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汽车业在中国无可避免的衰落,并未成为管理者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这很奇怪。对于该行业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而言,中国是他们最大且最具盈利性的市场。失去中国市场,对这些公司将产生巨大影响。1978 年,大众集团率先进入中国,随后几乎所有其他西方汽车公司(这里我将日本汽车公司也归入此类)也纷纷跟进。它们的产品质量更好、价格更高,相应地,也比本土公司的产品更具声望。这些产品推动中国汽车市场迅猛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规模几乎相当于美国和欧盟市场之和。中国人和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美国民众一样,除了喜欢有面子的汽车,也有民族自豪感,不过不像日本人那么强烈。在上述所有这些市场中,本土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汽车市场的低端领域是个例外,日渐式微的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商已将这一领域拱手让给了日本企业。千万别以为中国车企无法与国外车企竞争,中国人就会为此感到骄傲。但这曾经只是现实情况而已。如今,情况发生了改变。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中国对插电式汽车的称谓)制造商在技术上已超越那些来自远方的 “高鼻梁”(外国人)。不仅大众、日产、福特、丰田、通用等主流品牌迅速丧失市场份额,就连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在质量、设计和价格方面,也无法与本土品牌竞争。即便是特斯拉,这个曾在中国领先数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今也在与比亚迪的价格战中节节败退。我们的专家若泽・庞特斯的最新报告,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市场的现状。相比那些从国外涌入、质次价高的产品,价格更低但质量更优的本土产品,在竞争中会有多强的吸引力呢?没错,我这是在讽刺。西方品牌仍会保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一些消费者需要时间才能意识到,西方车型并非最佳选择,而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正风靡一时,尤其是那些配备大容量电池和增程器的车型,也就是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西方汽车制造商在内燃机技术方面仍是专家。或许,凭借出色的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设计,他们能保住一些市场份额。增程式电动汽车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仅仅是在充电 / 换电基础设施完善,使纯电动汽车成为更好选择之前的一种过渡技术呢?我猜是后者。虽然我对中国市场有一些大胆的猜测,但除了一些基本事实,我其实对它了解并不多。那么,谁能告诉我,到下一个十年,西方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会是多少呢?仍能保持在 10% 以上吗?(不久前还超过 50% 呢。)会降至 5% 吗?还是西方汽车制造商能找到方法,打造出世界上最优秀的纯电动汽车(BEV),从而夺回之前的市场份额呢?欢迎加入我们,连接10万+汽车产业链人员、1000+汽车行业投资机构人员、10000+汽车产业链企业、1000+汽车行业专家、100+地方政府、100+汽车猎头、1000+科创企业!!!!
加群请扫管理员微信(请注明您企业名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