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 ASIA 中国之声丨林榕波教授团队揭示难治性癌痛治疗新方法,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文摘   2024-12-12 17:19   北京  

点上方蓝字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关注我们,
然后点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ESMO ASIA 2024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

难治性癌痛对标准疼痛管理治疗的反应不佳。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山楂标准化提取物(HSE)具有中枢和外周镇痛作用。在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 2024)上,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榕波教授团队在大会上报道的Ⅰ期临床研深入探讨了山楂提取物(HSE)联合标准阿片类药物在治疗难治性癌痛中的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摘要号469P)。《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在大会现场邀请了林榕波教授团队苏丽玉医生为我们解读该研究内容,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苏丽玉 医生

福建省肿瘤医院

  • 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内科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委员

  •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委会秘书

  • 福建省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秘书


研究简介



本研究是一项采用标准3+3设计的Ⅰ期剂量探索研究,纳入平均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为3~6分,且在1~2周阿片类药物治疗后报告疼痛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在连续7天给予稳定剂量的标准阿片类镇痛药的基础上,受试者接受五个递增剂量的HSE:每日两次(BID)8.0克、12.0克、16.0克,或每日三次(TID)16.0克、24.0克。主要终点为安全性、耐受性和Ⅱ期推荐剂量(RP2D)


研究共纳入15例受试者(每个剂量水平3例[CRM1])。患者中位年龄为58岁(范围:29~73岁);8例(53.3%)为女性。原发肿瘤部位包括结直肠(n=10)、胃(n=4)和胰腺(n=1)。转移部位包括淋巴(n=10)、肝脏(n=6)、骨骼(n=5)、腹膜(n=4)、肺(n=3)和其他(n=3)。


基线时中位平均NRS评分为4(四分位距:3.00~4.75)。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剂量限制性毒性(DLT)评估,在7天治疗期内未发生DLT,且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


用于分析NRS评分的混合效应模型显示,随着天数的增加,NRS评分呈下降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每个剂量水平的NRS评分与天数之间的关系显示,在24.0克TID组中,NRS评分下降幅度最大,平均每天下降0.26分。因此,确定RP2D为24.0克,每日三次。


安全性方面,8例受试者发生了1~2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厌食(n=3)、恶心(n=2)、呕吐(n=2)和便秘(n=1)。


总之,在难治性癌痛患者中,HSE联合标准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已显示出初步的辅助镇痛活性。




大会现场展示壁报(469P)

研究者说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难治性癌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对标准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反应不佳,导致他们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普遍偏低,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以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注意到一位长期接受稳定阿片类药物治疗但疼痛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在后期随访中,我们意外发现他在某段时间内疼痛控制得相对较好。通过询问其日常饮食和用药情况,我们注意到了他正在服用的山楂红素。考虑到该药物可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进一步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一些基础及体内外研究表明,山楂红素具有中枢及外周镇痛作用。基于此,我们开展了一项Ⅰ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山楂红素联合标准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难治性癌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共设置了五个剂量组,其中最高剂量组为每日三次、每次24克的山楂红素给药方案。在此剂量水平下,我们观察到患者达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疼痛减轻程度,具体表现为每日疼痛评分降低了0.26分。然而,需注意的是,这一剂量相对较高。另外,虽然我们的观察期仅限于7~14天,且在整个研究期间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但最高耐受剂量尚未达到。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每日需口服90片(24 g)药物这一事实,在临床实践中显得颇为不切实际。患者需每小时或每次用餐时服用大量药物,这无疑增加了用药难度。因此,我们后续的研究将着重于药物提取方法的优化,以及药代动力学等基础研究。同时,我们也将更深入地探讨该药物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等,以期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使该药物能够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为难治性癌痛患者带来实质性的疗效。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读者专属微信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xhsx2021),回复“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版权声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同步传真国内外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学术进展,为临床、教研人员搭建学术交流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