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凋亡(PANoptosis)是一种新定义的细胞死亡途径,涵盖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和坏死性凋亡,人们迫切希望精确操纵泛凋亡,以实现更安全的癌症免疫治疗。尽管如此,这一目标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AND”逻辑门控策略,用于精确定位激活,利用复合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支架与载有表观遗传调节剂的多孔压电SrTiO3纳米粒子集成。该“逻辑门控”策略由外源性超声辐射的“外部”输入信号共同编程以产生活性氧物质,以及酸性肿瘤微环境的“内部”输入信号以确保表观遗传去甲基化调控,从而保证肿瘤特异性泛凋亡。具体而言,免疫原性泛凋亡触发树突状细胞成熟和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显著抑制骨肉瘤生长,抑制率约为73.47±5.2%。此外,Sr掺杂支架的众所周知的生物活性可加速成骨分化并增强骨再生。因此,这项工作为控制骨肉瘤的声免疫治疗和相关骨缺损修复提供了逻辑门控声压电生物材料平台的范例,同时激活外源性/内源性泛凋亡。该研究以题为“An “Outer Piezoelectric and Inner Epigenetic” Logic-Gated PANoptosis for Osteosarcoma Sono-Immunotherapy and Bone Regeneratio”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泛凋亡以细胞焦亡、凋亡和坏死性凋亡为特征,其作为肿瘤学革命性治疗支柱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整合可直接损伤肿瘤细胞并释放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来触发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从而激活强烈而持续的肿瘤免疫反应,显示出以泛凋亡为靶点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潜力。然而,目前泛凋亡治疗的实践仍然受到无法控制的炎症反应和全身毒性等重大缺陷的阻碍。纳米技术的新兴发展为合理解决未满足的需求以优化泛凋亡治疗指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因此,一种特异性激活肿瘤内泛凋亡而在非靶组织中保持“关闭”的创新策略势在必行。鉴于上述考虑,该论文研究团队计划研究人工外部刺激与称为“外部和内部”逻辑门的内源性反应相结合是否能够特异性地触发癌细胞中的泛凋亡。
超声波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外源性能量源,可以以时空可控的方式激活声敏剂产生活性氧(ROS),也称为声动力效应。产生的ROS导致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MLKL)蛋白磷酸化(pMLKL)和胱天蛋白酶蛋白家族表达,从而有效诱导癌细胞坏死性凋亡和凋亡或/和细胞焦亡。因此,超声介导的ROS按需积累可作为外源性输入信号,原位激活泛凋亡。压电材料可以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产生内部电场,使其成为在超声辐照下产生ROS的新型有前途的声敏剂。然而,已报道的压电材料有限的ROS量子产率阻碍了它们遥远的临床应用。尽管已经开发出多种工程方法来提高 ROS 生成效率,包括异质结构造、氧空位引入、金属离子掺杂,但由于制造工艺复杂,限制了它们的量产和广泛应用。我们推测是否存在一种简单的结构调节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压电声敏剂的 ROS 生成性能。此外,它们可以充当活性药物分子的纳米储层,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并同时触发其他PCD途径。
除了US介导的ROS产量外,肿瘤细胞对氧化应激引发的泛凋亡的敏感性同样对US介导的泛凋亡效率有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泛凋亡表现出细胞焦亡、凋亡和坏死性凋亡的关键特征;然而,它不能单独归因于这些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特别是,作为炎症性PCD的一种形式,细胞焦亡在泛凋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刺激强大而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尽管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ROS可以诱导癌细胞焦亡,但肿瘤内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的沉默状态显著抑制了活化效率。值得注意的是,caspase-3通路介导的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与DFNA5基因甲基化高度相关,而DFNA5基因甲基化是由组蛋白和核酸以表观遗传方式进行的各种共价修饰引起的。因此,表观遗传药物具有显著的潜力,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增强泛凋亡的激活效率,从而抑制肿瘤。然而,在骨肉瘤这种侵袭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仅仅根除恶性组织不足以实现全面的治疗目标。植入移植物周围的感染是植入手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在骨肉瘤等深层肿瘤中尤其明显。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引起的感染对传统抗生素具有持续的耐药性,进一步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因此,除了杀肿瘤能力外,开发具有抗菌和成骨特性的生物材料在骨科医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研究团队开发了独特的介孔压电SrTiO3纳米粒子 (MeST NPs),其中负载了DNA甲基转移酶 (DNMT) 抑制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用于靶向泛凋亡介导的声免疫治疗。首先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反应制备了具有可控孔径的MeST NPs。然后研究了纳米结构对压电声敏剂的ROS生成功效和效率的影响,表明压电材料比表面积的增加将有利于压电材料的作用位点对超声照射,从而促进声化学反应和ROS生成的效率。随后,为了进一步增强肿瘤内泛凋亡发生的特异性,避免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将载EGCG的MeST NPs(记为STE)与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杂交,形成多功能复合支架(记为STE-BG),用于骨肉瘤PANoptosis免疫治疗。在该体系中,得益于MeST的高声动力效率,超声引发的ROS生成作为“外部”输入信号,诱导肿瘤细胞泛凋亡。同时,大量ROS的产生可以破坏细菌膜的选择性通透性,有效杀灭细菌,显著降低骨肉瘤支架植入后耐药菌的发生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特定的酸性肿瘤微环境(TME) 显著促进了EGCG 的稳定性和下游 DNA 甲基化的逆转,这已被研究作为增强癌细胞焦亡的“内部”输入信号。结合这些,可以特异性地激活“外部与内部”逻辑门来实现压电 泛凋亡。该过程通过彻底破坏细胞屏障和释放 DAMP 来触发免疫反应,从而促进树突状细胞 (DC) 成熟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此外,BG 支架和Sr元素的众所周知的生物活性可以在将复合支架植入骨缺损后加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的成骨分化,增强骨再生。总体而言,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逻辑门控声压电生物材料平台,同时外源性/内源性激活泛凋亡,用于通过抗菌和骨重建根除骨肉瘤。
图1. 逻辑门控声压电生物材料平台示意图。a) STE-BG支架的制备过程。b) “外部声压电和内部去甲基化调控”泛凋亡激活的具体机制。c) 下游免疫激活机制和d) 骨肉瘤的骨再生。
图2. 声压电支架的设计和制备。a) MeST NPs的TEM 图像。比例尺200 nm。b) MeST NPs的元素映射。比例尺200 nm。c) MeST NPs的晶格条纹图像。比例尺5nm。d) 氮吸附-解吸等温线和 e) MeST、MiST 和NpST的XRD图案。f) MeST NPs的PMF特性和振幅蝶形环显示相位和位移响应。g) MeST NPs的带隙和h) 价带。i,j) 检测压电效应产生的 i) 1O2 和 j) ·OH的ESR曲线。k,l) ST NPs 在 US 照射下对 k) DPBF和 l) MB的时间依赖性消耗。m) ST NPs的声压电效应示意图。 n) STE涂层前后BG支架的照片,以及相应的SEM 图像和元素映射图像。比例尺从左到右分别为:2.5 mm、500 μm、20 μm、500 μm和500 μm。
图3. 鉴定DNA去甲基化作为骨肉瘤预后因素。a,b) 构建LASSO cox模型。c) 训练集的OS。 d) 测试集的OS。e) 模型训练集中的ROC曲线。f) 外部验证集的OS。g) 外部验证数据集的ROC。h) 训练集中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之间的生存差异。
图4. STE-BG支架在体外诱导泛凋亡。a) 维恩图显示对照组和STE-BG+US照射组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b) 用PBS或STE-BG+US处理后,骨肉瘤细胞表达差异基因的火山图。c,d) STE-BG+US或对照(n=3)处理MNNG/HOS Cl细胞后,代表泛凋亡或去甲基化相关基因上调的热图。e) 诱导泛凋亡的示意图。f) 颜色编码组:A:BG,B:BG+US,C:STE-BG(BG支架用MeST@EGCG涂覆),D:ST-BG(BG支架用MeST涂覆)+US,E:STE-BG(BG支架用MeST@EGCG涂覆)+US。 g) CLSM 成像显示不同支架上的 MNNG/HOS Cl 细胞中 ROS 的产生。比例尺为 400 μm。h) FCM 测量用不同分组处理的 MNNG/HOS Cl 细胞的凋亡水平和定量数据。i) FCM 观察用不同分组处理的 MNNG/HOS Cl 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j) FCM 分析用不同分组处理的 MNNG/HOS Cl 细胞中的坏死性凋亡水平。 k) 用不同分组处理的MNNG/HOS Cl细胞中5-hmC的IF染色的CLSM图像。比例尺:400 μm。l) 不同分组中通过IF染色对cyto C表达的不同调节。比例尺为400 μm。m) cyto C、n) 切割的caspase-3和o) 经分组处理后,在MNNG/HOS Cl细胞中通过蛋白质印迹法表达不同的GSDME-N蛋白。p) 光学显微镜图像显示用STE加US处理的MNNG/HOS Cl细胞的焦亡特征(黑色箭头代表气泡突出)。q) 不同分组中 LDH 释放量。
图5. STE 复合支架诱导的 PANoptosis 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和免疫反应。a) 树突状细胞活化示意图。b) 不同组别颜色划分图。c) MNNG/HOS Cl 细胞与 STE-BG 支架孵育后的细胞活力。d) 不同分组处理的MNNG/HOS Cl细胞的细胞活力。e) 不同分组处理后,支架上的 MNNG/HOS Cl细胞被Calcein-AM(绿色通道)和 PI(红色通道)染色的 CLSM 图像。比例尺为 400 μm。 f)不同分组中MNNG/HOS Cl 细胞胞内 ATP 浓度。g) 不同分组支架中 CRT(绿色通道)的 CLSM 图像。比例尺:400 μm。h) 不同分组经过不同处理后胞外 HMGB 1 分泌含量。i) transwell 检测方案图。来自 BioRender.com。j-l) 各分组经过不同处理后炎症因子 j) IFN-α、k) IL-6 和 l) TNF-α的分泌。 m) FCM 分析中成熟的 DCs(CD80+ CD86+ 在 CD11c+ 细胞中)的比例和 n) 各组(n = 3)中各自对应的定量分析。
图6. STE-BG支架的体内抗肿瘤评价。a)体内治疗方案示意图。b)不同组荷瘤小鼠的平均体重,n = 5)。c)肿瘤重量,d) RTV,和e) 用不同分组(n = 5)治疗的小鼠在14天治疗期后的肿瘤抑制率。f)不同分组中各种实验小鼠的肿瘤的H&E、TUNEL和PCNA染色图像。比例尺为50μm。g)治疗期间的各自肿瘤体积和不同治疗后的肿瘤照片(n = 5)。 h) FCM 分析各组成熟树突状细胞 (CD80+ CD86+ 在 CD11c+ 细胞中) 的比例 (n = 3)。i) 肿瘤中 CD8+ T 细胞在 CD3+ 细胞中的代表性 FCM 图及其定量分析 (n = 3)。j) 肿瘤中 CD45+ T 细胞的代表性 FCM 图及其定量分析 (n = 3)。
图7. STE-BG 支架在 US 照射下的抗菌和成骨潜力评估。a) 不同实验组处理后琼脂平板上 MRSA 菌落扩散的代表性图像。b) 不同分组用 NucGreen(绿色通道)和 EthD-III(红色通道)染色的 MRSA 荧光显微镜图像。比例尺:100 μm。c) 显示不同实验组小鼠伤口愈合进展的图表。d) 相应小鼠组伤口部位皮肤组织的 H&E、Masson 和 CD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比例尺:分别为 600、80、1000、80 和 50 μm。e) 不同组培养 21d/14d 后的 BMSCs 茜素红和 f) ALP 染色。比例尺:5 mm。 g) 粘附于 STE-BG 支架的 BMSC 中细胞骨架的荧光染色。比例尺:50 μm。h) 与 BG 和 STE-BG 支架一起孵育后的 BMSC 细胞活力。i) 体外培养 7 天内不同组 (对照组、BG 组、STE-BG 组) BMSC 中成骨基因表达 (ALP、OSTERIX、OPG 和 RUNX-2) 的 qPCR 分析。j) 用对照组、BG 组、STE-BG 组处理的 UV-vis 中 ALP 的 OD 值。k) 颅内缺损模型简化图。缺损区域植入 STE-BG 支架 (右) 和对照组 (左) 以进行比较。l) 植入后 4 周和 12 周从 SD 大鼠获得的 Micro-CT 图像。比例尺为 2.5 毫米。 m,n) 不同组(对照组、STE-BG)在不同时间点(4 周和 12 周)的 m) BMC 和 n) BMD 表达。
总之,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外部声压电和内部表观遗传调控”逻辑门控泛凋亡激活方法,通过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和焦亡,用于骨肉瘤声免疫治疗。 具体来说,采用超声辐射作为“外部”输入信号,激活3D打印BG支架中的声压电MeST,产生丰富的ROS。此外,MeST中加载的EGCG充当“内部”开关,以缓解DNA 甲基化。通过这种逻辑门导航的泛凋亡激活,STE-BG加US辐射治疗可有效诱发抗肿瘤免疫反应,诱导骨肉瘤细胞 ICD 并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和细胞毒性 T 细胞活化,特别是CD8+ (36.9 ± 3.6%) 和 CD45+ (68.8 ± 5.6%)。系统生物学评估表明,声免疫疗法可有效根除骨肉瘤细胞,使体内相对肿瘤体积减少至 24.6%,这可能归因于压电效应和表观遗传调控的联合作用。复合STE-BG支架的抗细菌感染和骨再生能力也通过抗菌和骨缺损修复实验得到证实。因此,这项工作尝试采用“逻辑门”策略来制造多功能声压电支架植入物。 它表现出对骨肉瘤免疫治疗良好控制的泛凋亡激活以及对骨肿瘤相关骨再生令人满意的抗菌和成骨能力。
论文链接(DOI):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5814
申明:本微信号转发内容仅做学术交流使用,不作为商业用途,也不代表支持或赞同其观点,如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尽快协调处理。本微信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微信号所有,欢迎分享到朋友圈等非媒体上。
联系小编可免费投稿推送,本公众号另建有纳米医学实名学术交流群,请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添加下方微信号。
往期推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赖毓霄教授《BAM》:3D打印二氧化锰支架通过重塑骨再生微环境促进难治性骨缺损的成骨-血管生成耦合
点击“阅读原文”,通往论文原文
「ENDING」
投稿微信|nanomedicine1
投稿邮箱|xianwenwang@126.com
关注纳米医学进展
了解纳米医学前沿
长按二维码私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