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14.7/Q1 单细胞RNA测序揭示肝脏驻留Th1样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促炎作用及JAK/STAT抑制剂的治疗潜力

文摘   2024-10-08 19:10   美国  

医学科研新动向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veals the pro-inflammatory roles of liver-resident Th1-like cells in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单细胞测序>

研究背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由胆管上皮细胞的免疫介导破坏所引发,进而导致胆汁淤积、肝脏炎症和纤维化。PBC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尤其是抗原呈递细胞(APCs)通过MHC II分子向自反应性CD4+ T细胞递呈胆管来源的自身抗原(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引发广泛的免疫应答。虽然PBC患者中胆管细胞和肝脏星状细胞的病理角色已初步明确,但传统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使得对其免疫微环境的深入解析仍然不够充分。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可深入研究不同细胞类型的转录组特征,为探索PBC的病理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设计

  • 研究对象:收集5例未经治疗的PBC患者、5例健康肝脏对照(来自肝血管瘤患者)以及5例健康供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 样本处理:对收集的肝脏组织和PBMC进行单细胞分离,采用10X Genomics单细胞测序平台进行测序。

  • 数据分析

    • 使用Cellranger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含比对至参考基因组、细胞质控和基因表达矩阵生成。

    • 使用Seurat软件进行数据的降维分析、聚类和注释,确定不同的细胞亚群。

    • 利用CellChat和CellphoneDB进行细胞通讯分析,探讨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通路和相互作用。

    • 使用R包Harmony去除批次效应,计算炎症评分和细胞通讯得分。

  • 模型验证:构建2OA-BSA诱导的小鼠PBC模型,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验证关键细胞亚群和通路的活性。

  • 药物干预:使用JAK1/JAK2抑制剂巴瑞克替尼(Baricitinib)进行治疗,并评估其对肝脏炎症和细胞亚群的影响。

核心结果

1. PBC患者肝脏和PBMC的单细胞转录组概况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显示,PBC患者肝脏中Th1样T细胞(CD4+ IFNG+)的比例显著增加,达到了健康对照组的2.5倍(P < 0.01),同时Treg细胞(CD4+ FOXP3+)数量有所上升,而CD16+单核细胞的数量减少了50%(P < 0.001)。相比之下,PBMC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免疫细胞分布变化。

2. 胆管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在PBC中的病理变化

PBC患者的胆管细胞表现出显著的炎症反应,炎症相关基因如CCL2、CXCL8的表达升高(log2FC = 1.4, P < 0.01),与碳酸氢盐分泌相关的基因(如SLC4A2)显著下调(log2FC = -1.2, P < 0.01)。在肝星状细胞中,基质重塑相关基因(如COL1A1和ACTA2)表达上调(log2FC = 2.1, P < 0.001),表明这些细胞在肝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Kupffer细胞的促炎和清道夫功能变化

PBC患者Kupffer细胞中促炎基因如IL1B(log2FC = 0.9, P < 0.001)和TNF(log2FC = 0.7, P < 0.01)的表达增加,而清道夫功能相关基因如CD36和MRC1的表达显著下降(log2FC = -0.8, P < 0.01)。这表明Kupffer细胞的促炎功能增强,但清除衰老细胞的能力减弱,可能加剧局部炎症。

4. PBC患者肝脏T细胞的促炎性特征

PBC患者肝脏中的Th1样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 < 0.01),并表现出较高的促炎性基因表达,如IFNG(log2FC = 1.25, P < 0.001)和TNF(log2FC = 0.76, P < 0.05)。相反,CD8+ CTL的比例下降了约30%(P < 0.05),可能导致对受损胆管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进而加剧疾病进展。

5. Th1样细胞的组织驻留特征与PBC严重程度的关联

Th1样细胞在PBC患者肝脏中表现出高水平的组织驻留标志物,如CXCR6和CD69,主要集中在胆管区域。这些驻留细胞的数量与PBC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R = 0.58, P < 0.01),提示这些细胞在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6. 小鼠PBC模型中Th1样细胞的扩增

在免疫诱导的小鼠PBC模型中,Th1样细胞的比例增加了约2倍(P < 0.01),这些细胞表现出显著的促炎基因表达,如Ifng(log2FC = 1.3, P < 0.01)和Tnf(log2FC = 1.1, P < 0.05)。这与人类PBC患者的结果一致,提示Th1样细胞在小鼠PBC模型中也具有重要的促炎作用。

7. JAK/STAT抑制剂巴瑞克替尼在PBC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

JAK/STAT抑制剂巴瑞克替尼治疗后,小鼠肝脏中的Th1样细胞比例减少了40%(P < 0.01),IFN-γ水平降低了35%(P < 0.001),同时胆管损伤显著缓解(P < 0.01)。这表明JAK/STAT通路在Th1样细胞活化中起关键作用,抑制该通路有望成为PBC治疗的新策略。


本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小鼠模型实验,全面探讨了肝脏驻留Th1样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 Th1样细胞扩增:PBC患者肝脏中Th1样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这些细胞表现出强烈的促炎特性,表明Th1样细胞在PB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与肝纤维化相关:Th1样细胞的数量与PBC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提示其在促进肝脏纤维化和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JAK/STAT通路激活:分析显示,JAK/STAT通路在PBC患者和小鼠模型的Th1样细胞中显著激活,进一步确认了该通路在调控Th1样细胞促炎功能中的作用。

  • 巴瑞克替尼疗效:通过小鼠PBC模型验证,JAK/STAT抑制剂巴瑞克替尼有效减少了肝脏中的Th1样细胞数量,缓解了肝脏炎症和胆管损伤,表明该药物有潜力成为PBC的治疗新靶点。

-END-

文字丨本人编写,如有补充,请随时告诉我
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全文

医学科研新动向
每日分享-相关领域包括:MIMIC、NHANES、SEER、GEO、TCGA、CHARLS等公共数据库最新研究成果解读。深入剖析机器学习、生信分析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