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不喜欢德国的权利,是德国捍卫的核心价值

文摘   2024-11-18 09:10   广东  

柏林墙拆除后剩下的碎片▲

柏林墙倒塌35周年(5)

台湾作家陈玉慧曾经在《依然德意志》一书中提到这么一件事:两德尚未统一时,她从西柏林溜到东柏林“见世面”,跑到最高档的电视塔餐厅吃饭。吃着吃着,服务员学着西欧人的方式,走过来问菜肴是否可口。她也习惯了西欧人的方式,有啥说啥,随口应了句“有点咸”。来自东德国营单位的服务员立时大怒,骂了句“觉得咸?你怎么不回家自己做?”

这个遭遇让我想起了大导演胡金铨的经历。他曾回忆,民国时北京琉璃厂最出名的纸店是荣宝斋,店里伙计极为客气,哪怕你在店里呆俩小时不买东西,伙计还是笑脸相送。如果是熟客,伙计还会奉茶敬烟。文革后,胡金铨回北京探亲,重访早已公私合营的荣宝斋。才逛了一阵子,售货员看他不像买东西的,就开始摆脸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不少城市都重新对服务业提出了标准,但要求之低,现在看来实在搞笑,比如要求服务员不能随便打骂顾客,跟开头的东德服务员也算旗鼓相当。直到私营企业崛起,服务水平才真的得到上升。

柏林墙倒塌后,东德服务业的改变可谓天翻地覆,笑脸迎客成为“标配”。但东西德有没有差异?还真的有。

在前西德地区的餐厅吃饭,服务员都有一口流利英语。在慕尼黑和汉堡这样的大城市,当地德国人普遍英语极好,而且特别热情,只要你在街上站着看地图,不出十秒钟就会有人主动过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

可是在前东德地区的餐厅吃饭,遇上英语比我还差的服务员,几率一点也不低。甚至在曾经的德国文化中心、游客如云的魏玛市中心,我都见过一句英语都不会的服务员。

东西德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柏林墙倒塌后,德国一直致力于抹平东西德差异,这也被誉为人类史上难得一见的尝试。从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势来看,这个尝试显然是成功的。但东西德曾经隔绝多年,巨大的经济差异和思维观念差异,确实很难完全消除。此外,不同群体、不同代际之间,对柏林墙倒塌的感受也不一样,但这种多元化观点的存在是很正常的。

如今在柏林任何一家书店和纪念品商店,关于柏林墙的书籍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各种历史资料、口述史和访谈数不胜数。这些年来,我通过各种渠道所阅读的、所听到的也是海量。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街头采访,一位来自梅前州的前东德受访者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的德国,不过必须承认,我可以明确告诉身边任何人,我不喜欢这个国家,我也可以不喜欢其他任何东西。可在我年轻的时候,如果我对东德表示不满,甚至只是赞美不够热烈,或者只是我不喜欢东德产的洗衣机和收音机,东德秘密警察都会找上门来。”

柏林墙遗址纪念公园▲

针对这个受访者的话,采访方在后面的评论是:“德国所尽力做到并努力捍卫的事物中,‘德国人不喜欢德国的权利’也是其中一种。”

多元化的观点背后是不一的心态。如果从外表来看,前西德地区的人们普遍更热情开朗,前东德人(尤其是老人)会有一种你能明显感受得到的拘谨。这当然与英语程度有关,但更与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现实状态有关,也与经济有关。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他用自由、希望与不顺从对抗荒诞世界,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焚书之后,他们就会焚人


这个强大公国的故都,有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黄芥末和焗蜗牛


奥斯维辛没有幸存者,最好的人最早死去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


爱因斯坦等知识分子逃离纳粹德国后,为何纷纷奔向美国

欧洲价值
欧洲没落了吗?没有。为现代文明奠基的它,经过二战后的痛定思痛,冷战后的融合,已成为价值观最为多元、人道主义最为丰沛的地区,这也正是欧洲价值所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