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真·文化广角】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容易把孩子“带坏”的10件小事

文摘   2024-11-17 06:13   广东  

日常我们能听到父母埋怨孩子身上有各种毛病:坐不住、懒散、不爱学习、做事不认真、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


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的问题与行为,大部分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未来。


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会用眼睛洞察,用耳朵倾听,用行为模仿。


父母的言行在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下面这10件小事,更需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及时调整,与孩子共同成长。




双重标准


对孩子有一套标准,对自己却另一套,比如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却熬夜晚起。


又比如,看到孩子“机不离手”,父母就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孩子太不自律了。


可实际上,很多父母回到家中,孩子在写作业,自己往沙发上一躺,掏出手机就开始玩,手机瘾”比孩子的更严重。平时吃饭、洗漱、上厕所时,眼睛都紧紧盯着屏幕。


这样的行为不仅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破坏了家里学习的氛围,还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不满


作为父母,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给孩子做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某件事情之前,自己先以身作则,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走在了自觉、勤奋的道路上。


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常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能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很少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感到孤独和被忽视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而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孩子可能会通过不良行为来寻求关注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如叛逆、攻击性行为等‌。


总是唠叨


俗话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成为父母后,我们好像总有操不完的心,以至于一见到孩子,就忍不住反复叮嘱、提醒、督促。


可结果就是,我们越唠叨,孩子越叛逆。


关于唠叨,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早就提醒我们,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只会激发对方的逆反心理。


父母的心态平和,不唠叨、不抱怨,孩子在面对艰难坎坷时,才会生出勇敢前行的底气。




不爱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想要给孩子的人生道路助力加油,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


孩子的未来,短期来看拼的是学习能力,可是往往走到最后,拼的却是体力。


父母不爱运动,虽然经常说自己要减肥、要运动,但是付诸行动的并不多,这也是很多家长的通病。这样也容易忽略运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让孩子因为缺乏运动而导致某些技能发展落后。


多运动,是利于自己也利于孩子的事情,平时尽量抽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做些运动和亲子游戏,既能够锻炼身体,也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自己勤俭

对孩子大手大脚


许多父母经常自己不舍得花钱,对孩子却很舍得。


父母以为是爱孩子,可这却可能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


尤其是看到其他家长给孩子花费很多钱,自己也要跟着这样做,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也随之产生攀比心理,让他们对节约没有任何概念,反正别人有的,他们也一定要有。


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而是给他适的。


无论家庭条件是否优越,对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培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大包大揽


有时,一对无微不至的父母,对孩子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呢?


6岁时,孩子上学出门前,你帮他穿上鞋,系好鞋带,把他的书包背在肩上;


12岁时,孩子想自己洗衣服,你一把夺过去,说:“小祖宗,你去学习就好。”


18岁时,孩子到了大学,随便找个地方一坐,你则气喘吁吁帮他办手续、铺床单、打扫宿舍......


心疼孩子,什么也不让他们做,这样实际是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让他们得不到锻炼,也就很难学会照顾自己,更不懂得如何感恩他人的付出。同时,他们会出现依赖心理,变成一个“懒惰”的小孩,难以适应将来的集体生活,不再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当一个人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远不会懂。不肯放手的父母,永远也养不出独立、感恩、有责任感的孩子。




经常否定孩子


很多家长经常习惯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甚至有时还会当众批评孩子。比如,指责孩子“你真笨!”“你就是不行!”这样不仅会进一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父母大吼大叫时,孩子其实是没办法从中明白任何的道理。


特别是当众批评、否定孩子,那个小小的人儿,只会被情绪的利刃割得遍体鳞伤,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心、怯懦,自卑到骨子里。


有句话说得好:


“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伤人的话语、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试着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整说话方式,把好的情绪、语言留给孩子,他们才能心有可依,梦有可栖。


孩子犯错要及时指出,但态度一定要温和,告诉他们为什么错了,你的目的是让他们改正,而不是打击与否定。


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天天看书从不玩手机,早睡早起还抢着做家务。


可对孩子来说,“别人家孩子”就仿佛是一个魔咒,只会让他们产生无穷的压力。


拿孩子和别人比较,首先会让父母出现心理落差,在教育上对孩子过分严苛,其次还会让孩子更加自卑,毫无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正所谓,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与其用比较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争强好胜,倒不如欣然接纳他原本的样子,让他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父母做事拖拉


有些父母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延续到孩子身上,容易让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对不守时、迟到之类的不良行为都没有正确的认知。


从小给孩子灌输时间观,让他们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平时父母做事也一定要按计划进行,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不要总是“来日方长”。


以身作则,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凡事需要有计划,要尽快行动,不要拖延。”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孩子,永远是最有效的教育。


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任务,让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会到拖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此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实践责任感。




不能说话算话


父母经常习惯性允诺孩子许多:


你这次期末考试能进步,放假我们就带你去迪士尼玩;


你能够改变现在这个问题,我们就送给你最喜欢的乐高。


……


答应孩子的时候,父母可能是随意讲出,孩子却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后,父母无法实现承诺,他们则会认为父母是说谎,是不守信用。


长此以往,孩子会不再相信父母,这不仅影响着亲子关系,还会让孩子认为说谎不是问题,父母也经常这样,他们可能也会学着说谎,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因此出现认知偏差。


作为父母,我们要珍惜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孩子,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论孩子在不在场,都争取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很多时候,正是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决定了孩子将来的路。


教育是一趟崎岖旅程,为了我们的孩子,请所有家长不断淬炼、沉淀,将自己修炼成孩子心中的典范,指引他们向前。


来源:内容来自公众号《教师博览》《人民日报微博》《妈妈抱团 》等
版权声明:该文所用图片、文字、音乐 、音频、视频分享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感谢作者



制作|吉春亚本真语文徒弟团队

扫码关注 更多资讯


吉春亚本真书院
传播华夏古代经典文化,探索本真语文教学实践,赏读中外名著优秀作品,弘扬天人合一中医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