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汽车   2024-10-26 15:02   浙江  
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是一种通过向车主或运输(服务)公司集资的方式,由车主或运输(服务)公司缴纳相应统筹费用,形成统筹资金为参与统筹的机动车提供保障,在出现交通事故后,由相关企业提供互助补偿的一种产品,它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保险。这种统筹服务属于运输行业内部的行业互助行为,其本质上并不是商业保险
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与商业保险有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性质不同:商业保险由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提供,受《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而机动车辆安全统筹通常由统筹公司提供,这些公司并非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不具备经营保险业务的资质,其设立和运营不受《保险法》的监管。
  2. 合同性质不同:商业保险合同是法律意义上的保险合同,而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合同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保险合同,其性质属于普通商事合同。
  3. 赔偿责任不同:在商业保险中,保险公司直接对第三者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而在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中,统筹公司可能不直接对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而是根据合同约定对被统筹人进行赔偿。
  4. 赔付能力不同:保险公司经营的车辆保险具有法定的监管及理赔流程,赔付能力强。而经营车辆安全统筹的机构由于准入门槛低、缺乏有效的监管、风险防控能力不足,赔付能力远低于保险公司。
  5. 法律效力和责任形式不同:商业保险中,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是直接的,且通常具有连带责任。而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中,统筹公司的责任形式可能更加复杂,可能涉及债务加入或连带责任,具体取决于合同条款和法院判决。
因此,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并不是保险,车主在选择时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相关信息,选择正规的保险公司购买车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者责任统筹险的保险条款中,有几个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关注:
  1. 合同性质:第三者责任统筹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保险合同,它是一种类车险业务,是运输行业内部的互助行为。统筹公司与被统筹人签订的合同,仅对双方具有约束性,不同于商业保险合同,其他人不享有合同上的权利,也不承担合同上的义务
  2. 赔偿责任:在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失时,应先由车辆承保的保险公司在交强险保险限额内赔付,不足部分由商业三者险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若还有不足则由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统筹公司不具备保险业务资格,因此不承担赔偿责任
  3. 责任认定:第三者责任统筹合同中,统筹公司不具有保险业务资质,其合同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保险合同。因此,第三者无权要求统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4. 法律效力:统筹合同虽然具有类似商业三者险的作用和功能,但由于统筹公司不具备保险业务资格,该合同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保险合同,因此,统筹公司并非保险人地位,不承担保险赔偿责任
  5. 债务加入: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统筹公司在合同中明确表示愿意在统筹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这可能构成债务加入。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可以直接要求统筹公司在其应赔付范围内承担责任,但这种责任通常是连带责任,而非替代责任
  6. 理赔服务合同:统筹合同应被视为理赔服务合同,统筹条款对合同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统筹公司未取得从事保险业务证照,但在没有其他合同无效情形下,应认定为有效合同
  7. 直接赔偿请求权:在某些情况下,第三者责任统筹条款可能允许第三者直接向统筹公司请求赔偿。如果统筹条款允许,第三者可以直接向统筹公司索赔,而不需要先向侵权人索赔
  8. 责任限额:第三者责任统筹通常会设定责任限额,超过这个限额的损失,统筹公司可能不负责赔偿。
  9. 免责条款:与普通商业保险类似,第三者责任统筹条款中可能包含特定的免责条款,明确在某些情况下统筹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10. 合同解除权:如果统筹公司发现被统筹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可能会行使合同解除权,拒绝赔偿。
了解这些条款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第三者责任统筹险至关重要。在签订合同前,应仔细阅读并理解所有条款,必要时可寻求专业法律意见。

2022年8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曾发布风险提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风险提示



时间:2022年08月29日
为更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对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减少纠纷隐患,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醒广大车主朋友: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不是保险。
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并非保险业务,经营此类业务的机构未依法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不是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不是中国银保险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管对象。社会上部分安全统筹公司的业务模式不可持续,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此类公司出现撤销、破产等重大危机时,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承担责任,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损失,蕴含较大风险。
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经营者以“XX统筹”“XX互助”“XX联盟”为名与广大车主所签订的安全统筹业务合同不是保险合同,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消费者购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后发生交通事故,一般按照合同约定赔偿。一旦出现纠纷,只能通过诉讼解决。从目前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司法判例来看,法院在援引法律裁决时,不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解决相关赔偿纠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为了确保您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请广大车主朋友全面客观认识购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风险。如有保险需求,请向具有合法经营车险业务资格的保险机构投保机动车辆交强险及商业保险。
归纳一下: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存在一些潜在的“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法律性质模糊: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保险,而是一种行业互助行为。它不受《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因此在法律上存在争议,可能无法提供与正规保险同等的保障和权益保护
  2. 注册资本较低:统筹公司的注册资本通常较低,且缺乏保险行业的严格监督管理,有时难以应对赔偿数额巨大的交通事故案件,存在较高的失信风险
  3. 赔付能力不足:由于准入门槛低、缺乏有效的监管、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统筹公司的赔付能力远低于正规保险公司,可能无法承担高额赔偿金
  4. 合同效力问题:在一些判例中,法院将车辆统筹合同判为无效合同,因为统筹公司不具备保险业务资质,其提供的所谓“安全统筹”并非真正的保险
  5. 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因设立和注销的宽松性,生存周期较短,在统筹保险合同的有效期内发生交通事故,可能导致权利人无法实现赔偿权利,从而在执行阶段出现困难
  6. 监管缺失:目前,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服务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导致其运营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监管、无标准、无保障,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7. 误导消费者:一些交通安全统筹服务公司通过虚假宣传,误导车主将其服务当作机动车商业保险购买,但实际上提供的保障远不如正规保险
  8. 价格陷阱:这些公司常常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但这种低价可能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发生事故,车主可能面临无法获得足够赔偿的问题
因此,车主在购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时需要提高警惕,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服务提供者的真实资质,并尽量选择正规的保险公司购买车险,以获得更稳定和有法律保障的保障。
以下是五份法院判决书中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保险的意见:
  1. 泰安中院判决杨某诉某汽车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
  • 裁判要旨:机动车安全统筹合同不是商业三者险合同,不适用民法典关于保险公司先行赔付、不足部分再由机动车侵权人赔偿的规定。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对于交强险以外的损失,在未投保正规商业三者险的情况下,应由实际侵权人和被挂靠单位直接承担连带侵权赔偿责任。实际侵权人承担责任后,可依法向统筹公司主张合同责任。
  •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审理的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
    • 裁判要旨:安全统筹公司并非保险公司,不具有经营保险业务的权限,其与当事人签署的“机动车辆统筹单”并非保险合同,“三者统筹险”也非“商业三者险”。涉案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在交强险不足部分应由雇主张某博进行赔偿。鉴于安全统筹公司与张某博签署“机动车辆统筹单”,约定了相关赔偿责任,再审庭审中,安全统筹公司亦明确表示愿意承担赔偿责任。
  • 中国法院网发布的案例分析
    • 评析意见:统筹公司直接承担责任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的承诺文件,具有加入债务或者与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等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二条规定的债务加入。
  • 永泰县人民法院案例分析
    • 法院意见:交通安全统筹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内部互助制度,不属于保险。保险业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安全统筹公司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保险公司成立条件,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安全统筹中的机动车辆统筹单实质上是普通商事合同,并非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保单,不属于保险法的调整范围。
  • 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案例分析
    • 法院意见:涉“安全统筹服务”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相关的《机动车安全统筹合同》虽然内容上与商业三者险保险合同相似,但因“安全统筹服务”公司不具备商业保险的经营资质,《机动车安全综合统筹合同》在性质上不能直接等同于商业保险公司的商业三者险保险合同。案涉的“安全统筹服务公司”是否应依据《机动车安全综合统筹合同》承担案涉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应由合同相对人另行处理,不宜在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直接认定。
    以上判决书反映了法院在处理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保险案件时的不同观点和裁判思路,明确了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合同在法律上并不等同于商业保险合同,统筹公司不具有保险业务资质,其赔偿责任应当根据具体的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来确定。

    交通安全观察
    本订阅号介绍、提供国内外交通安全行业最新科技应用资讯 | 法律政策、执法动态 | 交通事故处理、预防案例 主要受众群体:运输企业管理人员 | 驾驶员 | 交通运输、交通安全执法人员 | 交通科技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