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生计,难如登天

文化   2024-07-02 21:57   北京  
北京这两天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多雨了,想到还有两周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决策节点,突然有些想法。

1998年长江发洪水,时任总指挥面临极其艰难的决断,到底要不要启用荆江分洪区?
6日湖北省委向上报告时,长江江面已经超过44.67米,已经达到1985年国务院79号文制定的特大洪水预案极值,如果继续上涨,就要立即启用荆江分洪区,之后不到24小时,水位一路涨到44.98米,直接威胁到下游江汉平原。

更危急的是,就在考虑要不要启用分洪区的时候,武汉下游九江大坝决堤,洪水冲进九江城,数十万人被迫疏散。
按照一些所谓杀伐果断的说法,保大保小应该是很清楚的。如果启用荆江分洪区,预计损失大概相当于当时的150亿元,灾后重建成本也差不多这个数,但如果不启用万一决堤,江汉平原2000平方公里水深将超过2米,近万平方公里被淹,损失何止几百亿。

但是无论从多少个角度去分析,但这也仅仅是谋士的“谋”,真正的压力在决策者的“断”,在这样巨大的危机下,决策者的压力可想而知。因为老百姓不是数字,决策者最大的压力就是要对人民负责,对江汉平原人民负责,也要对分洪区几十万老百姓负责。

反正最终的结果是在各方的努力下,没有选择启用荆江分洪区,8月17日水位达到45.22米后没有再上涨,最终不仅江汉平原保住了,荆江分洪区也保住了。

所以,执掌一个国家,除非只为私利或者成为他国傀儡,是一件非常消耗身体的事情。不说别的,看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他的工作可以说并不艰难了,但这才几年,完全换了副模样,这就是参谋人员和决策者的巨大差异,大多数人能够当好参谋助手就很不错了。

现实中并不像玩游戏亦或者研究经济学理论,不可能只有两三个变量,也不可能掌握充足的信息,更不可能对决策之后的变化有充分的认知,因为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还有很多不足,更因为人心难测。

于是,经常看到网络上挥斥方遒,认为这事这么干就解决了,为什么不做,比如最近几年特别被关注的需求不足问题。

这事看起来很简单,无数专家学者还有网民都分析过了,需求不足不就是因为老百姓手里头没钱,没钱那就是分配问题,那当然是国家发钱就行了,亦或者退一步国家砸钱改善民生,把现在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升级,那自然就解决了;再复杂点的就说搞分配改革、对富人收财产税、收房地产税,但如果针对这些人收税,真的愿意?

再不然想办法扩大外需,现在各国搞贸易保护,那就用我们的制造业实力去冲垮这些贸易壁垒,如果还不行那就转产武器,用暴力砸破壁垒;又或者认为人家警惕是因为我们太强势了,那么就应该重回“韬光养晦”,想办法改善外部关系,对外不要那么强硬,好好的跟人家做生意,不能赚了人家钱还对人家这么凶。

基本的逻辑也就是这三类。

发钱福利派、强硬压迫派、妥协退让派,无非这几种有不同的变种,不同变种之间又有些融合。

但有这么容易吗?

就说扩大内需,改善民生,让老百姓更有钱、解决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这当然是对的,中国也确实需要新一轮的社会福利提升运动,正所谓发展的目的是人,过去20年基本建立了较为普遍的、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继续提高社会福利,发挥人的作用,进而推动各方面的改革,这当然是应有之义。

但问题有二:

改革要动蛋糕,被动蛋糕的同不同意?

改善需要资金,到底要挪用哪一部分的资金?

改革就是动利益,这一点已经说了很多了,不再赘述,就像近些年军队也在加强反腐,反腐和军改,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至于经济社会等领域就不多说了,哪有这么容易。如果这么容易,为什么世界霸主的美国,号称文明之巅,为什么高官就极为罕见被惩办?为什么美国军队、英国军队等军费显而易见被贪污,为什么就是没有人负责?

原因很简单,只要把腐败合法化,自然就没有腐败,但真的没有吗?

抓出来的腐败官员越多,越应该视之为好事,越应该感到国家自我清洁的决心,怎么能反过来觉得失望呢?
回到促进内需上。全世界就连美国这样GDP雄踞世界第一超过一百年的国家,国内社会保障就好吗?任何一个但凡明智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躺平享福,千万不能去美国,而应该去欧洲、去澳洲,美国那是彻头彻尾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难不成跨越几万里跑过去,就是为了蹭几个甜甜圈吃?

中国经济确实有很大发展,但终究还是世界第二,至于积累差的就更多了,何况中国有十几亿人,就算把家产全分了,每个人又能分到多少?
这个道理小镇在《产业升级这么成功,怎么还是月入3000元?》已经分享了,如果是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国家,能出一个比亚迪,都足以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然而对中国而言,就算把全世界十大产业全吃下来,也无非从月入3000涨到4000、5000。

更何况,人家发达国家会坐以待毙吗?

想要继续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抢占全球价值链中上游,切下更大蛋糕,靠低端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也就是月入3000的水平,但这些领域是发达国家的命根子,人家是不会给出来的,过去几十年“以市场换技术”已经证明失败了,还是得靠自己。

更何况,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必须有利刃伴身。

那么就得搞科研、搞产业升级、搞先进制造业,用常说的名词就是“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战斗力”等等,这都是钱。不说别的,单说一个科研,早就不是几百年前几个人、给点纸笔就能闭门造车的,现代科研就是集团军作战,光“大科学装置”就得多少钱?(参见《超越美西方,登顶前的最后几级台阶》)

看上去一个“大科学装置”投资也不过几亿、十几亿,少数达到百亿以上,但这是因为依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算的是真实的采购费用,而不是从零开始的成本。就像稀土,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是全球稀土材料最主要的来源国,然而今天中国掌握了控制权。

这并非中国靠出口稀土原矿,事实上,中国是全世界进口稀土原矿最多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稀土材料上掌握绝对优势,依靠的是庞大而完善的工业体系。在中国很多稀土产品,是作为伴生品产出的,对中国来说,成本很低,但是如果美国想要实现稀土独立自主供应,没有几千亿美元、十年以上的持续投入是做不到的。

全国目前仅公开的,已部署和建设使用的就有77个大科学装置,除了建设成本,还需要海量的科研持续投入,这得是多少钱?就拿欧洲的强子对撞机来说,每年仅运行成本就超过10亿欧元。

但是这钱不砸行吗?不砸就别想在“0-1”的创新上真正突破,就别想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为我所用,中国的人才也只能被迫去欧美国家。

再然后,维持国家粮食安全,要不要投入?

从全球市场上买是肯定不可能的,中国如果缺粮,全球粮价超过白银价格都稀松平常,更何况有钱也买不到。中国能够以较低价格从全球获得必要的粮食补充,关键是自己的粮食生产,那么育种产业要不要搞?化肥农药农用器械要不要提升?土地年年用、肥力下降、板结要不要进行改良升级?

这又是海量的钱。

现在农村户口之前没有缴纳社保的,一个月有一百多元的基础补贴,这确实很少,最初的时候才60元,很多人看不上。这个政策刚落实的时候,小镇在最基层的山区乡镇工作,记忆很深,每个月到账的那天,6点多钟镇上邮储银行门口就有很多老人在排队,一问好多是走了十几公里路过来的,这60元对他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现金。

后来小镇到了北京,请教了当时推动这一政策的决策者,问为什么不多给一些?这位讲了一个细节,说农口也觉得少,希望更多点,比如凑个100块,这样发钱也方便,就去反复堵门,最终财口直接拿出账本,一项一项的捋,问就这些钱,到底把哪一部分的钱砍了。

最终也只能慢慢来了。一个人每月100多,说起来是不多,乘以人数呢?更何况国家大了,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比如2012年全国免费配发新华字典,硬从中央财政挤出来17亿元发了1.2亿本,这字典对很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国家为什么要专门全国配发?有时候没法搞定向,因为这也涉及到行政成本和执行效率问题。

还比如营养改善计划,这个小镇印象很深。2014年小镇去重庆,当地接待说的最多的就是每人一个鸡蛋计划,这个工程从2010年开始,免费给重庆中小学生提供学生奶或鸡蛋,希望通过这一政策,到2012年时,把重庆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在2008年基础上下降5个百分点、身高增长1-2厘米。
还有一些地区也在探索,很快这个政策向全国推广,目前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最近大家很关注的2023年审计报告,就审查了这一项目。

这个政策当然是大好事,谁都知道这对于学生的身体以及国家的未来有多重要,但还是那个问题,从哪里挤出钱来?

小镇也跟这个政策很核心的推动者请教过,作为很有资历的退休老领导,退休后一个重点就是推动中小学生免费营养餐在全国推广,一个省一个省的跑,用自己的影响力去硬要钱,发达地区还好,但欠发达地区就难了,还得沟通请发达地区对口支援。

关键这些政策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像美国这样,只是发一两年,又或者勉强让人别饿死,那太简单了,关键是每一项政策,只要确定了,就不会再断。

就像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国办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2012年5月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具体办法,将这一项原本地方探索的政策确立为国策,很多欠发达地区是想尽办法挤出钱来,比如贵州一个省,在“十三五”期间就在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计划上投入625.09亿元。

的确实际执行中不可能尽善尽美没有问题,但是总体值得肯定吧?

有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岂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彻底否定,一杆子打死?
类似的不多说了,真要细说小镇能讲几个小时不带重样。

再说说国外,一提到国外,留言总有人问为什么不能对外输出、制造混乱?为什么不能用武力打破贸易壁垒?

贸易当然要在和平繁荣环境下进行,而且将心比心,日货到现在仍然受到中日关系的影响,其他国家难道就没有民族国家观念?人家自己就不想支持自己的国货?

随着中国出口在全球贸易中占比不断上升,必然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西方发达国家的确有钱,但也就是11亿人的市场,而且总消费盘子也就是那些,这些年还出现了普遍的消费萎缩,而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首先就需要这些国家变得富裕起来,否则谁买得起?又能买多少?

可以说,国外的发展水平、治理情况、贫富改革,与我们也是相关的。就拿印尼来说,这个国家贫富差距极其大,已经多少年了,汽车年销量只有百万辆,就算全拿下,在印尼不变革贫富分配问题的情况下,也就这个规模了。

印尼的贫富差距令人咋舌,比如巴厘岛,游客一顿饭就是一个中产家庭半个月的总支出。
那么,想要增加出口、扩大外需,本来其他国家就有很强烈的贸易保护倾向,如果再动用暴力胁迫,人家凭什么非得进口?就算是美国,也不敢跟全世界为敌。

特别重要的是,小镇刚刚分享的《一个混乱的时代,即将到来》,西方民粹化、极右翼抬头,不过是刚开始罢了,中国这样的大国,国际的就是中国的,中国的也就是国际的,不能不考虑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化解内需不足,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降低供应,去产能,但是去谁的呢?就拿钢铁来说,这些年曾经在央视采访中装傻充愣、一问三不知的马科长,被普遍肯定,当时采访的背景就是钢铁去产能,一个回答不好,影响的是多少人的生计?

大局小局,怎么分?
全国是大局,那么一座城市一个行业几万人算大局还是小局?
几年过去了,钢铁产能产量越来越多,2023年粗钢产量达到10.19亿吨,考虑到房地产下行,肯定用不了这么多,必须要压减、升级,如果降到8亿吨,那砍掉的2亿吨怎么办?又该如何执行?

过去靠摊派计划指标的行政手段已经证明行不通,就必须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体系,通过市场竞争去实现,政府要确定一定的标准,推动落后产能淘汰,这个标准可以是碳排放,也可以是更加具体的技术体系。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确保不会劣币驱逐良币,保护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升级、生产更高技术含量钢铁的产线,那么又该如何评定?

而被淘汰的,又该怎么办?当地失去了一个支柱产业,又该怎么办?这是一场残酷的竞赛,一定要有20%的被淘汰,谁愿意被淘汰?

小镇最多也就是个参谋助手,属于典型的“优柔寡断”,面对这么复杂的情景,能大体分析下也就到头了,真让小镇去决断,在各有道理的路线中选择一条路,并且对此负责,承担必然的代价,这太强人所难了。

而这,仅仅是决策者需要考量得很小的一部分。


其他文章推荐

■  楼市刺激政策加码,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

■  从关键岗位安排,把握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

■  未来怎么走: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  一个混乱的时代,即将到来

■  混乱之际,磨剑更要亮剑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