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不等价的。看上去都是指针跑一圈,但是针对不同的人,或者说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其实际价值完全不是一回事。小的时候的时间是有剧情的,一个下午就可以刻上很多的快乐;读书的时候时间是有标尺的,最终都被刻度上45分钟课时的截断;中年以后时间就是有遗漏的,不知道花在什么地方,反正就是没有了。
然后会发现,各行各业的人最后殊途同归,什么财富自由、心情自由,最后终极理想都是希望做一个不被时间追赶的人。
最近看一本书《时间人格》。书中一部分讲到如何管理时间,这一部分对办案人不适用,一直觉得在绝对数量面前,任何技巧都闲的单薄无力,对待时间也是如此。书的另外一部分倒是有些阅读价值,主题是如何调整自己,认为现代社会加速了时间感知,减少了耐心和深度体验,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很多日常的焦虑感,其实就是来源于对时间快速流失的恐惧。
法律专业又是对时间最为敏感的专业,诉讼法中太多关于时间的条条框框。当年我读研时学的就是诉讼法,那时的老师在课堂上给了一个定义,他认为诉讼法就是时间的法律,多年以后想起来那个定义简直完美。只是,这种时间的法律框住了很多案子里的人,也包括我们。
从日常的角度看,我们就是不停的在跟时间赛跑,在时间的限定内送走一些,再被另一些新来的急速追赶。突然想起最近奥运会中田径比赛的场景,自己在追赶着,也被追赶着,旁边还有一些不跑的在喝彩。
对于时间的焦虑还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不可控,反而是自己处于被支配状况,很难知道下一秒会在哪里,会做些什么。就例如传唤取保候审的嫌疑人是工作中的常态,却也可能是工作中最可以让你血压飙升的时刻,永远不知道电话那头闪着怎样一双人畜无害的眼睛,以及给你怎样一个五雷轰顶一样的回答。
曾经一个盗窃案的嫌疑人,案件数值不是很大,案情也很简单。本来通知来一趟做个笔录就可以很快结案,电话那头也答应的非常痛快,约定上午九点,一切似乎很顺利。
只是似乎....
第二天准备好文书的我们等了很久,过了约定时间依然难觅其踪,电话直接不通。时间慢慢流逝,耽误了很多其他安排。就这样,我们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等待着一个可能来亦或者可能不来的少年。在我们把生气、焦虑、急切、绝望、淡然等所有的情绪都轮番上演一遍后,电话铃声姗姗响起。那头缓缓的传来绵柔梦醒声音,并略带责备的问:“你们怎么不叫我,我一直等你们开车接我呢”。
如果一天只有一个故事那一定很快乐,但如果还堆砌着很多其他事情,想不焦虑都难。
工作只是一个方面,生活也是如此。当两方面对时间的需求都极限撕扯到一起,你会发现一天24小时的配额真的不够用,也就成了很多成年人负面情绪的来源。
《时间人格》书中讲到的,通过适当的放慢时间感,来提升对生活品质的感知。如果没有感知外界的能力,也一定无法快乐。
快乐的成年人一定是一个情绪调节大师,而这正是法学课堂内没有交给我们的技能,需要在紧张的奔波中换一口气,需要再疲惫的极限停一下脚。就像之前说的,一个不快乐的司法官,很难做出高品质的判断。做一个不被时间追赶的人,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做到,就在一个时间段内去放慢时间不被追赶。
情绪稳定且快乐,是对所有的负责....
▼林深时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