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研究团队《Advanced Materials》:多功能微针贴片与一氧化氮协同治疗慢性创伤的新型疗法

文摘   2024-12-16 07:31   安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摘要

作者提出了一种多功能微针贴片,内载一氧化氮(NO)释放纳米载体,用于靶向和协同治疗慢性伤口。慢性伤口往往伴随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顽固的炎症环境,传统治疗手段难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团队设计的微针系统通过结合海藻酸钠(SA)、糖类识别分子Con A以及抗菌剂Reuterin,实现靶向递送抗菌剂并释放NO,从而具有穿透生物膜、抗菌、抗炎及促进组织再生的多重功能。体外实验验证了纳米颗粒的靶向性和抗菌效果,体内小鼠模型实验表明,该微针贴片显著提高了慢性伤口的愈合速度,显示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潜力。研究结果为难愈性皮肤伤口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展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该研究以题为Multifunctional Microneedle Patches Loaded With Engineered Nitric Oxide-Releasing Nanocarriers for Targeted and Synergistic Chronic Wound Therapy”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背景简介   

慢性皮肤伤口(如糖尿病足溃疡、静脉溃疡等)是一类常见但复杂的病理问题,影响了数百万人。其特征包括延迟的伤口愈合和易受细菌感染,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得传统抗生素难以穿透并清除病原体。此外,慢性伤口通常处于持续的炎症状态,进一步阻碍了组织再生。传统疗法(如清创、局部或全身抗生素治疗)因耐药菌的产生、治疗靶点的局限性和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未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近年来,纳米技术为慢性伤口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通过精准递送药物并结合多功能特性,有望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然而,大多数纳米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靶向能力不足、抗菌机制单一、局部组织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

研究概况
该研究针对这些挑战,这项工作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微针贴片,通过负载特定设计的纳米颗粒,结合NO释放和靶向功能,力求实现快速、精准、高效的慢性伤口治疗。研究团队开发了RE@SA-Con A/SNO纳米颗粒,利用海藻酸钠(SA)作为纳米载体,通过化学修饰结合糖类结合蛋白Con A,并通过引入S-亚硝基化(SNO)结构实现NO释放功能。这种复合纳米颗粒通过负载抗菌剂Reuterin,形成多功能的纳米体系。将制备的纳米颗粒整合到微针贴片中,测试其机械强度、皮肤穿透能力以及药物释放行为。微针贴片展现了优异的皮肤穿透性能和稳定性。通过细菌生物膜模型验证纳米颗粒的靶向能力,发现Con A显著提高了颗粒对细菌表面多糖的亲和性。此外,NO和抗菌剂协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展现了显著杀菌效果。在小鼠慢性伤口模型中,比较微针贴片与传统抗生素治疗的效果。通过组织学分析评估炎症因子水平、血管生成、胶原沉积和伤口愈合情况。实验结果表明,RE@SA-Con A/SNO纳米颗粒和微针贴片具有显著的抗菌和伤口愈合促进作用。研究表明,该微针贴片通过结合靶向性和多功能性,为慢性伤口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抗菌效率,还显著加速了组织修复和愈合,为临床难愈性伤口的治疗带来了可能的突破。

1. 装载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微针贴片示意图,用于加速慢性伤口愈合。a) 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合成以及其在微针贴片中的包载示意图。b) 装载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微针贴片在慢性伤口中的靶向和协同治疗应用示意图。

2. 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表征。a) 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合成示意图。b) SA-Con A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c) 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d) SA-SNO的FTIR光谱。e) 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动态光散射(DLS)结果。f) 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包封效率和载药效率。g) 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

h) RE的累积释放曲线。i) RE@SA-Con A/SNO纳米颗粒中NO的累积释放曲线。

3. 微针贴片的机械性能。a) 微针贴片的代表性图像。b) 微针的机械强度测试。c) 微针插入石蜡膜的测试。d) 微针插入皮肤的穿透深度。e) 微针应用后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的皮肤组织切片。f) 微针贴片中RE和NO的体外释放动力学曲线。2cm-1处,分别用箭头标记。

4.MSN@Met-CeO2MN的制造和表征。a)通过显微镜观察微针阵列的分布。b)MN、MSN@MetMN和MSN@Met-CeO2MN的SEM图像。c)MSN@Met-CeO2MN的SEM映射图像。d)MN、MSN@MetMN和MSN@Met-CeO2MN的微针力学测试。e)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透皮深度和MSN@Met-CeO2MN的罗丹明B释放。

4. 微针贴片的抗菌性能。a) 经或未经RE@SA-Con A/SNO微针处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FESEM显微图像。b) 不同微针处理后,LB琼脂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代表性图像(24小时)。c) 不同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区的代表性图像(24小时)。d) 不同微针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死检测(24小时)。e) 不同处理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f) 不同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区的直径。g) 不同处理后LB液体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OD600值(24小时)。h) (d)中细菌死亡率的分析。i) (e)中不同处理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清除率。

图5. RE@SA-Con A/SNO微针的抗炎效果(体外)。a) 不同微针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CD86的荧光强度,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b) 不同组别的CD86流式细胞术直方图。c) 不同组别的CD86相对表达量。d) 和e) 不同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IL-6和TNF-��的实时qPCR检测结果。f) 和g) 不同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IL-6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每个点表示均值±标准差(n = 3)。P < 0.01,和*P < 0.001。

6. RE@SA-Con A/SNO微针的细胞毒性、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促进作用。a) 不同微针处理后,HUVEC细胞的活/死检测结果。b) 不同微针处理后,HUVEC细胞活力分析。c) 不同处理组下,HUVEC细胞迁移的代表性图像。d) 不同处理组下,HUVEC细胞迁移比率。e) 不同处理组下,HUVEC细胞管状形成的代表性图像。f) HUVEC细胞管状形成的定量分析结果。每个点表示均值±标准差(n = 3)。***P < 0.001。

7. RE@SA-Con A/SNO微针在体内的应用。a) 体内实验时间安排示意图。b) 不同处理后,小鼠皮肤伤口在第0、3、5、7、9天的代表性照片。黑色虚线圆圈表示原始伤口区域(直径:1 cm)。c) 不同组别伤口形态变化的示意图(9天内)。d) 不同处理下小鼠皮肤伤口在9天内的伤口面积比率-时间曲线。e) 小鼠在接受不同处理后的体重变化(9天内)。每个点表示均值±标准差(n = 7)。

8. RE@SA-Con A/SNO微针治疗后组织再生、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的研究。a) H&E染色的代表性明场显微镜图像。c) 通过Masson染色观察胶原蛋白。e) IL-6的免疫组化染色。b) 不同组别在第9天表皮厚度的定量分析。d) 不同组别在第9天胶原体积分数(CVF)的定量分析。f) 不同组别在第9天IL-6阳性细胞的定量分析。g) 不同处理后,第9天使用CD31(红色)和DAPI(蓝色)染色的小鼠伤口组织新生血管免疫荧光图像。h) 不同组别在第9天CD31阳性细胞的定量分析。每个点表示均值±标准差(n = 7)。**P < 0.01,***P < 0.001。

总结与讨论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多功能微针贴片,载有工程化的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用于靶向和协同治疗慢性伤口。该纳米颗粒由海藻酸钠(SA)构成,负载抗菌剂Reuterin,并结合糖类识别分子Concanavalin A(Con A)和一氧化氮(NO)。Con A可使纳米颗粒特异性地与细菌表面多糖结合,从而高效靶向伤口中的致病细菌,同时持续释放NO,发挥抗炎作用,促进组织再生,加速伤口愈合。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RE@SA-Con A/SNO微针能够有效穿透细菌生物膜,将药物直接递送到感染部位。在小鼠模型中,使用该微针贴片显著减少了细菌感染,并促进了慢性伤口的愈合,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效果。实验还发现,微针贴片不仅加速了伤口的愈合过程,还促进了上皮形成、胶原沉积和新生血管的生成。且该系统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小鼠体重和主要器官无明显不良影响。综上所述,RE@SA-Con A/SNO微针贴片作为一种新型的慢性伤口治疗方法,具有强大的抗菌、抗炎和促进组织再生的综合效果,为临床上治疗慢性创伤提供了一种有效、非侵入性的治疗策略。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其长期生物相容性及体内降解性能,以评估其长期安全性和疗效。此外,由于Con A和NO对环境敏感,未来还需改进纳米颗粒的储存条件,以提高其稳定性并降低制造成本。


论文链接(DOI):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13108


申明:本微信号转发内容仅做学术交流使用,不作为商业用途,也不代表支持或赞同其观点,如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尽快协调处理。本微信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微信号所有,欢迎分享到朋友圈等非媒体上。

联系小编可免费投稿推送,本公众号另建有纳米医学实名学术交流群,请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添加下方微信号。

往期推荐:苏州大学程亮教授团队《Nano Today》:一种基于生物感染传感器的伤口管理闭环贴片


点击“阅读原文”,通往论文原文

「ENDING」

投稿微信|nanomedicine1

投稿邮箱|xianwenwang@126.com

关注纳米医学进展

了解纳米医学前沿

长按二维码私信投稿 

纳米医学进展
聚焦生物医学材料前沿,发布与纳米医学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