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94年女员工离世,撕开新中产脆弱一面,社会压力测试才刚开始

文摘   2024-07-04 18:45   北京  
今天,中金公司一名94年的女员工离世,引发网民热议。
网传该员工是因为公司降薪选择了跳楼,虽然中金公司否认了与降薪直接相关的说法,指出是“自身原因”。

但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猜测涉及到了降薪、房贷压力、房价下跌以及可能的怀孕情况,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触动了众多背负房贷人群的痛点,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所谓“中产”生活的激烈讨论。
网上流传的信息显示,该员工姓郑,1994年出人,拥有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优秀背景,之后保研至浙大金融学专业硕士。她在2021年加入中金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外貌、气质和工作能力均较为出众。
网传该员工去年为买房贷款超过1100万,每月光还贷就需要5.7万,生活压力可想而知。而中金公司这两年一直被曝大幅削减员工薪资。

从财报分析,中金公司员工的平均薪资在最近几年确实经历了显著的下降。2020年人均薪酬大约142万,2023年腰斩为70万,今年一季度再次同比下降36.78%,为10.52万,折算成月薪约3.5万。
获悉了这些背景信息,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感情反馈是复杂和矛盾的。
一个年仅30岁本该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很多人也同样背负房贷,经历着或者可能面临着降薪、失业的困境,这极易引发人们共情;另外,一个金融精英人士的消费方式、生活理念和面对挫折的轻生选择,却又值得人们深思和反思。

作为国内顶尖金融机构的高薪员工,购买了千万豪宅,她无疑属于中产阶层。但这样的中产生活和心理,无疑又太脆弱了。
很多人认为,这个悲剧其实可以不必发生。
从目前了解的信息分析,她轻生的原因主要就是房贷和降薪。
先说说房贷。月供5.7万确实是不少,超过了绝大多数人每月的收入,再加上其他生活开销,她的经济压力必然很大。但是,这个压力不是没有办法卸下来的——把房子卖掉就是了。
在上海这种超一线城市,即使房市不好,但只要价格到位,不可能卖不出去。10%的降价幅度还是有市场的。所以症结无非在于能否接受亏本处理。但是,钱亏点就亏点,总没有生命珍贵呀。
再说说降薪。在监管趋严、市场波动加剧的大环境下,投行业确实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但金融行业之前的平均薪资基数很高,月薪超10万的比比皆是。按照该员工的教育、职业背景以及购买高价房产的消费能力分析,她之前的薪资应该不低。即使连年降薪,平均月薪不还有3万5吗?这还是远超一线城市的社会月平均收入水平的。而且,公司也只是降薪,工作还在,这不比那些35岁+失业者的处境好得多吗?
本不该发生的悲剧真实地发生了。
这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但她也有很大的代表性。因为她面临的境遇是当前很多年轻人正在面临的,她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是此前从未感受过的。而这个社会的压力测试,现在才刚刚开始。
她是90后,他们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国内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价持续快速攀升,他们参加工作后工资也一直水涨船高。在很多年轻人的阅历中,人生一直在不断摸高、向上走。在他们的认知中,未来也将一直如此。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们才敢于背负超过千万的贷款,因为他们觉得未来肯定还得起。
但是,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房价也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一个行业也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峰;人生也不可能永远处在高光时刻。社会潮流必然有高有低,这是自然规律。国内经济也不例外,进入发展新常态,这是普遍共识。
不确定性才是确定性的生活真谛。对于身处潮水中的个人,无法抗拒大势,能做的,就是不断适应,不断改变。
享受了社会发展红利的新中产们,不能被过去的所谓“成功人生”标签所绑架。没有豪宅豪车,家人团聚的蜗居一样温馨;没有牛排红酒,朴素的家常饭菜一样美味;没有出国旅游,周边的公园街角一样美好。
古训有云,“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在当前不确定周期的新常态形势下,我们要具备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拥有极端情况下的底线思维,增强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最核心的就是去杠杆,尽量避免超出能力的负载。
当然,也没必要过于焦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机遇。放下过去的所谓“成功”的执念,放松心态,与自己和解。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新电实验室
关注新科技、新能源、新经济。 深度解读,犀利锐评。 加V一起探讨:KKZWL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