桥、泥河、龙桥、盛桥,人丁4千余。
4.周洼袁
始祖袁在江自江西迁矾山田桥,宗祠在双庙老街,人口分布刘墩、田桥、双庙、袁碾等。字辈:玉文学礼,永大其长,继结贤列,克振家邦。

唐时明月的风花雪月
或许做不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但一定活得本真纯粹;虽然经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骨子里依旧迷恋风花雪月的今生今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