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糖日:重识“最熟悉的陌生人”——GCG

健康   2024-11-14 19:39   湖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调节血糖,燃脂护肝,都是你不知道的GCG故事……



作为全球推进最快的胰高血糖素(GCG)/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已展现出优异的减重(减重幅度最高达21%)和降糖疗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达2.15%][1]


本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 2024)上,由郭立新教授和杨文英教授牵头的DREAMS-2研究将进行口头报告,研究通过与度拉糖肽的头对头比较,进一步夯实了玛仕度肽的降糖优势,受到了临床专家们的广泛关注。

在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的减重降糖多重优势之下,我们不禁好奇,


GCG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靶点?


我真的认识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吗”?


从拮抗剂到激动剂,GCG有着怎样的传奇研发故事?


在第18个世界糖尿病日里,让我们跟随杨文英教授的步伐,一同探索GCG的百年历史与研发故事,揭开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神秘面纱!





杨文英教授:GCG是一个古老的激素,与胰岛素同年发现,距今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2]。自1922年GCG首次被发现以来,诸多科学家钻研其中,其中一个关键里程碑事件是人们发现了GCG的生理作用以及在2型糖尿病中的生理病理作用,这一概念导致了如今针对GCG靶点的不同策略的设计,开启了基于GCG单靶点及多靶点药物在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探索[2]。不过,关于GCG的分泌和调控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应用,一定程度上GCG就像我们体内“最熟悉的陌生人”


GCG的历史






杨文英教授:具体而言,GCG是由胰岛α细胞分泌的一种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肽,GCG受体(GCGR)主要在肝脏表达,在脂肪组织、心脏、肾脏等也有表达[3]。血糖水平、细胞因子和激素均参与调控GCG的分泌,GCG在调控血糖和促进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文英教授:GCG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并且受到精细的调控机制控制。GCG可直接作用于肝脏发挥作用,从而调控血糖水平[4-5],具体而言,其作用过程如下:


  • 在机体需要时,促进葡萄糖生成:通过基础研究发现,GCG可通过与肝脏细胞表面的GCGR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导致cAMP水平上升,cAMP的增加会激活蛋白激酶A(PKA),进而磷酸化并激活糖原磷酸化酶,促进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同时,GCG还促进肝脏中的糖异生过程,即从非糖前体(如氨基酸和乳酸)生成葡萄糖,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酶的激活,包括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丙酮酸羧化酶(PC),它们在糖异生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以上机制,GCG可在机体需要时,起到葡萄糖生成的生理作用。


  • 根据机体血糖状态,调节血糖平衡:在低血糖状态下,GCG的分泌增加,以维持血糖稳定,这是低血糖反馈调节机制的一部分[4-5]。然而,在高血糖状态下,GCG的分泌反而会受到抑制,以避免血糖过度升高。1973年的研究中,通过给予受试者胰岛素以诱导低血糖,结果观察到GCG水平显著升高[6]。2003年的研究中,通过创建GCGR敲除小鼠模型,观察到这些小鼠在高血糖状态下的GCG分泌受到抑制[7]。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胰高血糖素在维持血糖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调节其分泌来应对不同的血糖状态。





杨文英教授:GCG通过直接作用于肝脏,还可发挥降低血浆氨基酸和肝脏脂质的生理作用,具体过程包括:


  • 促进氨基酸分解代谢:氨基酸的代谢可能产生氨,氨在肝脏可转化为水溶性尿素,统称为“尿素生成”。GCG并且还通过氨基酸转运蛋白的转录上调来增加氨基酸摄取。GCG这种在肝脏的作用有助于蛋白质通过肝-α细胞轴进行代谢[4-5]


  • 促进肝脏及周身脂肪分解:


  1. 在脂肪细胞中,GCG能够促进白色脂肪分解或棕色化,促进棕色脂肪活化,提高产热作用。
  2. 在肝脏中,GCG受体激活会磷酸化脂质合成途径中涉及的多种酶,从而直接抑制肝内从头脂肪合成。
  3. 此外,GCG还能够激活脂肪酶,促进肝脏脂肪分解;增强线粒体功能,通过激活InsP3R-I刺激肝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调节脂肪代谢[4-5]





杨文英教授:研究发现,GCG分泌失调发生在多种代谢紊乱中,例如肥胖、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GCG分泌的调节以及探索其对于治疗疾病的可能性,GCG受体现已作为药物靶点进行研究。






杨文英教授:GCG的药物开发经历了从拮抗剂到激动剂的曲折故事。


在GCG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对GCG的成药设计主要集中在阻断GCGR以治疗糖尿病。研究表明:虽然GCGR拮抗剂可使T2DM血糖恢复正常,但同时带来了更多更可怕的负面反应,如肝酶升高、肝甘油三酯蓄积和高胰高血糖素血症等,限制了其向GCG拮抗剂的进一步研发[8]


随着对GCG在促进能量消耗和脂肪分解的关注度的提升,GCG激动剂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肥胖症治疗策略。目前颇具应用潜力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减重、降糖疗效。其可直接和间接作用于多个靶器官,在肥胖等多种代谢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杨文英教授: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通过同时激活两个靶点,协同作用发挥调节血糖稳态,保护β细胞功能,促进能量消耗和脂肪分解等重要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包括[9-10]


  • 作用于肝脏,减少脂肪合成,促进糖原分解、糖异生,提高肝细胞存活率,降低糖酵解,降低糖原生成。


  • 作用于大脑,提高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


  • 作用于白色脂肪,促进产热作用,促进脂肪分解;作用于棕色脂肪,促进产热作用。


  • 作用于胃肠道,减缓蠕动,延缓胃排空。


  • 作用于肾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和水钠吸收。


  • 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杨文英教授:玛仕度肽是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其有望明年在华上市,获批减重和降糖双重适应症。我牵头了玛仕度肽与度拉糖肽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玛仕度肽4mg组和6mg组治疗28周后,降糖的疗效显著且优于GLP-1单受体激动剂度拉糖肽1.5mg组。


玛仕度肽通过结构优化,氨基酸序列调整,来延长药物半衰期,同时调整GLP-1与GCG受体的激活比例,使得玛仕度肽展现出卓越的降糖、减重疗效。基于众多优异的临床研究数据,玛仕度肽备受各界瞩目,期待其未来成为临床强有力的新选择,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祉。

专家简介

杨文英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现任亚洲糖尿病学会(AASD)副主席

  • 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大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荣誉主任委员

  • 曾任《中华糖尿病杂志》创刊主编,现任荣誉主编

  • 2012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2年度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巾帼英雄等称号

  • 2013年获亚洲糖尿病学会(AASD)首届糖尿病流行病学奖
  • 201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科学贡献奖
  • 2015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 医学贡献专家
  • 2017年获首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 近几年已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470余篇,如:NEJMThe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BMJ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of JournalDiabetes Care


参考文献:
[1]GLP-1 and Glucagon Receptor Agonist MazdutideImproves Markers of Metabolic Function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2]Scheen A J, Lefèbvre P J. Glucagon, from past to present: a century of intensive research and controversies[J].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3, 11(2): 129-138.

[3]Al-Massadi, et al. Glucagon Control on Food Intake and Energy Balance. Int J Mol Sci, 2019. 20(16).

[4]Habegger KM, et al. Nat Rev Endocrlnol. 2010;6(12):689-697.

[5]Del Pralos, Gallwlz B, Holst JJ, Meler JJ. The incretin/glucagon system as a target for pharmacotherapy of obesity. Obes Rev. 2022;23(2):e13372.

[6] Gerich, J. E., et al. (1973).

[7] Gelling, R. W., et al. (2003).

[8] Cappozi ME, et al. Cell Metab. 2022 Nov 1;34(11):1654-1674.

[9] Pocai A. Action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oxyntomodulin. Mol Metab. 2014;3(3):241-251.

[10] Habegger, Kirk M et al.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vol. 6,12 (2010): 689-97.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欢迎关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每天提供该领域及相关学科前沿资讯。投稿或合作,请联系yxj_nfm@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