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能恕|知青岁月:白酒换食油的故事

文化   2024-08-02 16:03   四川  


知青岁月:白酒换食油的故事



曾能恕/文



文革時期,不仅粮食供应持续定量,购买各类生活物资也愈加困难紧张。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工农业民生商品,都必需凭票购买,在凉山彝族地区,白酒更是当属稀缺商品之首俏。笔者那時下乡在西昌螺吉山牧场当知青,亲眼目睹了這一看似普通的消费饮品,其身价是怎样在社会物资极度紧缺的年代,被人为需求任意拔高。


白酒涵育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人们生活中普通常见的饮料。但在文革动乱時期受粮食严重短缺影响,城里白酒基本断供,即使想买瓶非谷物类白酒也比买黑市猪肉还难办到。各地农村长年都难闻到酒味,更谈不上去滿足国内少数民族对白酒的强烈需求和喜好。在大小凉山地区由于彝族传统习俗离不开酒,特别是逢婚丧大事或解决各种关係矛盾,甚至发生人命官司,只要有酒在其中斡旋,天大的事情也似乎变得不重要。酒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幸時代所造成的物质匮乏,把白酒的市场需求,炒作到了令人难以置信和不可理喻的火爆。


在文革高潮的年月里,笔者生活的螺吉山牧场彝族山区,酒不仅能换到粮食和禽畜肉类,一斤普通白酒还可以换到一斤优质食油,持酒方也不需找补。有時候还会出现油多酒不夠换,让需求者失望而归的扫兴场景。用油换酒的彝胞大多数来自相邻的大凉山,這种不公平的交易,却恰好给挣扎在蹉跎岁月里的知青,提供了改善生活的渠道。知青们因插队在高寒贫困山区,口粮只有荞麦和洋芋,生活长期艰苦,一年四季难闻到几次油香味。初涉酒换油的难得商机使他们恍然明白,有酒就不愁没油吃,但换油必须要有酒,而酒又是稀缺品也来之不易。由于尝到了甜头,弄酒很快变成了不少知青在回城探亲返场時,动用家庭资源而竭尽全力必办的要事。


现实是残酷的,城市里的白酒断供早已多年,家里人能开后门买到酒的没有几户。许多知青只好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在糖厂搞点蔗皮或红苕白酒代替,這种酒属非谷物类白酒,虽然质量和口感都较差,但也需凭内部票供应。而有的知青父母因心痛孩子,只好把家里平日自己都舍不得喝的谷物白酒,让子女带去山上换油吃。那个時期螺吉山牧场与大凉山邻界的大箐队知青点,成了白酒换食油的交易地。由于需求行情诱人,牧场里其它队的知青也将酒寄放于此,托该队知青好友与彝胞进行交换,然后适時来把食油取回去。


然而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贪婪和昧良有時候会不受控制,也许世上本就没有道德完美的人。为了达到少酒多换油的目地,有的知青便打起了歪主意,他们悄悄的往酒里掺水,使酒增大了体积和重量因此得益颇丰,而老实本份的彝胞哪能想到会发生這种下作的猫腻。掺水者还总结出了经验,称掺水量只要不超过25%的比例彝胞是吃不出来的。依据是蔗皮或红苕酒味烈浓度高,能掩盖水臭味,吃起没有那么打脑壳,囗感比原度酒还要好喝些。可笑造假者竟然成了勾兑师,让人不禁遗憾的是也许他们根本没去想过,彝胞换酒的食油是怎样得来的?特别是在承受這种不等价的交换中,有谁换位思考过彝胞们心里的无奈和难以表达出的辛酸感受。


从凉山来知青点换酒的彝胞,大多居住在较低海拔的大山里,因气候条件尚可种出点油菜籽或黄豆换点儿食油,平常哪里舍得吃?只有家中遇要事才会忍痛拿去换酒招待客人。彝族人对白酒的喜爱着实让人惊呀和捉摸不透,据说有一个彝乡大队书记,因社员邻里纠分闹出了人命,他让当事方设法弄来白酒,并召集相关族辈开会解决问题,因矛盾复杂未能妥善处理好赔偿责任。会后有人提醒他,恐有人不服来找麻烦,未料這个书记竟然火冒三丈的说,大家把酒都喝了,还有啥子逼话要说的嘛?应该是没得事了,谁它妈喝了酒还想没事生事找话说。可见即是面对這种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彝族人的眼里似乎是喝了酒,事情就变得已经不值一提,看起来好象酒比法律还要管用些。难道酒真的有那样大的能耐么?果然不出所料,這个书记从此再不过问此事发生的后续余波,但也没人来找过他评理讨说。

彝族民风淳朴而性格善良单纯,当发现酒质出现问题后,彝胞在换酒時始终格守行为理性从不先用嘴尝,仍然采取古老和传统的方法进行鉴别。他们只把酒瓶倒置摇晃几下,观察瓶中的酒分子气泡是否旋转和稠密,如达不到经验的转速和密度,才会质疑酒作假掺水。但诚实的彝胞哪里知道,按比例掺进山溪低温泉水的白酒,只要酒不装满瓶颈口留有一节空气段,倒瓶摇晃時气泡照样多得要命。他们即使回家饮用時发现了问题也未必能弄得清楚,自己验酒方法失灵的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俗话说人久走夜路必撞鬼,纸是包不住火的,常干這种亏心事终有倒霉日。有一次凉山彝胞过来换酒,人已经走到临近家门口,恰遇知青们刚从家乡带回的白酒,尚未来得及掺水装入瓶中。在慌乱中,两名女知青急忙拎起两个有酒的铝水壶,快速奔到房后溪沟边,也顾不上比例直接沉壶灌滿溪水跑回屋。而在随后的交换中,又恰遇彝胞因急事用酒忙于返家,来不及将壶中酒倒入酒瓶摇验,直接把酒倒进自己的土罐中,最终惊险过关而成交,也把现场知情者吓出了一身冷汗。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可谓乐极生悲,傍晚正当知青们心怀喜悦弹冠相庆之际,三个换酒彝胞突然返回找上了门来。满屋子人刹時惊吓得不知所措,两个掺水者更是借口解手出门不归,也不知她们躲到了外面何地点,让彝胞愤怒而愕然。


彝族是个直率而理智的民族,想不到的是三个彝胞并未采取过激行为,而是用生涩和不熟悉的汉语抱怨质问说,你们咋个滴哦?我是要喝酒的嘛!你们咋个子给我水喝?我要喝水自己会去溪沟边喝啥!你们這些汉呷阿依(指知青)太不厚道,脸面都不要了。彝胞诚实可爱而朴质的语言,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和人品,瞬時让知青们满面羞愧而深感无地自容,内心如同在经历一场灵魂的审判。面对彝胞的坦诚斥责,没人还能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唯有只盼能早点结束這个令人无比紧张而尴尬的场面。最后彝胞也没有提出赔赏和重换的要求,只是带着鄙视不屑的目光,愤然默默的离开屋子,快步迈上返家的山路,因他们还得赶紧回家对喝酒客人安抚道歉。掺水假酒害人不浅,它给知青和彝胞的心灵都留下了难愈的伤残。而谁也没有想到,从此后凉山来换酒的彝胞变得越来越少。虽白酒已堆满了床下,但再也看不到往日那样的交易盛况,甚至连彝族过火把节都无人来造访。掺水事发半个月后,由于换酒的彝胞已绝迹,故螺吉山大箐队知青点白酒换食油的历史,便宣告终结而迎来生命绝唱。


人的无良行为终将自食其果,损人利己会遭唾弃和天遣。知青们心里都明白事发原因,也为自己的行为自嘲反悔,壶里本只装有约半壶蔗皮酒,作假時因心急胡乱灌水而将壶装满,可见其掺水量已达到50%。這种酒水各半的勾兑让人咋舌,牛羊也能吃得出来!如此利令至昏的骚操作豈有不露馅的道理。好在彝胞宽宏大量未激化成民族矛盾已经算万幸了。由于酒再也换不到食油,很快知青们的餐食中,浮着油珠的园根汤和滑亮鲜味的炒土豆絲没有了,生活又迅速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只能继续啃食糊嘴烧洋芋和涩口的荞粑过日子。随着時光推移,令人欣慰的是知青们除了因痛失改善生活良机而倍感惋惜外,也开始了对于做人良知与道德的深刻反思。不少知青也认识到诚信是人生立足之本,弄虚作假是件损人而不光彩的事,昧良和不受控制的欲望最终是既害人也害了自己,交往需要契约精神。這些道理对于知青们在今后的蹉跎岁月中,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真诚踏实的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和教训而具深刻现实意义。


               2024年7月30日 曾能恕


图:来源作者


相关阅读:

曾能恕|知青岁月:一螺岭知青滔滔的故事

曾能恕|知青岁月:月城轶事

曾能恕|思蒙河的诉说

曾能恕|残   月——岁月的童话

曾能恕|盐湖苍生

曾能恕|天涯归途

曾能恕|无奈的岁月

曾能恕|盐場脊梁:燒盐匠

曾能恕|知青岁月:火把节宰牛记

曾能恕|知青岁月:螺吉山传奇

曾能恕|卖牛粪的姑娘

曾能恕|岁月的角落

曾能恕|螺吉山自贡知青的返乡路

曾能恕 | 社会苍生——“高级劳动力”

曾能恕|知青岁月:泸山怨魂

曾能恕 | 知青岁月:彝族人的火葬 

曾能恕|螺岭牧羊人

曾能恕|弹 簧 工



曾能恕 ——

自贡下乡凉山西昌螺吉山牧场知青,釜溪中学初65级毕业,业余文学爱好者,久大自盐分公司退休,家住自井张家沱花园小区2栋1单元8楼1号。

投稿请加微信号:sczgch03  


【版权声明】图文及视听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传播信息,请点分享 

南湖雅集
【南湖雅集】 音乐 文学 信仰 历史 掌故 书画 阅读 影视 摄影 美食 手作 收藏 远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