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通史》初探 || 作者 严森林

文化   2024-11-04 21:59   上海  
点上方蓝字天南地北会宁人免费关注

秦腔通史〉初探》来自2023年04月16日兰州新闻网


《秦腔通史》初探

作者‖严森林




癸卯兔年来临之际,大作《秦腔通史》终于与读者们陆续见面了。这部作品被中宣部列为2021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出版总署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项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创作与保护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和甘肃教育出版社重点出版书目,说明国家和甘肃对该书的重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150万字。撰著者王正强、周琪以宏阔的文化视阈、慎密的写“史”精神和应对多重的时代挑战,贯通了秦腔文化和秦腔艺术的深远历史与今天现实走向之途径,内容、架构及其韵意,实在丰阔辽远。

2020-04-16 09:45每日甘肃 王正强在讲座中 李超 摄 王正强,甘肃甘谷县人,生于1942年,1966年自甘肃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长期从事广播文艺编辑工作。曾任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甘肃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甘肃省振兴秦腔学会会长等。现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2023-07-13 20:31 三分月色在扬州 国家艺术基金促进美术发展成效评估研究课题结项会在浙江美术馆成功召开 结项专家、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周琪作结项点评。‖ 周琪,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百度百科)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家委员会、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甘肃省四个一批、省陇原创新人才,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为大秦腔撰史,并非谁人都能写到位的。已至耄耋之年著作等身的王正强先生和年轻有为才思敏捷的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周琪合作,实现了《秦腔通史》专著上的弘大优势。他们不仅坚持尊重历史现实,坚执科学探索精神,而且坚定治学的大视野与宏大的情感格局。“通史”以翔实可靠的文史资料和细腻准确有说服力的笔触录载了“秦文化”的浑厚雄奇与古老秦腔艺术的“启承转合”;贯穿对秦腔“起源说”乱象的批评、对从古至今文人戏剧与百姓戏剧的辩识扬弃,力图从更深的层面肯赞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中国数百年民间的精神大厦。无论6000多年前甘肃先民终于由大地湾狩猎穴从“自然人”逐渐进化成“社会人”,还是伏羲、女娲、轩辕、神农四大高智慧“圣人”相继在甘肃秦州地区出世;无论从敦煌莫高窟中戏曲文化基因的昭示还是从“兰州影”衍变到“西秦腔”的真实存在,作者指出甘肃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兴起地之一,同时也是“首得古乐夏声之先”并最早创造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地区之一。正是在深远厚实的历史大文化背景下,伴随着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长达3000多年的时代变迁,吸纳着各个时代散释的不同文化血氧,这才使秦腔从无形而到有形、从不成熟而到成熟、从不完善而到完善,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可见,研判学术问题,为秦腔史写出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确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当然要严格尊重历史,广博研采史料,不可掐头去尾随意选摘。他们做到了,花了巨大的心血气力。

秦腔起源出现远源的春秋及秦代说、中源的唐代说和近源的明代说,几相对比,还是“明代说”靠谱,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学者也持这样的学术观点。这是从方言方音、风格特色、地域名称、取材倾向、音乐板式、管弦乐器运用以及流传到我国南方史料等多重“成因”全面考证的结果。撰著者认为,秦腔之根生于甘肃,长成树干则在陕西,成为浓茂大树则是由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临近地带的戏曲艺人与其观众共同营造出来的艺术样态文明成果,凝聚着广大西北人民的精神气质。

“通史”上卷和中卷在秦腔流变考述中记载了大量的唱本、戏文、剧照、曲谱、碑刻、古戏台文物,更记述了大西北各地区所出现的秦腔班社和名家演员,构成了这个古老剧种之泱泱大观。最早以文字记述陕西名伶大腕的人,是清乾隆时期的严长明、曹仁虎、钱献之等人,《秦云撷英小谱》正是三人为乾隆时期西安秦腔名腕树碑立传著本。而明清两代,陕西秦腔崛起可谓突飞猛进,并蝉登梆子声腔“剧坛盟主”。作者以史料为据,宣称甘肃西秦腔对中国戏曲的两大贡献:一是首创板腔体戏曲声腔体制,二是首开戏曲以胡琴为主奏之先河。

随着秦腔剧种的日趋成熟,其逐渐向周边四川、河南、山西、内蒙古乃至西藏诸省辐射渗透,多渠道迅速向外传播。陕西同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之间众多班社艺人间之交流更为频繁。声名遐迩的西安易俗社培养出来的数百名学员走遍西北广袤大地,成为一支非常显赫的秦腔生力军。各地剧种、剧目、演出的风格特色以及流派的出现也均相互产生影响。陕西秦腔长于生旦唱腔与甘肃秦腔重于须生花脸台架的特点均得到映照与融和,最终走向志同道合的“合璧”之势。

从明永乐年间到今天,秦腔的诞生、流变与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大的文化环境。“通史”作者是以饱含显明情感体认的笔调叙写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公元2020年的70余年秦腔史的,并将其划分为“起步阶段”(1949年-1976年)、“成熟阶段”(1977年-2000年)和“大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这是有道理的,也是客观存在。这期间秦腔所走过的道路真可谓曲折蜿蜒可歌可泣,而每个阶段都处在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性严酷的考验之中。从建国初期“改人、改戏、改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到公元1956年西北局文化部举办西北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秦腔艺术大放光彩,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北五省(区)戏曲改革工作的一次大检阅。从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到色彩纷呈的秦腔剧目频频走向全国演出,西北五省(区)秦腔演职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不断涌现,使得秦腔艺术在“出人出戏”的大方针上为祖国的三个“五年计划”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均做出特殊的巨大贡献。作者还记载了秦腔从业者和戏曲院团在特殊时期中所产生的剧目,视如家珍一一数来,如陕西各地剧团普遍以“革命样板戏”移植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为当时的主要演出剧目,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各地多有学演,颇见精彩,令人感慨万千。

在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秦腔自身也在变革,执着于秦腔的从业者、剧团、城乡广大观众和文化人、学者,秦腔艺术与秦腔文化的实践者、支撑者和传播者,无论途程多少艰难,他们总是心有定力,不离不弃,和着时代的脚步一往无前。特别是在我国加速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秦腔艺术仍然在接受着生死境遇的炙烤。大西北的秦腔人和广大秦腔观众与时代同步,走过政治变革、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市场冲击等一系列的社会发展历程,秦腔本身也经历了起起伏伏非同寻常的危机考验,但至今毅然生活在民间,成为最活跃的文艺样式之一,究其原因,“通史”告诉读者: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形成戏剧优势的根本保证;二,科学有效的政策机制是形成戏剧优势的重要条件;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形成戏剧优势的肥沃土壤;四,献身艺术的人才队伍是形成戏剧优势的关键所在。1989年由兰州市文化局发起的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兰州“首届西北五省(区)首府市秦腔名家交流演出”,参加演员之多,声势之大,效果之好,是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一次“开拓性的盛会”,这项活动延续到了1999年。由中国剧协和西北五省(区)文化主管部门创办的“中国秦腔艺术节”规模更大,档次更高,这种“人民的节日”自2000年开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到第九届,这在秦腔艺术的现代发展中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可赞可叹可圈可点。

《秦腔通史》是一部多视角、跨学科、跨地域单一研究中国戏曲剧种的通史著本。虽然古老的秦腔一直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存空间,有幸的是业内的专家、秦腔的学人与执着于探索秦腔史的文化人也一直与秦腔心心相印携手并进,他们为秦腔奉献出自己的赤诚爱心与高端智慧。王正强先生就是当代业绩卓著的戏曲理论家之一,其学术精神和诸篇大作均是非常难得的宝贵财富。他就是一位天才,戏曲理论大家,是国宝级的学人,这当然也是秦腔史的一部分。面对当今时代已迈入信息化时代,秦腔文化传统文明之精华,如何在多元文化冲击和社会文化心理激变中继续发扬光大,甚至在形态上发生现代转换,这是所有的秦腔人面临的新课题。该书下卷“秦腔专题史研究”中对秦腔戏剧文学、秦腔艺术的舞台、秦腔的戏剧教育与人才培养、秦腔理论与研究及秦腔文物的挖掘保护均做出详尽的历史记述,在此基础上阐发作者自己“守正与创新”的新思考,披露鲜明而务实的观点,频频触动到读者心境。

秦腔,业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促进西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秦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总能谱写出精彩华章,宛如一条绵延不断的漫漫长河,永无止境地向未来涌动、延伸……



严森林,1946年出生,兰州人。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曾系中学英语教师、下乡“老知青”。又在酒泉、兰州团社做专职编剧。后任兰州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兰州市秦剧团团长,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等职。主要获奖作品有陇剧《王昭君》、舞剧《秦大河》、科幻童话剧《企鹅号》、现代戏《柳树岭风情》、眉户剧《喜狗娃烂漫曲》、《老两口与仙鹤》、秦腔《茸宝记》、《曹操与杨修》等及话剧《莫高·后人》等30多篇小戏小品、影视评论。其中《喜狗娃烂漫曲》应中国艺术研究院之邀赴北京上演;文论《〈大梦敦煌〉的五个验证》、《从理论实践情感上支持‘新戏曲’创作》、《戏剧与市场的再度拷问》等影响较大。现为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陇剧艺术》杂志执行主编。(来自:2016-04-21 11:34中国甘肃网https://www.sohu.com/a/70654608_119798)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投稿视频新闻广告交流微信号:mlqqlj
搜索公众号allhuining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

分享提醒感谢有您  !
欢迎留言点个“在看”


天南地北会宁人
突出孝德引领的乡土文学大众平台,关注民俗文化、戏曲艺术、人文社科,终于等到您的参与,谢谢!
 最新文章