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漂泊二十多年的他,将俄国视为“让灵魂深陷囹圄之地”

文摘   2024-12-04 12:42   广东  

1857年12月3日,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今天是他的诞辰。

约瑟夫·康拉德的人生无疑是传奇的,他在上流社会家庭度过童年,父亲是一位诗人,曾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著作译成波兰语。因为父亲领导波兰爱国运动,反抗俄国,结果于1862年被捕,全家被流放。因为父母都病死于流放地,康拉德11岁那年成了孤儿。

17岁时,康拉德逃往法国,开启航海生涯,在许多船上当过水手。当他在一艘英国船上工作时,只懂六个英语单词。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以英语写作的作家,并加入英国国籍。

在二十多年的航海生涯中,他去过世界各地,积累了一肚子见闻与故事。1894年,他结束漂流生活,开始在陆地上定居,撰写他最擅长的海洋冒险小说。

1897年,康拉德完成了第一部代表作《水仙号上的黑水手》。1900年,他发表了名作《吉姆爷》。1902年,完成了《黑暗的心》,这部描写刚果河航行经历的小说,也是康拉德的巅峰之作。

这位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作品充满悲剧性,深刻影响了福克纳、海明威等后辈。

晦涩难明的《黑暗的心》,叙事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也在叙述者马洛自身与他人之间穿梭,这种交替叙事的方法,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为西方现代小说开辟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在故事中,刚果丛林成了黑暗森林,贪婪与堕落让人心变得黑暗,死亡与欺骗成了世界的常态。殖民者与原住民的斗争,既是文明世界与黑暗丛林之争,也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争。殖民者当然有色厉内荏、唯利是图和残暴的一面,被殖民者同样愚昧。

在康拉德看来,西方社会建立在虚伪之上,而黑色非洲也只会继续保持黑暗。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碰撞,并不必然带来进步。在马洛眼中:

“树林中有些黑色的人形,有的缩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背靠着树干,有的趴在地上,一半露在光线下,一半掩在阴影中,呈现出各式各样痛苦的、认命的和绝望的姿态。……他们不是敌人,不是罪犯,他们现在已经不是世上的生灵了——什么也不是,只是疾病和饥饿的阴影,七倒八歪地在绿色的黑暗中”。

故事的最后,马洛穿越黑暗,回到文明世界,而库尔茨的灵魂已经留在愚昧世界里沉沦。

如果跳出文学范畴,将康拉德小说置于时代大背景下,可琢磨的地方就更多了。

康拉德的航海生涯,也就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恰恰与欧洲文明重塑世界的时间重叠。在这个时期,蒸汽机取代风帆,欧洲的殖民速度大大加快,完全重构了世界地图。那些曾经被土著统治的非洲土地,在几十年间纷纷沦为殖民地,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亚洲同样如此,从印度到印尼,还有遍布中国的租界,都在欧洲强权下遭遇不同程度的侵袭。

正如有人所说,关于殖民的暴行,同时代作家大多视而不见,或者是像马克·吐温那样,直到晚年才在小说中直言不讳。要不就是只看重殖民时代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进而歌颂殖民,完全无视暴行的存在。

康拉德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他是大英帝国的坚定支持者,认为它缔造了文明世界,推动了世界进程,但同样对英国的暗面极力批判。他在《黑暗的心》中坦言,“从土地的深处榨出财富是他们(殖民者)的欲望……它的背后并不比盗贼撬开保险箱更加道德。”

这样的例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康拉德的人生经历。作为一个在海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他更能看清那个时代的殖民事实。《黑暗的心》的写作背景就能说明这一点,1890年,康拉德在刚果呆了六个月,此时他已签约成为一艘船的船长,但却被眼前的贪婪和残暴所震惊,后来提前回到了欧洲,并催生了《黑暗的心》。

不过,在康拉德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被英美学术界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之姊妹篇的《在西方目光下》。

这本书的主人公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学学生,厌恶革命。他的同学霍尔丁暗杀政府官员后,来到他的住处藏身,可是他害怕受到牵连,告发了霍尔丁,导致后者被政府处死。拉祖莫夫并没有因为告密而重新过上安静生活,反而受政府情报机构胁迫,被派往瑞士刺探俄国流亡革命者的情报。在日内瓦,拉祖莫夫巧遇霍尔丁的母亲和妹妹。在霍尔丁妹妹向其吐露爱意时,拉祖莫夫因不堪良心的折磨而说出真相,最终遭到革命者的报复,遭殴打致聋,最终在俄国偏远地区的乡村和一个女仆度过余生。

毫无疑问,在那个年代里,一张安安静静的书桌是奢望。即使你想保持沉默,也会在荒诞中被裹挟沉沦。自由与爱,到最后都被仇恨和恐惧所覆盖。

康拉德对沙俄的蔑视和反感,投射于书中的字里行间,这其实是那个时代英国知识分子的共识。在小说开头,康拉德就对霍尔丁的刺杀行为表示认同,因为“人性中最高贵的抱负、对自由的渴望、赤忱的爱国心、热爱正义、悲悯的情怀、甚至淳朴的思维表现出来的忠实顺从,这些情感统统为仇恨恐惧所蹂躏,而仇恨恐惧恰恰与令人不安的专制压迫形影不离”。

在康拉德看来,俄国是“让灵魂深陷囹圄之地”,俄国民众生活在沙俄政府的监视之下,思想遭遇钳制,任由欺诈与仇恨蔓延于世。但与同时,他对革命派也并无好感,比如革命派领袖彼得•伊凡诺维奇的两面派行径。康拉德还借霍尔丁的妹妹之口,批评西方世界的物欲横流。

抛开康拉德的政治观点,他对拉祖莫夫这一人物的心理刻画,对大时代下无助个体扭曲撕裂的描述,都堪称经典。正如英国学凯斯•卡拉宾所言,“在康拉德所有作品中,《在西方目光下》既不是篇幅最长的,也不是耗时最久的,但兴许是给他带来痛苦最深的。”

这部小说是康拉德自传体意味最浓的小说。现实中的他选择离开,开启航海生涯,但终其一生,都在背叛父辈信仰的阴影中挣扎。他在书中极力批判让父母被迫害致死的沙俄专制,描述流亡与挣扎,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思索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极度痛苦。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他用自由、希望与不顺从对抗荒诞世界,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焚书之后,他们就会焚人


这个强大公国的故都,有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黄芥末和焗蜗牛


奥斯维辛没有幸存者,最好的人最早死去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


爱因斯坦等知识分子逃离纳粹德国后,为何纷纷奔向美国

欧洲价值
欧洲没落了吗?没有。为现代文明奠基的它,经过二战后的痛定思痛,冷战后的融合,已成为价值观最为多元、人道主义最为丰沛的地区,这也正是欧洲价值所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