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过这样一个提问,法律条文不像数学、外语都看的懂,为什么还会有专业的区分。
事实上但凡读过点书的人,法律条文里每个字的确都可以看懂,但是并非意味法律领域没有专业壁垒,因为文字背后的理论基础、实践含义和更为宏观的价值观和法律运行中的逻辑冲突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就可以领悟。实际每个人都在路上。
这个行业有诸多有趣之处。其一就在于很多人可以轻易进入其中,但是真正懂得和熟练运用又非那么轻易,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磨炼,也需要用心参悟,真不是翻翻几本书看几篇新闻报道就可以跨越的距离。于是会发现抖音等自媒体做宣传的人很多,但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却是千差万别,而给自己的定义又都是资深法律人。情况类似曲艺里的相声,只要说话流利的,胆大一些不怯场都可以上台说上几句,只是百年时间算是精通的并不多,可以称之为大师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会有随便翻点书的人煞有其事的宣传自己,然后再笃定的质疑别人。因此,“专业”二字在会显得十分有分量。
然而该行业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又在于,因为法律条文都能看懂,所以注定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讨论、需要被公众一直评价的行业。就如机械制造、航天发射、生物医学,一般人不会去讨论,因为给资料也看不明白,并非这些事情与普通人太远,只是看上去壁垒很清晰。法律领域既与普通人有很大关系,又基本能看的懂,就算法条读不明白,案例故事还是可以听的。这其中就会模糊了专业的概念,行业属性看上去也不是那么明显。但实际上,法律人的专业差距绝不低于其他理工行业,甚至可以影响的领域更广。
就例如法庭辩论,也许是很多人受英美律政剧的影响,总认为好的法庭辩论一定是舌战群儒,一定是场面火爆,一定是用力过猛的怼对方。事实上那只是戏剧化的英式法庭,现实中大多数一样是枯燥无味让人昏昏欲睡。法庭比拼的是证据,而不是嗓门,场面口若悬河实际卷宗都没看完的人也并非没有。好的法庭辩论自然需要好的语言组织,但更需要的是对法律问题的准确把握,是对司法运行程序的系统认识,这个过程目标绝不能是追求场面的火爆,而是精准达成己方所期望的司法结果。
相对于辩论中语言上咄咄逼人,以往会遇到一类人,每次辩论话不是很多,即使说话也是慢慢悠悠,却总是把言辞落到最关键的位置,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让对方放开了讲,自己默不作声,然后再根据对方长篇大论中逻辑错误精准的提出质疑。场面上不是很好看但确实很有效用,内行看门道就在于此。就像很多人说法律领域遇到什么样的人是需要福报的,因为委托的人不对就像看错了医生,只会把病看严重,而真正专业的人是具备建设属性的。
在刑案领域,常说每年都可以遇到一些把自首辩没的事情。有些是辩护人基于委托人要求不得已为之,有的则是辩护人仅局限于一个罪名、一个事实的框架内,没有以更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于是错失认定自首的机会。以往还会遇到过把轻罪辩成重罪、把一罪辩成两罪的事情,看上去很滑稽,但却是真实发生的;同样也会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人,能够感受到的不仅是认真,更在于对法律问题的准备把握,诉讼目的很明确。
都说法律行业需要情怀,的确如此,因为这一路一定会经历很多质疑、误解和疲惫。但是这种情怀不应该仅停留在悲天悯人层面,更该是不停息的提升自身,让自己更为专业,在看不见的专业壁垒中搭建桥梁。这个过程不仅是去看更多的书和文章,还更该是参与更多的案件、见更多的人,付出更多努力去参悟人间疾苦,去理解法律运行。最后再回归本质,用所理解的一切去完成角色任务。
“专业”,是对法律人最高的评价。
▼林深时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