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我们真没有余力再欣赏自己的艰难了

文摘   2024-08-12 09:15   北京  
一直挺喜欢徐峥的,所以他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逆行人生》上映时,还挺期待的。

但看完之后,小电却纠结了。一方面敬佩电影选题的勇敢,不是谁都有勇气敢去触碰裁员失业、底层奔波这样严肃的题材的;但另一方面,看完挺堵的,有些话不吐不快。
电影剧情几乎全是社会热门话题的集合体。
前半部分是中产破产七件套,一件没落下
一是办公室内卷,大厂技术骨干因年龄大被裁员;
二是巨额贷款买豪宅;
三是妻子全职在家没工作;
四是孩子上国际学校;
五是老人生大病;
六是投资的P2P暴雷;
七是房价下跌,首付全跌没……

下半部分是困在系统算法里的外卖老哥的升阶史,从菜鸟一步步荣升为单王。过程中的送餐超时、大雨、电池耗光、扣分、差评、与生命赛跑、交通事故、单数竞赛……升级打怪同样也是一样都没落下。
片方肯定是下过功夫的,将当前讨论最集中的社会现象和话题都收罗进了剧情里。这电影就像是大数据算出来的,虽然很具代表性,但人物和剧情都过于标签化和套路化,缺乏个体的感染力。
办公室内卷,大龄裁员失业,房子断供,外卖员困在系统里……观众对这些剧情肯定也会共情,会受触动。但说实话,并不很大。因为这样的故事和新闻早就听到很多,看到很多,太普遍了。而电影的人物塑造和故事走向,都在套路里,没有任何的“意外和惊喜”。
复刻了一遍我们艰难的生活,有必要去影院里看别人再给我们演一遍吗?电影最大的潜在观众是外卖员,但困在系统算法中的他们,疲于奔命,相信大多数没有精力去影院花2个小时观看,也不太舍得掏这几十块钱电影票钱。跑单间隙刷刷短视频足够了。
艺术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优秀的作品通过故事引发共鸣之后,还需要提供情感和情绪价值。什么样的情绪价值?简单来说,要么疼,要么甜。
疼,就是痛点,戳到人们极痛处。《我不是药神》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生大病,以及可能面临的天价的进口药,就是人人潜意识里的最深恐惧。

说回《逆行人生》,电影描绘很多人生逆旅的艰难,但对深层次的根源没有挖掘,比如就业市场的大龄歧视,比如时时刻刻催命一般的系统算法。电影都有涉及,但都没挖到痛处,浅尝辄止,也不像药神那样提供了解决出路。
甜,就是笑点,给人们提供力量和希望。说实话,《逆行人生》中,主人公从大厂的技术骨干,逆行升级为外卖单王,我并没有受到鼓舞,反而更绝望。这不是人生的成功,落魄的大厂精英没有得到救赎,反而更加疲于奔命,出了车祸还得微笑刷脸,不然单都没的跑。

电影有个开放的结尾,主人公为了跑单更快,制作了“路路通”小程序,得到了外卖平台老板的关注。所以他有可能被重新起用继续做技术。这算逆袭成功吗?或许吧。但这个小程序普及使用之后,给外卖员带去极有可能的结果,是更加内卷。原来平均跑单时间是10分钟,未来可能是5分钟。这不更可怕吗?
看场电影,都不让人喘口气啊~


新电实验室
关注新科技、新能源、新经济。 深度解读,犀利锐评。 加V一起探讨:KKZWL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