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面、听神经:
如上图所示:红色箭头所指为面神经;绿色箭头所指为听神经
有了这个解剖基础,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病例;
患者男,67 岁,因左侧面部抽动 1+ 月来院
现病史:入院前 1+月,患者无诱因开始反复出现左侧面部发作性抽动,每次持续约数秒钟,情绪激动、紧张时明显,无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畏寒发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遂来院就诊。
既往史:发现血压升高 2 年,余无特殊。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双眼球各方向活动到位,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约 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深浅一致,左侧面部见不自主抽动,伸舌居中,四肢肌力 V 级,肌张力不增高,四肢腱反射一致,双侧病理征阴性。
我们先来看颅脑影像:
T2:
可见左侧椎动脉与左侧面神经似有相交
我们接下来再看看脑血管 MRA:
MRA 提示双侧椎动脉向左侧迂曲明显
为了证实我们的想法,进一步完善了颅底薄层 MRI:
影像描述:可见双侧椎动脉向左侧迂曲明显,与左侧面神经交叉压迫
这是典型的血管压迫面神经造成的面肌痉挛。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通常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受血管压迫所致。面神经出脑干区为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移行区,由于缺乏 Schwann 细胞形成的神经外膜包裹,故其对血管搏动压迫等机械性刺激极其敏感,故此区亦称面神经敏感区。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一个是中枢学说,一个是周围学说。中枢学说认为由于血管压迫刺激面神经,诱使面神经核兴奋性增高,同时激活静止突触,引起面肌痉挛 。周围学说认为由于责任血管的慢性压迫或刺激导致神经轴突脱髓鞘,暴露的轴突间相互接触,导致神经纤维发生跨突触传递,从而引起面肌抽搐。在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中,以扭曲的小脑前下动脉血管最为多见,小脑后下动脉和其它动脉,如变异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等亦可导致面神经受到压迫而引起面肌痉挛。其典型表现为首先出现眼轮匝肌经理,而后向下发展,逐渐累及面颊、口角肌群及颈阔肌。不典型的面肌痉挛的始发部位为口周肌肉,随后由下向上发展累及半侧面部肌肉。一例左侧眼睑及面部不自主抽动 1 年的患者。左侧椎动脉管径 3.7 mm,弯曲角度 63.2°,偏移评分 2 分,左侧面神经受压变形。A. 头颅 MRA 显示迂曲走形的左侧椎动脉(白箭);B. 头颅 3D-FIESTA 原始图像显示,迂曲走形的左侧椎动脉(白箭)与左侧面神经根部(红箭)关系密切;C. 术中见面神经伴行的椎动脉(白箭),面神经受压移位;D. 多平面冠状位重建显示迂曲走形的椎-基底动脉(黑箭);E. 多平面冠状位重建显示左侧椎动脉于面神经根部(红箭)直接接触,且压迫面神经致其变形移位。[1]. 戚云杰, 孙小伶, 鹿彩銮, 等. MRI 在椎动脉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 [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3):416-419.
[2]. 张雪, 王亚丽, 刘晓宁, 等. 磁共振 3 D-TOF-MRA 和 3 D-FIESTA-C 序列联合应用在原发性面肌痉挛诊断中的价值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2,43(11):1306-1310. D
[3]. 杨利霞, 贾文霄. 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影像学研究 [J]. 放射学实践,2007,22(5):53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