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札记(十)去矾山看祠堂(图文版)

文摘   2024-12-01 18:26   安徽  
冬季的早晨,东大圩内渠的芦苇在西南风中犹如一群群白衣仙子翩翩起舞,红日半遮半掩的躲在远处的天井山后,成千上万只大雁盘旋在田野和水面,似乎在为日出演绎一场精彩的开幕式。
我从青山出发,沿着白湖东大圩圩堤路向庐南挺进。塘串河上行进着一艘艘货船,慢悠悠的,彷佛有点漫不经心,速度还不如行人的步伐快。八点到缺口,吃了一碗海鲜馄饨和一只茶叶蛋,继续沿龙矾路向南骑行。
在喇叭口向东,翻过长岗,至古塘。岗上竹林夹道,阳光静谧的栖身于翠绿从中,感觉时光格外安逸。由古塘路往西,卢氏宗祠坐落在公路边的山坡上,西侧不远即是矾山中学。矾山卢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征用,改为矾山中学。卢氏四世组卢敏的墓葬原来在宗祠边,后来在上面建了校舍。卢氏祠堂新建于2018年,大门牌坊南向,宗祠坐东向西,牌坊正上方题写着“旌表义民卢琳之门”。
三十六年前,曾去缺口中学看望春子,然后在濛濛细雨中去矾中看枫叶。在校园里环行一圈,没有看到一个人影,当年的那几株枫叶树也不见了踪影。
有些寂寥的突然想起祠山殿,距离矾中只有数百米。冶父山有史以来的第三尊肉身菩萨--释永森(俗称尤和尚)的肉身就安放在祠山殿(参阅《老岗湾(四十一)汪圣庙》)。我在寺门口遇见主持果信法师,慈眉善目的她说,我大字不识一个,三十二岁时投入佛门,从此结下佛缘。大雄宝殿正在进行第一次修缮,尤和尚的肉身殿因为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建。
离开矾山,由103省道骑行至新中村,经321乡道至姚院姚氏围楼。该楼始建于明末清初,有400余年历史。原为五进,现仅存三进,为穿心走马楼,呈长方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2007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保单位。遇到两位自称是姚氏二十一世孝字辈的老人,他们说自己的曾祖兄弟八人,个个都有功名,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一位老人说,围楼又叫升子楼,因为外形特别像过去量米的升子。老人主动打电话联系掌管围楼钥匙的村书记洪某,可惜刚刚离开,我也只能从门缝里看一眼里面的天井和阁楼。
离开姚院,经朱家、洪店至刘墩。向路人打听,刘氏宗祠就在街道十字路口不远处的街边巷中。目前正在修缮,前后五进,二进设有万年台戏楼,两侧环廊布展刘秉璋生平。
刘氏祠基与姚氏屋基、项氏厝基曾经号称“庐江三大基”,可惜在清朝咸丰年间毁于兵火,胜景难再。
时近中午,在维丽小吃午饭,一份咸肉炒大蒜、一份牛肉炒饭,喝了一瓶二两五的劲酒。巧合的是,饭店老板姓聂,与我同姓。在他指引下,骑行去砖桥看洪氏祠堂。
洪氏祠堂在砖桥街道,建于康熙元年,距今四百六十余年,据说是庐江唯一主建筑保存完好的古祠堂,2007年被县政府列入县级重点文保单位。找到看门的王老太太,她丢下碗筷和家中客人,打开大门领着我参观。她说,祠堂只有两侧的围墙是原来的,大门、享堂和祖宗堂(寝殿)都是2002年由族人捐款新建的,过去祠堂内三进都是一样平,新建的时候后面两进垫高了。我提起原来的县公安局局长洪家龙,老太太说我家老头子是增字辈,是洪局长的亲侄子。她一个劲的邀请我到她家吃中饭,打听我的姓氏后,反复说,在我家吃饭的是我家姑爷,聂洼的,你们是本家。我婉转的谢绝,在午后的阳光中开始返程。
早晨逆风,返程时速保持在二十四公里,过了失曹岭,不到半小时抵达缺口。到青山更是一路顺风。两点半抵办公楼,接货拉拉电话,新印制的《2023青山监狱年鉴》送达。

唐时明月的风花雪月
或许做不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但一定活得本真纯粹;虽然经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骨子里依旧迷恋风花雪月的今生今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