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也许就是一个大草台班子,对任何没有深入接触的事物都自带美好滤镜。印象中庭审什么样,最开始的时候是港剧里面英式风格,一帮人戴着可能早已长满虱子的假发(小时候一直奇怪为什么头戴方便面),站在没有卷宗的桌子前充满进取心的发问,被发问的人感受到了挑衅却没有用方言三俗的问候家人,而是尽力的配合法庭要求回答问题,一切都在按程序进行,像演的一样(实际就是)。
后来是影视剧中东欧的庭审,法官主导者进程,会有一方在庭审的结尾十分有感染力的演讲一样的发言,俗称上价值,然后音乐响起烘托出电影主题,无关且业余的话虽多但也不会担心后面控申会移送材料。
再后来就是国内影视剧中严肃的形式,刚看完开头曲就能感觉高大上的形象灌满血液,战斗力直接拉满。只是当你参与庭审足够多,从几十到几百再到上千甚至更多,总能发现那些与滤镜不一样的剧情,更会被一些不着调的被告人所震撼,那才是最接地气且不曾想到的真实。
书本上总说刑罚是最严厉的处罚,关乎人的自由和生命,按理说被告人一定会认真对待。可问题是当你开过足够多的数据样本,一定会发现总有一些心有足够大的被告人压根不当回事,好像开庭通知的根本不是他的事,他的盛装出席只是在帮我们在期限内完成案件。刑诉法赶不上他追求自由的脚步,开庭传票传唤不来他迷瞪犯困的灵魂。一阵冷风吹过,最后就是控辩审三方都坐在法庭无聊的相互瞪眼,结果被告人一个电话说家里有事不过来了,庭你们开吧,一切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很久以前有个盗窃案被告人,审查阶段表现得很配合,也严格遵守了取保候审规定,直到庭审当天庭审各方相互对视了很久依然看不到被告人的身影,后来书记员电话联系了很长时间,那边才慢悠悠发来一条短信“我去打工了,感谢你们的照顾,有缘再见”。
我一直相信拖延症和迟到的习惯可能是天生基因所致,不然你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一再强调守时之后依然可以精准的迟到。之前有个帮信的案子,被告人在审查起诉阶段传唤时就迟迟不到,在多次催促之后才磨磨蹭蹭的出现,现身的那一刻我竟然还有点激动,从未想过可以这么内心热烈的等一个人;之后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下次一定准时,谁曾想开庭当天又是一场控辩审三方相互欣赏面部表情的surprise。
疫情期间给办案带来很多困难,为解决期限问题很多地方开庭不得不采取远程视频等变通的方式,认罪认罚也是如此。期间有个被告人之前书记员已经约好时间和连线方式,可到了时间之后对方一直不接通视频,.....,又过了很久之后对方终于接受,画面里一个头发蓬松、睡眼蒙眬、半裸上身的男子赫然出现在视频的那头,然后略显呆滞的问....“你们是谁?”....。
你们都坐好了被告人还没起床这种事听起来魔幻,但又是那么真实,总让人感叹世界的多彩,也竟然离当年想象的卖家秀如此遥远。而这些还倒逼着自己改变急性子的性格,沉下心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慢慢来,以免憋出内伤。
▼林深时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