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协助作家跨界转型、用画面讲好故事的扶持平台,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收获》App主办,虹口区文旅局、长远文化集团协办,麋鹿将军文化有限公司和海派文化中心承办的“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于今年9月1日启动。近日,“青鸟”计划主办方公布了10位慧眼推选人,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跨界影视文艺工作者韩今谅,国家一级导演何念,导演兼策展人刘畅,实力派青年导演及编剧刘循子墨,知名作家路内,国家一级演员、编剧、导演秦海璐,电影学博士王小鲁,《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影评人余雅琴,以及作家兼电影制作人张冠仁等。
“青鸟”计划海报
据主办方透露,“青鸟”计划征集活动正在紧张进行中,目前已经向全国有志成为导演的优秀纯文学作家、网络文学作家、中国各高校在读青年学生、“海派故事”优秀作家征集到数百部作品,整体征集将于今年10月中旬结束。“我们征集的主要是可视化方案,需要报名者通过视觉方式呈现故事的影像风格。”“青鸟”计划负责人介绍,报名者既可以通过20张手机拍摄的照片营造出故事的氛围和调性,也接受手绘作品或AI绘制图像、概念短片等,甚至可以给出风格类似的影视作品作为参考,“这些视觉材料需要体现出故事的风格和情感,这是为了考察作家的画面思维。”
收到的视觉材料将在初步筛选后,由10位“青鸟”慧眼推选人打分挑选出最后入围的作品。他们将以独到的眼光和资深的经验,切实帮助作家打破文字与影像的边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从文学语言到镜头语言专业转换过程,在保持文学性前提下将故事具象化、大众化。
在被问到挑选标准时,《少年巴比伦》《慈悲》《雾行者》作者路内表示,故事结构更好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改编价值,除此之外,还需要考量一些题材因素,比如是否新颖,是否与当下的观影潮流匹配等。悉尼大学电影研究硕士、作家张冠仁表示,自己在挑选时最看重的是独特性,“是那些潜在的导演通过文字这个工具,所展现出来想象力的独特性,审美的独特性,趣味和表达的独特性。”
电影的细节设计、故事编写、人物设定及整体主题表达等都具备极强文学性,因此,在挖掘故事的深度和宽度上,用文字讲故事的作家有着极大优势,改编时能更精准表达自己作品的精神内核;但电影和文学作品又有极大区别,电影需要把可以间断性阅读的文字转化成影像故事,且并非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而是主创同心协力的智慧结晶。因此,对于那些未经专业训练的作家来说,如何协调团队,迅速提升自己的影视化思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AI即将呼啸而来的时代,‘青鸟’计划可以让电影行业的创作回到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剧本。”张冠仁认为,剧本是纸上的电影院,也是未来人类创作与AI创作最重要的战场之一。“我觉得作家转型的优势,就在于作家和导演在审美上的共通性。我相信,对于立志当导演的青年而言,懂剧本就是你在这条披荆斩棘斩妖除魔之路上最硬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