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艺术展巴黎展会
Art Basel Paris
展位 C21
展会地址
巴黎大皇宫
温斯顿丘吉尔大道
75008,巴黎
展会时间
2024年10月16日—20日
参展艺术家
西蒙·韩泰 Simon Hantaï
西格玛尔·波尔克 Sigmar Polke
乔治·巴塞利兹
Georg Baselitz
乔治·巴塞利兹,《窗外的星星》,1982年,布面油画,250 × 250 厘米。
《窗外的星星》(Sterne im Fenster,1982年)是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为1982年在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美术馆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精神”展览而创作的,该展览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具历史意义的展览之一。巴塞利兹在这场展览中展出了九幅具有时代精神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目前均被世界各地著名的私人和公共收藏所收藏。《窗上的星星》是这组作品中仅有的三幅仍由私人收藏的作品之一,其余作品均被包括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内的主要机构收藏。其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窗中的鹰》(1982 年)与《窗上的星星》最为相似,两幅作品都描绘了站在窗边的孤独人物,让人想起爱德华·蒙克 (1863–1944) 的作品,他曾多次创作类似主题的画作,包括《自画像:夜行者》(1923–24 年)。
更多阅读:
正在展出|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近百件作品亮相土耳其萨基普·萨班哲博物馆
西格玛尔·波尔克
Sigmar Polke
西格玛·波尔克,《家庭的茶会》,1995年,印花织物上分散,133 x 123 厘米。
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1941-2010)是近代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实验性作品极大地影响了 20 世纪下半叶国际艺术的发展。这幅创作于1995年从未公开过的作品名为《家庭的茶会》(Familienidyll beim Tee),由现主人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购得,并一直收藏至今。这幅作品融合了他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的主题和技巧,体现了波尔克独特的绘画实践和颠覆精神。
在创作《家庭的茶会》(Familienidyll beim Tee)时,波尔克(Sigmar Polke)先在一块拉伸的桌布上涂抹了一层带有随意笔触的颜料,随后将静物场景的影像投射到这一独特的媒介上,再通过其标志性的手绘网点技法进行描绘。波尔克于1960年代开启了重要的“网点绘画”(Rasterbilder)系列,他将图像放大后逐点精细地手绘,以模仿光学打印的过程。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喜欢放大后的点在画面中游动、移动的方式。图案从清晰变得模糊,那种不确定、模棱两可的状态,让画面保持开放......众多的点在震颤、摇摆、模糊,又再次显现。”在三十多年后重拾网点技法的创作,《家庭的茶会》成为艺术家早期最具盛名手法的出色晚期范例,展示了他在创作生涯中对这一技法的演变过程。
玛莎·琼沃斯
Martha Jungwirth
玛莎·琼沃斯,《无题》,1986年,布面纸上油画,212 x 184 厘米。
在这幅创作于1986年的作品中,玛莎·琼沃斯(Martha Jungwirth)将情感倾注在画布上,情绪在画作的中心汇聚成层叠交织的表现性笔触。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叙事感;她以标志性的肉粉色和橙色调为主,并配以多种紫色。画作的右半部分以较暗、厚重的笔触为主,色彩充满情感的动荡之感。缠绕的笔触赋予了作品无法忽视的动感,而画布下缘的滴落和飞溅的颜料更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效果。左上角则留有艺术家紫色的指痕,展现了琼沃斯与媒材高度共鸣的创作方式。这件作品完美地体现了艺术家的自述:“我的绘画现实充满激情,这是一种与身体紧密相连的语言,充满动态的运动。绘画是形式的体现,继而通过我赋予它灵魂。”
更多阅读:
西蒙·韩泰
Simon Hantaï
西蒙·韩泰, 《绘画》,1955年,布面油画,139 x 200 厘米。
西蒙·韩泰(Simon Hantaï,1922-2008)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对战后抽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泰在其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不竭的创造力,1950年代则是他艺术实践中充满实验精神的重要时期。《绘画》(Peinture,1955)属于一组开创性的作品,这组作品共计六幅,最大的一幅名为《原始性:向让-皮埃尔·布里塞致敬》(Sexe-Prime. Hommage à Jean-Pierre Brisset,1955),现藏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些作品标志着西蒙·韩泰摒弃了象征性与具象表达,转而投入到纯粹的抽象之中。这六幅作品,包括《绘画》在内,展现了韩泰在创作中融合了超现实主义对欲望及潜意识的重视与美国抽象绘画中不羁的身体表现力及革命性力量。
琼·斯奈德
Joan Snyder
琼·斯奈德,《整体片段》,2021年,布面油彩、丙烯酸、珠光喷漆,182.88 x 365.76 厘米。
六十年来,美国艺术家琼·斯奈德(Joan Snyder)通过其作品不断重塑抽象艺术的叙事潜力。她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凭借“笔触”系列画作广受关注,这些作品深入解构了绘画中最基本的动作:笔触。创作于1970年的《整体片段》(Whole Segments)是该系列中弥足珍贵的早期作品,以浓烈的色彩笔触在浅色背景上展开,而背景则由几乎不可见的铅笔网格巧妙构成。该作品将铅笔素描的精致与对笔触可能性的深情探索融为一体。斯奈德曾表示:“我希望在一幅画中呈现更多,而不是更少。我想讲述一个故事,有开头、有发展、有结尾,甚至有某种解答... 能够在一幅画中容纳所有这些... 喜悦与悲伤,生活的戏剧性,而不是我在色域或极简主义中所看到的那种简约。我在研究笔触,创造出我称之为‘笔触绘画的解剖学’。透过笔触观察,并深入其中。”
更多阅读:
李康昭
Lee Kang-So
李康昭,《无题(91036)》,1991年,布面油画,91 x 116.7 厘米。
李康昭(Lee Kang-So)极具创新性的艺术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他早期的绘画实验出发,这些作品深入探索了画布本身的可能性;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专注于笔触的表现。在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法的创作中,他以密集的横向与纵向涂抹构建画面,让人隐约感受到风景的轮廓以及文明的印记,例如在这幅他于1991年创作的作品中被简约勾勒的船只形象,以极为精练的笔触呈现。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风格上的简化是一种传达世界生机勃勃之感的方式。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将在首尔举办李康昭的双展回顾展,展览将于2024年11月1日开幕。此外,他的首次个展将于明年春季在Thaddaeus Ropac首尔画廊展出。
更多阅读:
罗伯特·劳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罗伯特·劳森伯格,《Onoto Snare / ROCI 委内瑞拉》,1985年,布面丝网印刷、丙烯酸和石墨,带实物,177.2 x 199.1 厘米。
这件作品是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具有重大意义的“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项目”(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 ROCI;1984-1991)的一部分。ROCI 是一个雄心勃勃、前所未有的项目,旨在“全球范围内创作和交流艺术与事实”,项目突显了劳森伯格对于艺术作为积极社会变革力量的信念,同时也强调了旅行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作为材料和技法实验关键催化剂的角色。这件作品《Onoto Snare / ROCI 委内瑞拉》创作于1985年,充分展现了艺术家不懈的创作能量,其画面上结合了源自劳森伯格1985年在加拉加斯、马拉开波和亚马逊地区旅行时拍摄的丝网印刷图像,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丙烯画笔笔触。尽管这幅画作是劳森伯格在画布上使用丙烯颜料的最后几件之一,将手工笔触与机械复制图像结合的方式却贯穿了他整个艺术生涯。此外,固定在画面上的渔网让人联想到艺术家早期著名的“综合体”(Combines,1954-1964)中使用的拾得物品,这种做法彻底打破了绘画与雕塑、图像与物体之间的传统界限。在 ROCI 项目中,“ROCI 委内瑞拉”系列作品因其独特地融合了日常物品而与众不同。各类元素在画面上交织,呈现出委内瑞拉文化中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象和质感。
更多阅读:
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展览|罗伯特·劳森伯格: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项目 Thaddaeus Ropac画廊 伦敦
米格尔·巴塞洛
Miquel Barceló
米格尔·巴塞洛,《NOCT》,2024年,布面混合媒介,140 × 140 厘米。
在这幅创作于今年的画作中,米格尔·巴塞洛(Miquel Barceló)将观者置于一个波涛汹涌的夜间海景中,让人联想到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的海景画等历史海洋画作品——但他用独特的实验技法颠覆了这一传统。这位来自马略卡岛的艺术家以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巧妙地传达出这场暴风骤雨般场景中的催眠能量。电闪雷鸣的天空主导了整幅画面,深邃且阴郁的黑色、蓝色与月光白彼此交融,形成令人着迷的水波纹理,燃烧般的红色从中隐隐浮现。巴塞洛通过干刷技巧表现出海洋的流动性,创作出极具质感的画面效果,回溯了“无形式艺术”(Art Informel)的风格,并利用自然的条纹感来暗示波涛起伏的动感。画面中一叶孤舟漂泊在汹涌的海面上,这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突显了自然力量的崇高气势,同时也暗指地中海地区的移民议题。
更多阅读:
严培明
Yan Pei-Ming
严培明,《托妮·莫里森》,2024年,布面油画,195 x 130 x 4 厘米。
严培明(Yan Pei-Ming)以描绘当代知名人物肖像而享誉国际。在这幅2024年的画作中,他描绘了非裔美国小说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该作品是他致敬杰出女性系列的一部分。莫里森自1970年代以来,凭借其揭露美国种族主义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并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黑人女性。严培明借鉴欧洲绘画的历史,重新诠释了传统肖像画的表现手法,以传达莫里森在当代世界中的深远影响。画作中的笔触充满活力,在近处观赏时几乎显得抽象,但拉远距离后,肖像逐渐清晰,艺术家标志性的双色调色彩突显了绘画的表现力,将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主体和构图之上。严培明的作品目前正在卢浮宫朗斯分馆展出,该展览“流亡”将持续至2025年1月20日。
更多阅读:
大卫·萨利
David Salle
大卫·萨利,《新田园 一,二,三》,2024年,布面油彩、丙烯和炭笔,147.3 x 198.1 厘米。
这幅2024年的作品属于大卫·萨利(David Salle)新系列画作《新田园》(New Pastoral),正如作家和艺术评论家扎卡里·斯莫尔(Zachary Small)所言,该系列“挑战了关于生成性人工智能的传统观念”。这些画作是与一种计算机算法合作的,艺术家将他自己创作的《田园画》(Pastoral Paintings, 2000-2002)输入到其中。机器扫描、解构并重新组装这些图像,随后艺术家选择、重构并用更多的图像加以丰富,创造出新的对比组合,同时保持他标志性的视觉词汇——艺术家自述道,这既是“我”,又不是“我”。对于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而言,这一创作过程堪称了“一人二重奏”。萨尔以其同时性与平衡的图像世界而闻名,强调挑衅性及有时荒谬的关系。在这一新系列中,通过探索技术的生成性可能性,萨尔创造出比以往更复杂、密集和生动的图像组合,仿佛源自于梦境世界。
更多阅读:
关注我们
官网|www.ropac.net
小红书|Ropac画廊
画廊地址
伦敦伊利府邸 | LONDON ELY HOUSE
37 Dover Street, London W1S 4NJ
+44 (0)20 3813 8400
巴黎玛黑 | PARIS MARAIS
7 Rue Debelleyme, 75003 Paris
+33 (0)1 42 72 99 00
巴黎庞坦 | PARIS PANTIN
69 Avenue du Général Leclerc, 93500 Pantin
+33 (0)1 55 89 01 10
萨尔茨堡卡斯特别墅 | SALZBURG VILLA KAST
Mirabellplatz 2, A-5020 Salzburg
+43 (0) 662 881 3930
萨尔茨堡哈雷 | SALZBURG HALLE
Vilniusstrasse 13, 5020 Salzburg
+43 (0) 662 876 246
首尔堡垒山 | SEOUL FORT HILL2F, 122-1 Dokseodang-ro Hannam-dong,
Yongsan-gu 04420, Seoul
+82 2 6949 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