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内心。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就职业而言,如果说有什么属于办案副产品。有两个部分,一是外在的疼痛,例如眼花、腰酸、脖子疼,即使我踢了近20年的球,曾经自我感觉身体素质还行,最终还是不落俗套,保持了和多数人的一致;另一个其实是更为损伤的精神消耗,包含且不限于精神焦虑、烦躁、头发哗哗的掉。
总是有人说每天看着眼前成堆的土黄色物体(案卷)在眼前晃悠,门外还有新的不断送进来,电话不停地响,人员不断地访、专注的事不断被打断,吵吵闹闹的一天最后只剩下焦虑的情绪和虚无感。最后感觉好像很忙,又好像有啥也没干,只能周末再来加班。
焦虑似乎成为了一种情绪的共识。恰巧最近终于咬牙把《瓦尔登湖》读完,才看懂了书中观念,所有内耗,均有解药。
客观而言这本书对办案人而言十分不友好。因为长期流程化高强度的工作,养成了对拖延零容忍的急性子,任何耽误时间且没有显著效果的行为都是“罪恶”的。而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随笔,记录了作者离开世俗的城市赛道选择一个湖边生活的两年细节,节奏极为缓慢,诸如今天买一个物品,明天装一个窗子。读起来很像著名的那本《老人与海》,全程慢慢悠悠,反倒更加烦躁,有了把书当枕头的心思。
所以坚持读完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该书流水账一样的表述很像财税类案件中看不完、看不懂、又不能不看的账目,或是一些法律意见书中看似很厚却永远不着要领的表述。只是读完之后发现还是有些豁然开朗,例如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例如如何活的真实。
成功学泛滥的今天,人“该做”的事太多。你要品学兼优,出人头地;你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仿佛哪一步没跟上,就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可事实上,越是盲随社会的脚步,越是容易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就如作者之前的境遇,很想着按照世间标尺完成别人定的指标,只是无可奈何。后来湖边的樵夫慢慢的启发了他,有些在意的东西只是许久以后才慢慢开始在意起来的,也即是说本可不必在意。一个人能抛弃的东西越多,生活与内心,反而越是富足。当你静下心来,走进瓦尔登湖,就会发现原来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现实中我们肯定不能像梭罗一样忘掉一切跑到湖边静心几年,给你办理贷款的客户经理第一个就会站出来反对,况且这样的方式也不稀奇,很多年前老祖宗们也干过同样的事,只是那时叫隐居。但是其中表达的关于丢掉非必要事项,为精神减负的理念很值得借鉴。就例如樊小纯在《不必交谈的时刻》中所说:“多数社交都是值得去避免的。我们并不会有那么幸运,一直遇到可说话的人。平庸的交流,尽管没有恶意,但实质上是负面的。”
每个人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外在的物质越繁复,内心的世界就越荒芜。
此外就是如何活的真实。读大学的时候很流行一个词“迷茫”,就是形容那个时代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后来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会有很多人告诉你如何隐藏情绪,或是如何面具化的微笑,但许久之后发现的确很累,焦虑情绪也会来源于此。
▼林深时见鹿▼
你看,这是一个动漫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