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永恒的话题,却不是匀速的话题。就像曹操20岁时就可以举孝廉任骑都尉,刘邦47岁时却依然还是村长,梁启超16岁就可以中科举,而范进完成这一目标却用了54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而更像一个哲学题,如何认识自我以及如何和与不如意的自我相处。
有关入额的话题同样如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相处方式,会有人积极热情紧张焦虑,也会有人淡定从容坦然处之。之前会有一些小伙伴留言,感觉自己已经很难入额、或者是比同龄人入额晚了很多算不算是一种失败,言语间感受到的是高频的焦虑,更是对多年后自己的失望。
能有成长焦虑的人一定不是可以随便躺平和放弃的人,在丧文化逐渐流行的时候,还能保持自我,对自身有所追求和期待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是个人的发展又是很有玄学特征的事情,没有统一的定义,既需要逆流而上的勇气、也需要漏船载酒的运气,因素包含主客观,而获得这些之前需要的是如何塑造对蛰伏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其实这里讨论的已经不再是入额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成长的问题,如何面对和认识人生中的困惑。就像很多人看上去万事俱备,只差任命。但实质上很多年后复盘人生发现差的真的不只是程序,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心态、沉稳,当然还有运气和机遇。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竞技,而是自我的完美主义。解决不了的客观就需要调整内心。需要明白够不着的地方,太过焦虑和急切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毕竟每个单位的情况不同,有的40岁还是助理,有的30岁可能就已经员额多年。与其焦虑这些,不如放平心态,安静成长。
员额不能定义人生,但需要保持向外求知的欲望。虽然员额是一定职业生涯的认可,但并不能定义人生,也不会是生活的答案,更不是与别人赛跑的奖励。有一种观点认为办案的人只是工具人,只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运行,只是巨大引擎中毫无个体特征的一部分,但谁又愿意只是一台机器,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血有肉。成为唯一且绚丽多彩的那一个,这远比跑在前列更有意义。
面对生活坚持一点长期主义,而真正的“长期主义”不仅仅是指长期做一件事,是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原则,坚持做正确而重要的事,不去紧盯结果的默默前行,终有一天会积少成多、积流成海。这里的长期主义也不再是入额、或是工作方面的事情,把镜头放大实际上就是面对不如意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以放在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沉下心低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保持自我的事情,在不如意时可以与自己促膝长谈,在失落时可以拥抱自己,也许多年后回过头再看,自己身后已经是长长的路。
给时间一点刻度,年底的时候还能想起为不一样的自己做了点什么。沉下心,慢慢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林深时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