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真•导师领航】“情境”是个什么“梗”——吉春亚教授讲座整理

文摘   2024-11-19 06:09   广西  


导师领航

恩师引领  践行本真  交流分享


“情境”是个什么“梗”

主讲导师:吉春亚教授

本真弟子:蓝金娇整理


  

导师简介





前言

亲爱的各位学员,最近听到大家在议论关于“情境”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如果一节课没有情境创设的话,那就不算是一节好课”。第二种说法是“如果没有创设情境,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没法提升”。我来简说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了情境,我们获得的或许只是一个数据,一些碎片,一些符号。如,在”这个字,把它单独拿出来的时候,它似乎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单独一个“五”字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一个数据,但是,放在了情境中,“五个人的一个家庭正在晚餐。”“五个人正在研究语文教学。”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低年级课文中的生字教学,一般情况都有十多个字,如果把这些字都单独拿出来教学,学生就留不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些生字似乎是没有意义的符号,游离在学生的认知外。学习生字如此,学习其他本领也是这样的。当别人跟你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情境中进行教学,是没有问题的。

我再举一个生活的例子,大家可能听起来更加明白。假如在某个大街上出现一位30多岁的比较魁梧的男子,你可能不会去注意,也说不上会认识这个人,但是这位男子就站在我的面前,您发现跟我长得有六七分相像,就知道,哦,这个人原来是吉老师的儿子啊。下一次,单独在某个地方再见到他的时候可能就认识了。那是因为“情境”起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在情境中学习知识,不只是语文教学的专利,是一个人学习任何本领都是需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往往需要创设情境。通过对特定情境,如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图片、录像、声音等)进行仿真,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体会,从而培养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没有情境,思维就不能得以开展!知识也就无法被理解,只能被记忆!



二、情境的狭窄化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大家都在积极应对。在落实的过程中很多地区把情境狭窄化了,以为需要外设一个情境的,包括各地的评课赛课。我去过某省的一个地区教研,他们那里评优质课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必须要创设一个外在的情境。比如,学校有一个红领巾广播站征稿,学校有声广播开始挑选播音员了;学校有一个旅行社要招募讲解员,从二年级到六年级都在招募小导游……有些情景任务五花八门,各色各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一定会落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跟这个情境也没有什么关系,有很多只是在教学的开头和结尾提一下,虚晃一枪而已。

必须要创设情境”,可把老师给难住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情境,而且是“真实的情境”,到哪去寻找这么多的情境啊,比备一节课花的时间还要多。但实际上,因为这个情境是教师设计的,是教师强加于语文课堂学习之中的,或许根本不是学生需要的,甚至这个情境根本是学生非常陌生的,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成人的生活情境或工作情境:什么做网红,做银行家……为了情境而情境,哈哈,搞起来也是挺好笑的。



三、情境无处不在



怎么理解“情境无处不在”?有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情境。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字,你会想到“一撇一捺就是爱的支撑”;当你看到“仁爱”的“仁”,就会想到两个人在一起就需要讲仁爱。还如看到“忠诚”这个“忠”字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情境“我们对人要有恭敬心,要忠诚”。如同我敬爱的师父于永正对我们的要求:同门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弘扬“儿童的语文”理念,师父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我们同门的很多依然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关照师母。

汉字有可能是一个情境,句子就不消说了,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情境了。文章的段落,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它更是一种情境。我们生活中的对话,我们的课堂是一个情境,学习的过程是情境。我们的每一节课中,跟孩子始终是在情境当中对话来促进进步的。因为无处不情境。物理具身(亲身体验)——如:吃梅止渴,情境具身(情景再现) ——如:望梅止渴,想象具身(语言与想象)——如:想梅止渴。眼睛一睁开,啥都是情境,眼睛一闭上,做梦都是情境……我们就不要为“啥是情境”而焦头烂额啦。




四、课标专家说的真实情境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强调“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2022年课标 )

由于前面提到了对情境认识的狭窄,导致对真实情境也就有了误解。第一,在外化的情境里去布置,甚至离开教室去寻觅。理解为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场景的情况。(学校文学社即将组织游览等,需要拍摄视频(写脚本)”“校报编辑部即将组织品读经典等活动,需要征集稿件(写鉴赏)”之类“亲身参与”的社会生活情境。

第二种误解,认为真实情境是老师事先安排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赐予的享有者。

实际上——

“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 (杨向东) “真实情境”是针对学生尤其是学生心理而言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合学生经验、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意义和价值的“特定环境”的“真实性”,不是针对现实生活而言,而是针对学生心理而言,“真实”与否的标准不是看是否与现实生活一致,而是看是否贴合学生心理与经验。

“语文学习情境既要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主要是文本)、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即必要的语言运用原理和听说读写的方法),又要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有变化的语言运用情境。”(王云峰) 这一说法告诉我们:情境远不止于外部现实和“外在真实”,语文学习资源、历史文化背景都属于情境范畴;情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

王宁教授说的更加直接了。所谓“真实”是对学生的“真实”;所谓“真实情境”是指“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价值和意义的情境”,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语境;“怎样提高情境的真实性,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灵魂”。



五、语文课情境创设的三种路径



亲爱的工作室的学员们,从上面的交流中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情境很重要。如果没有情境,我们所学的东西只是一个数据,只是一个符号,连信息都算不上。第二,情境无处不在。字词句段篇,课堂的学习,人和人的交往等等都是情境。第三,课标中所指的真实情境(真实的心里感觉、无处不在的真情境、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以后,您再去听课时,听到别人的课非要特意外在设一个不能贴近学生的某个成人化的情境的话,您会觉得,哎呀,这个人对课标的理解还是有点浅薄,出偏差了。

在语文教学当中,这个“情境”我们怎么去做?



第一种路径:外设情境

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建构到认知库里,助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比如做个实验、自己参与表演、实地考察等


第二种路径:内置情境

内设一个情境,把我们的课堂当做是某个馆地等,还比如看张图、播放一段视频、或者观看别人表演等。明天我要上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创设历史俊杰人物故事展的情境——第一站“儿时”篇。我们以前认识的神童有:曹冲——全新的角度创造思维解决问题;司马光——创造性办法拯救生命于危难之中;而我们今天要认识这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叫王戎……


第三种路径:还原文本现场情境

整个课堂与学生融为一体,把学生、老师、教材融在了文本的情境当中,还原文本现场情境。师生全部进入这个文字的情境场,爱学,乐学,善学……掌握基础知识,绽放思维之花,提高以语文能力为根本的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情境 = +

情境”的作用,是促进思维加工、而非故意制造阻碍哦。让学生感到知识更有价值感、意义感,对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必然的追求。




制作/吉春亚本真语文徒弟团队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资讯




吉春亚本真书院
传播华夏古代经典文化,探索本真语文教学实践,赏读中外名著优秀作品,弘扬天人合一中医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