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人,后来遇到几个人数巨多的案子就把这些给治好了。
最近这样的“机会”又来了......
初中的时候流行一种很火的方便面,里面附带着水浒英雄卡。于是整个学期,甚至是几个学期的热情都是围绕着这些水浒人物展开。因为每个英雄的数量不是平均分布,而是呈现不平衡的动态数列,这反而更加激起我们收集的热情。谁能想到,小小年纪就经历了成年人的游戏,饥饿营销。
像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A货,相应的黑旋风李逵、矮脚虎王英、九纹龙史进却可以在课桌里可以翻出一大把,有价值但不多。就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言:“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当时的我们为了集齐108将的水浒卡,慢慢的产生了相互交换的热情,甚至后来眼界开阔的同学专门做起了中介营生,赚取差价。
这样现阶段看起来很中二的热情却产生了很多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对水浒人物烂熟于心。以至于现阶段都可以随便说出这个集体的纠结者、首要分子、一般成员,以及哪些人需要对集体整体行为负责,哪些仅对部分行为负责。
类似的还有三国。我在小学三年级就看完了不是简配版的《三国演义》,但那个时候对内容一知半解,只觉得就是一帮不上学的人在拿刀互砍,甚至还有些字不认识。后来随着影视剧的拓展熟悉了很多,但真正得到深刻认识升华的是在大学时玩了很长时间的游戏三国志11。之后的认识层级迅速出现了跃升,随手就可以画三国地形图、势力图、流域图,关隘城防图,连里面名不见经传,刚出场就被砍的武将都能准确说出人是怎么来滴,又是怎么没滴。我又一次可以说出他们的纠结者、首要分子、一般成员,以及哪些人需要对集体整体行为负责,哪些仅对部分行为负责。
因此可见,区分一个人数众多群体的最好办法就是长时间的接触。
只是案件却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控辩模式的不同对双方的考验和挑战角度是不一样的。就控方而言,一个大几十甚至上百人的案子可能承担任务的就那一两个人,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分清每个人的行为、地位、作用,而时间的尽头就是两退三延。这事实上是一件非常挑战人类记忆力极限的事情,特别是当你还有不止一个类似案件,恰巧你中年的记忆力已早不如前。今天的你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你这个旧脑子还能否记清有几条客船。
只是挑战还不止于此,更在于证据的冲突与选择,毕竟每个人的角度利益不同,跟你说的话必然不同。十个人讲出十个版本故事并不鲜见,简单举例,一个故意伤害案。
现在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九个嫌疑人。
甲说:我没打,但是看到壬打了。
乙说:我没打,但是看到庚或辛打了。
丙说:我打了,但是丁没打,戊打了。
丁说:我打了,如果戊打了,那么甲跟乙肯定有一个打了。
戊说:我打了,如果壬没打,那么庚肯定也没打。
辛说:丙丁戊己必然有一个打了。
.....。
问:到底哪些人参与了?
看到这只能说当年教逻辑学的老师诚不欺我,而人数众多的案子复杂程度远高于此,理清这一切,只有你一个人。
最后简单说下我的经验。
遇到此类人山人海的案子我一般是采用表格化方式。阅卷之初就详细列好表格,根据起诉意见书指控的内容找准构成犯罪的核心点,如参与时间、具体行为、主观供述、他人指证、书面电子证据对应、获利金额、归案情况等,再根据后面阅卷和提讯不断填充和修改表格,找出共同点和矛盾点,再有针对性的补充证据。此外还需要在列表之处就编号,与审查报告中的事实、起诉书中的人员相对应,这样可以迅速寻找到人员问题所在,方便后续出庭。很多时候,表格完善之时,基本就已经能对案件掌握大概。后续再根据时间所剩不断加强认识。
当然办理此类案件还有一个前置性程序,先emo一会。
看似开始很耽误时间,但实际却省去了之后反复核对,反复翻阅的麻烦。
如果这样还记不清,那就再加个班吧....
▼林深时见鹿▼
你看,这是一个动漫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