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的特异性影像,来了解下吧

健康   2024-10-18 20:03   湖南  







热射病的概述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热射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典型临床特征是核心体温超过 40.5℃,并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包括记忆丧失、瘫痪、癫痫、谵妄、意识障碍以及其它躯体并发症包括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肝、肾功能障碍和衰竭、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热射病分为经典型(非劳力型)和劳力型,前者发生机制与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有关,常见于运动量过大的年轻人;劳力型热射病的典型表现是大量出汗和皮肤潮湿,而在经典型热射病中,皮肤通常干燥。热射病的诊断主要基于高热、神经系统异常和近期暴露于炎热天气或体力劳动,是一种致命性急诊,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热射病的发生机制

热射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脑血流灌注不足、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微出血等。一方面,在热应激初期,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和提高心排血量来增加散热,同时伴随代偿性内脏血管及肾脏血管收缩以防止循环血流不足,晚期持续性热暴露导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微血管收缩能力下降及心输出量减低导致平均动脉压降低,脑灌注减少,脑血流量不足,从而并发脑缺血;另一方面,炎性细胞因子破坏血-脑屏障或血-脑脊液屏障使其通透性增加,脑内静脉充血和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升高也可引起脑缺血。导致颅内出血的机制是蛋白质 S,蛋白质 C 和凝血酶Ш的减少以及血管内皮的损伤,类似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脓毒血症。







热射病影像特点

常规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最常用于诊断热射病的技术,典型患者可出现特征性异常信号,且往往呈现对称性分布。热射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包括小脑的齿状核、小脑半球、小脑脚,其它可受累的部位还有中脑、丘脑、海马、胼胝体压部、大脑等,病变常具有对称性分布的特点,小脑容易受累,晚期可出现小脑萎缩。DWI 通常比 T2W1 或 flair 成像更明确地显示病灶,或病变仅局限于 DWI,细胞毒性水肿导致的扩散受限是与热射病发生脑缺血相关的 MRI 表现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病例:
图 1

男,43 岁,高温环境下劳作时突发意识不清伴抽搐,入院体温 40.8℃,诊断为热射病,发病后第二天行 MR 检查示小脑齿状核对称性病变 DWI 为高信号(图 A),ADC 为低信号(图 B),C. 小脑 MRS 示 NAA 峰显著降低并出现 Lac 峰(Lac 峰可反映脑组织的缺氧状态)。

图 2

女,75 岁,高温环境下晕倒在路边,意识不清伴全身大汗,入院后体温 39.8℃,诊断为热射病,发病后第二天行 MR 检查。图 A. T2W1 示小脑脚对称性高信号;图 B. 发病第二天小脑 MRS 示 NAA 峰降低并出现 Lac 峰;图 C. 发病 37 天小脑 MRS 示 NAA 峰较前升高,且 Lac 峰消失。(NAA 峰降低程度可反映神经元受损程度)。

图 3

男,41 岁,高温环境下工作致高热及呼吸衰竭而昏迷入院,图 A.  DWI 示双侧齿状核高信号;图 B.  ADC 在对应部位呈低信号,提示弥散受限;图 C.  DWI 示胼胝体压部高信号;图 D.  ADC 示对应部位低信号。

图 4

男,54 岁热射病患者,入院后第五天的 MRI 弥散加权显示高信号:(a)双侧尾状核,(b,c)海马,和(d)双侧小脑半球。flair 显示了相应部位的高信号(e)小脑和(f)海马,(g)flair 未见明显皮质下白质异常信号。

图 5

男,80 岁热射病患者,发病后第四天的 MRI 示双侧对称的小脑皮质(A 和 B)和中央前后回(C 和 D)的弥散加权和 flair 呈高信号,以及右侧海马(E,箭头)的弥散加权成像为高信号。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丁香园影像时间」
每天 20:00 更新
 🌟记得设置星标关注👇

作者 | 秋雨
题图来源 | 图虫创意
插图来源 | radiopaedia 
投稿及转载 | 460627367@qq.com

参考文献


[1] 徐浩然, 李军. 热射病中枢神经系统 MRI 应用进展 [J]. 磁共振成像 2021,12(9):103-105.

[2] 李军, 王滨, 邹志孟. 热射病影像学表现 2 例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4,30(10):1586-1587.

[3] 王美红, 鞠小宁, 周庆博, 孙琳. 热射病致神经系统损害 9 例临床分析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41(98):460-465.


丁香园影像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我们拒绝纸上谈兵,专注分享具有实战价值的影像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