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侯
国门从未关闭
一直有说法,1978年之前,中国对外的大门是关着的,一如明朝的闭关锁国,是总设计师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
这纯属胡扯,1949年到1978年,中国的大门从来都是开着的,没有闭过,也没锁过,七十年代那时,中国是第三世界领袖,大门关着怎么当世界领袖?
1949年后的中国,不仅没有关闭国门,而且国家之间交往深入到民间。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北京先后建立了十一个中外人民友好公社,中德(东德)友好、中阿友好、中古友好、中朝友好、中越友好……看看,开放程度丝毫不比今天差。
那时,中国大门不仅没有关闭,还一直坚持对外援助。
2011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称,中国对外援助始自1950年,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等50个国家签署免债议定书,免除到期债务金额达255.8亿元。
有这么闭关锁国的吗?
朋友遍天下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取代蒋介石的代表进入联合国,是依据联合国2758号提案,提案国是阿尔及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所以这个提案也叫“两阿提案”。
中国从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时期就开始援助独立运动,给武器,给物资,也给道义声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中国派出医疗队,直到今天。
而阿尔巴尼亚则是中国人均援助额最高的国家,曾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的耿飚说,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人均4000人民币,是当时的4000人民币,而当时的中国,普通职工的月工资从37、8元到6、70元。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见《
#沿着铁路看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传奇,一座里程碑,直到2009年,还吸引BBC去专门做了一个纪录片《坦赞铁路纪行》。
所谓“关门”倒也不是没有,中国的对外关门分为两种,一是被动关门,即西方国家对中国关上大门;另一个是中国主动关门,中国对老大哥苏联关上了大门。
西方对中国关门是因为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国出兵“保家卫国”,联合国决议制裁中国,西方大门对中国关闭。
中国本来与苏联交好,但是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中国认为苏联变修,与之反目,1960年代初,中国大门对苏联关闭。
而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一直热热情拥抱,大门敞开,那个时候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标语广告牌,上写“我们的朋友遍天下”。闭关锁国怎么可能朋友遍天下?
开一半关一半
其实,另一角度看,1978年,中国对外的大门不仅没有开放,而且关闭了,
比如中国对外开放之后,我们就再也没听到“阿尔巴尼亚”的名字,“第三世界”也从媒体消失了。
所以,对外开放,不是封闭的大门打开了,只是开放的对象不一样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大门,对一些国家开启了,而对另一些国家关闭了。
还应该明确的一个概念是,中国对外开放,并不等于中国就融入世界了。
中国对外打开大门只是一个姿态,你的门开了,西方的大门必须也对你打开,那才算融入西方。
那时中国要敲开的“西方大门”就是WTO。
进入WTO才算融入世界。
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对着WTO喊:芝麻,开门吧!
直到世纪末,WTO如同高傲的富家小姐,闺门紧闭,而国门开了二十年的中国一地鸡毛:
国内,国企改制(就是倒闭),职工下岗,三角债;国外,南斯拉夫炸馆,南海撞机,中美关系紧张得像是随时会开战。
然而,历史关头,911给了中国机遇,中国领导人第一个致电慰问,支持反恐,让美国视中国为反恐伙伴,拉着中国进入了WTO,
从此开启中国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坦途。
不融入世界文明死路一条
今天有个说法叫继续改革开放,但大门对美西方关闭,这不就是改开之前的样子吗?对阿尔巴尼亚、第三世界开放,对美西方关闭,你把这叫“开放”?
不要想着回到过去大门半开半闭的日子,更不要拿对阿尔巴尼亚的开放当作开放,总设计师设计的对外开放就是向西方开放,对美国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有句名言:不融入世界文明,死路一条。
谁是世界文明?是阿尔巴尼亚?是第三世界?
借用孙立平老师名言,哪里是现代文明?你把老婆孩子往哪里送,钱往哪里藏,哪里就是现代文明!
总设计师还有一句名言:与美国搞好关系的都富了。
这句话为向谁开放指明方向。
最近,中国对许多欧美国家和日、澳、新西兰再度开放大门,护照免签。政府很清楚,大门应该朝谁开。智商在线的都明白
。
八十年代,有个说法,就是再不改革开放就会被开除“球籍”。这个“球籍”就是现代文明的圈子。
合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