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发学|岁 月(龙门阵之二十)

文化   2024-05-11 16:37   四川  


△ 1991.6.笔者拜访文学大师艾芜老先生时留影。(《四川文化报》记者  刘晋川 摄影)         

 


岁 月

——龙门阵之二十

熊发学
         

 

岁月,虽然已经飘然而去33个春秋,然而,与文学大师——艾芜老先生,怡谈和乐的那时那刻,却永驻心头!
那天,云淡风轻,神清气爽!
笔者带领《四川文化报》记者一行,相约拜见(专访)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大师——艾芜老先生!         

 

当年,艾芜先生已经87岁高寿,身体欠安,其时正在省人民医院高干病区休养。
我们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即待当班医师按正常时间查房、巡视之后——上午十点,并提前半个小时到达病养区;没想到,未待我们到达时,艾芜老先生已经在休养区的“候客室”坐待。
“艾老,您好!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没有,没有,没有的事。”艾老准备从沙发上起身迎接我们,我们赶急上前,搀扶艾老坐定。
艾老坐定后,微笑地注视我们一行,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就像录像镜头那样,对我们一个一个慢慢“扫视”一遍之后,他伸出右手,我们立即跨步向前,与艾老握手,逐一向艾老表示敬意与问候!   
艾老示意,让我们在他身旁入座。
待我们入座,艾老呷一口茶后,首先向我们一一提问:姓名、年龄、原来在哪里工作……
笔者原来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此时此刻,被艾老的逐一发问“打乱”了,似乎不是我们拜见、采访艾老,反倒像是艾老对我们进行户口式“讯问”。
艾老边问,边根据大家回答的不同内容,顺势回应,不时引起大家阵阵欢笑!
大约五分钟后,艾老不无打趣地感叹道:
“真对不起,我占用你们这么多时间了。”艾老欠了欠身子,接着说:
“听说你们要搞一次‘微型文学’征文比赛活动,这很好呀!”

之前,我们已经向艾老报告过我们“专访”的主要议题,即针对报纸(篇幅有限)的特点,“如何开展“微型文学”作品创作?”此时此刻,艾老先入为主,一下子就敲定了我们事先约定的“议题”。   
艾老青年时代,独步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缅甸广袤地区,做文学青年时代“南漂寻访”,期间,做过杂役、马夫,历尽“流浪文豪”必经的磨难,就像当年俄国文学大师高尔基那样,融入社会底层,与三教九流混杂其间,终于获得了进行文学创作,无穷无尽的生活源泉。
后来又做过报馆校对、副刊编辑、大学中文教授,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参加“左联”,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艾老的处女作《南行记》应运而生,由此,把我国西南边陲的社会风貌,以及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从而创造了我国西南边陲人文风貌,灿烂文学殿堂的悠悠历史!   
边陲风土人情,绮丽风光,传奇故事,富于神秘色彩的人物塑造,以及鲜明的抒情风格,浪漫情怀,成为艾老早期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这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崇高的文学地位!
在谈及报纸“微型文学”时,记得艾老主要阐述了这样几个基本观点:一是,办好报纸的文艺副刊,是广大读者对报纸的基本诉求。艾老谈到:报纸以新闻为主,但必须辅以生动活泼的“文艺副刊”。二是,文艺作品,是报纸“副刊”的生命所在,诗词歌赋、散文评论,固然重要,但“小说”不可或缺。三是,艾老特别强调,报纸篇幅有限,副刊上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之类,应该以短小精干的“微型文学”为主。
于是,艾老对本报开展的“微型文学”征文活动,表示充分肯定,给予大力支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曾经在康巴拉边城服兵役,也就是在那些日月里,冒着寒霜,读完了高尔基的《母亲》《童年》《我的大学》等著作。
读艾老文学作品,则是在而立、不惑岁月之后的事,虽然没有了当年,血气方刚年轻士兵读高尔基时那股劲,但是,对艾老系列长篇小说《南行记》,则是热乎其外,憧憬其内,的确是夜以继日的事。
当谈及艾老《南行记》时,笔者注意到艾老脸上,忽然闪现出微微的“沉默”之色,艾老似乎有些心理不安,他静默了一会儿,然后轻声细语地说:
“啊!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艾老认为,时代不同了,他不主张年轻人西施效颦,去做那个时代的“奴隶”,他说:其实,那是一种迫不得已,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谈到“微型文学”作品的创作,记得艾老着重强调了这样几点:
首先,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好比一座摩天大厦,而“微型文学”作品,则是大厦的一支一柱,一砖一瓦,是长篇中的一个“横断面”。
艾老说,把一部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压缩,再压缩,成千字文,那就应该是一篇“微型”作品;把一篇千字微型文学作品,扩大,再扩大,则是中长篇。
其次,“微型文学”作品,再短、再小、再微,都必须要有时代、地域基本概念,必须要有人物、事件,以及经过与结果。艾老说,可以把“微型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单独的“新闻事件”,缺少了这几个基本因素,就会成为丈二尺高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三,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新闻事件,要有人物个性,有血有肉,不能简单化、概念化、脸谱化,既要短小,更要精干,这是“微型文学”作品的灵魂。   

艾老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同情和助力是应该放在年轻的一代身上的。”
艾老在夸赞《四川文化报》开展“微型文学”征文赛的同时,不无深情地感慨说,组织“微型文学”创作活动,就是助力一大批文学青年,早日实现自己“文学梦”的一个好办法!
那天,艾老谈兴很浓,不经意间,已经差不多一个小时,是向艾老告辞的时候了。
我们向艾老送上时鲜果篮,祝福艾老平平安安,健康长寿!
艾老微笑着接纳。然后,顺手从果篮里,取出几个红彤彤的苹果,并一一回赠我们。   
艾老又拿出一个,放到鼻子边闻了闻,从衣袋里掏出手绢,擦了擦果子,然后,使劲地咬一口,细细地咀嚼了一会儿,细品片刻,满脸微笑,面向大家,轻声的感叹道——
“啊!又香又甜……”
大家又一阵欢笑!

 (2024.4.1.) 纪念艾芜先生诞辰120周年。

图片:来源作者

 相关阅读:(可上下滑动浏览)


熊发学|玉  公(龙门阵之十九)
熊发学|侃 爷(龙门阵之十八)
熊发学|饮者(龙门阵之十七)
熊发学|萱姑(龙门阵之十六)
熊发学|洞主(龙门阵之十五)
熊发学|春酒时节(龙门阵之十四)
熊发学|七 月 半(龙门阵之一)
熊发学|别了,远飞的大雁——“空港花田”随想(龙门阵之二)
熊发学|云 游 普 照 寺(龙门阵之三)
熊发学|思 君 不 见 君(龙门阵之四)
熊发学|脱轨,及其他……(龙门阵之五)
熊发学|香碗(龙门阵之六)
熊发学|拜年(龙门阵之七)
熊发学|素斋(龙门阵之八)
熊发学|寻 找 阳 光(龙门阵之九)
熊发学|海  声  若  涛——追怀文史家刘海声先生(龙门阵之十)
熊发学|刘光第何以“固穷”——兼评《晚清最穷的京官刘光第》(龙门阵之十一)
熊发学|“年代”杂感(龙门阵之十二)
熊发学|小寒大寒(龙门阵之十三)



熊发学——
四川富顺县横溪镇人,1939年出生。曾任《四川文化报》执行总编,1999年退休。2000年创办成都柴门诗社暨《柴门诗刊》。出版有《诗话“道德经”》、《薛涛诗·阅读词典》、《牵手薛涛》、《千古一牛心》(诗话“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情道之殇》(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歌研究)等20余本专著
商务加微信号:sczgch03  


【版权声明】图文及视听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传递信息,请点分享 

南湖雅集
【南湖雅集】 音乐 文学 信仰 历史 掌故 书画 阅读 影视 摄影 美食 手作 收藏 远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