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旅行时,在巴伐利亚州一个不知名小城镇郊外超市补给,见到超市门口货架上摆着一大堆椰菜花,个头很大。
相比我们平时在德国超市货架上见到的蔬果,它显得没那么干净,根茎上还微微带着土。更重要的是,在德国超市里,你很难见到满满一货架的同一类蔬菜,因为超市一般不会提供如此之大的货量,更多还是将一个货架分为几格,每格有不同蔬果。
货架旁边立着个小牌子,打开翻译软件一看,原来这些菜花是本地所产。在地蔬菜,这有什么奇怪?可放在供货标准化的超市,就真的很奇怪。
在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程度极高的德国,农民的收成一般都有固定的销售渠道。超市作为标准化流程的企业,商品的来源也有相对固定的渠道。换言之,大多数商品有着极高的稳定性,你今天来看,这个货架上卖这些东西,过些日子来还是差不多。
如果你今天来了只能买到包心菜,明天来了只能买到西芹,今天来买了牛奶觉得挺好喝,明天来了就只有羊奶供应,那就不是现代化意义上的超市,而是小农式的杂货店。
标准化超市当然有很多好处,仅仅从蔬果等农作物来说,它能提供相对稳定的供给。但过于标准化的流程,有时又意味着长途运输导致的不够新鲜。但如果过于强调“在地蔬菜”,又往往会因为货源不稳定导致货架不稳定。
所以,就有了折中的办法:以标准化供货流程为主,但偶尔也接受当地农户的在地蔬菜。我所见到的这一货架菜花,就是在地蔬菜。农户会偶然将标准化供货渠道以外的收获,提供给本地超市,超市会代为出售,但也会标明来源。
当然,这类合作往往出现于本土超市,在大品牌连锁超市里还是很难见到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商务合作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